JanFebMarAprMayJuneJulyAugSepOctNovDec

October.2 決策目標

 決策必須滿足邊界條件,才會有效。

 決策流程必須先釐清決策希望完成什麼事情。這個決策必須達成的目標為何?用科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決策的結果必須能夠達成當初設定的目的,決策才有效益。邊界條件設定得愈精確、愈清楚,這個決策就愈可能達到效果,也愈可能達成當初所設定的目標。相反地,無論某個決策從表面看來是多麼英明,但是如果定義邊界條件時出現嚴重缺失,這個決策恐怕注定無法產生效益。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低要求為何?」這個問題通常可以用來確認邊界條件。「如果取消部門主管的自主權,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嗎?」一九二二年,史隆接掌通用汽車公司時如此自問。他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個問題的邊界條件是要求高階營運主管權責相符。同樣重要的是,總公司和各部門必須握有掌控權。在這個邊界條件下,應該做的是針對組織架構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而不是調整人事。基於這樣的認知,他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就能可長可久。

 思考與實踐:選一個你目前要做的決策。清楚列出你這個決策希望達成什麼目標,或是滿足什麼需求。
 《有效的經營者》

 

October.4 正確的妥協

 「聊勝於無。」

 每個人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差強人意的事(暫且不論誰是誰非),因為到最後每個人總是會妥協。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才是合於各種要求和邊界條件的正確的事,就無法分辨正確的和錯誤的妥協,結果便會做出錯誤的妥協。
 妥協有兩種。第一種可以用「聊勝於無」這句古老諺語來說明;另一種可以用聖經中「所羅門王的裁決」這個故事來說明。所羅門王的裁決顯然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半個嬰孩比完全得不到嬰孩更糟糕。第一種妥協下,決策還是能滿足邊界條件,比如說,想要麵包的目的是食物供給,半條麵包也是食物。但是,半個嬰孩並不能滿足邊界條件。因為半個嬰孩並不是半個活生生的孩童,而是被拉扯為兩半的屍體。

 思考與實踐:仔細思考你在閱讀前兩篇文章時提出的問題。做一個「半條麵包」型的妥協決策,但是決策的方向是正確的,符合最理想解決之道的方向。接著,再想一個屬於「沒有麵包」類型的妥協。
 《有效的經營者》

 

October.5 徵求不同意見 將行動納入決策

 指派某人執行決策,負起責任,並設定完成日期;如此一來,決策才不致流於空泛的期望。

 決策是對行動的承諾。確實執行決策後,才算是真正落實決策。有件事可說是理所當然,那就是必須執行決策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做決策的人。事實上,決策必須在指派某人執行,負起責任,並設定完成日期後,才算是真正做過決策,否則決策只不過是一種期望而已。
 做決策的時候,打從一開始,就把所需要採取的行動納入決策,這樣一來,決策才可能產生成效。要把決策化為行動,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誰該知道這個決策?
 ● 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 誰要採取那項行動?
 ● 行動的內容應該如何規劃,才能讓必須採取行動的人勝任愉快?
 行動的內容必須是負責執行的人能夠勝任的。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如果負責執行的人必須改變行為、習慣或態度,才能有效執行這項決策的時候。
 思考與實踐:仔細思考一個你曾經做過的決策。誰該知道這個決策?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誰將採取那個行動?確定負責執行的人能夠勝任這項行動。
 《有效的經營者》

 

October.6 徵求不同意見

 高效能的決策者會徵求不同意見。

 經營者所做的決策並不會因為大家一面倒地贊成就會變成好的決策。唯有透過相左想法的激盪,不同觀點的交流,在不同判斷間抉擇,才可能出現好的決策。決策的第一條規則就是,沒有意見分歧,就沒有決策。
 曾經有報導指出,在通用汽車一場由高階主管委員會召開的會議裡,史隆曾經這麼說:「各位先生,我認為我們大家對這項決策都完全沒有異議。」與會的每一個人都點頭表示同意。史隆接著說:「那麼,我建議我們延後討論這項議題,等到下次會議再談,好讓大家有時間醞釀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許也可以進一步瞭解這項決策。」為何需要不同的意見?理由有三。首先,不同意見可以避免決策者受制於組織。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是特別辯護人,爭取大家同意他所支持的決定,而且往往是出自真心誠意。第二,只要有不同意見,決策時就可以提出一些替代方案以供選擇。沒有替代方案的決策,無論經過多麼周詳的思慮,仍然像是絕望賭徒的孤注一擲。最後一點就是,透過不同的意見,能激發大家的想像力。

 思考與實踐:針對某個決策,設法要觀點不同的人參與決策過程,如此才能獲得不同的意見。根據「什麼是對的」做選擇,而不是「誰是對的」。
 《管理:工作,責任,實務》

 

October.8 決策是必要的嗎?

 盡量不做不必要的決策,就像優秀的外科醫師盡量不動不必要的手術。

 不必要的決策不僅浪費時間和資源,也可能使得所有決策失去成效。因此,能夠分辨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決策,是很重要的。外科醫師也許是有效決策的最佳例證。數千年來,外科醫師每天都必須做出高風險的決定。既然所有的外科手術都有風險,那麼就必須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外科醫師的決策守則是:
 守則一:如果某種病症可能可以自行痊癒,或者病情可能趨於穩定,而不會對病人造成風險、危難或者太大的痛苦,那麼就先觀察一陣子,並且定期檢查,而不要動手術。在這種情況下,動手術是不必要的決定。
 守則二:如果病況惡化或者會有生命危險,而你可以採取一些因應行動,那麼就去做吧!而且行動要迅速大膽。雖然這麼做會有風險,但卻是必要的決定。
 守則三:這是介於兩者之間、而且最常見的情況。病況並沒有惡化,也沒有生命危險,卻也不會自行痊癒,而且病情相當嚴重。這種情況下,外科醫生就必須權衡機會與風險。在做這種決定時,外科醫師的水準高下立見。

 思考與實踐:列出目前你面臨的三個問題。將這三個問題歸類為守則一、二或三的類型。不做不必要的決定。
 《有效的經營者》

 
 
 
原價:450 元
特價: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