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策略》
◎鄧嘉玲(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
2005 年的市場上,企業正苦思如何擺脫產能過剩、削價競爭的困境,《藍海策略》的出版即是想給企業和個人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那年九月,我們還請來本書的兩位作者----金偉燦和莫伯尼,與台灣企業和個人讀者面對面的交流。從會場上熱絡的討論,可以看出本地讀者也正在苦思出路。
編輯最大的驕傲,就是編了對社會有貢獻的書,這本書便讓我們曾經參與並貢獻心力的同事有這樣的感覺。
企業是由人創立的,多年輔導企業的內控制度(internal control )與管理規章的設計與執行的經驗,花在內部組織的溝通,比設計制度多很多時間。「人能成就制度,亦能破壞制度」,同事逆向思考笑說,如果今天企業在創立之前就架好制度,再把人放進來的話,就像青蛙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熱,青蛙不覺溫度上升,人已經習慣事先訂好的作業,這樣就可縮減溝通時間;但現實企業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制度建好後,再去設立公司的,因為商機不等人。既有的公司基本作業已有如此重重阻礙,欲置入新的藍海策略難度可想而知。
對藍海策略的第一印象是:我當然知道要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但是現在資訊發達,做生意的人都聰明的很,當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實驗成功並賺大錢的時候,就是追隨者加入戰場把藍海染紅的時候,怎麼辦?
之前也閱讀過波特的「競爭策略」, 對產業在市場上競爭, 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不由得令人鼓掌較好, 有些讀者認為「競爭策略」談的是「紅海」上競爭, 我以為, 不如把「競爭策略」作為「藍海策略」的前傳, 或許來得貼切一些。
看完這本書, 曾很努力的想在自己負責的領域中想出一些所謂的 "藍海策略" , 來為自己創造一下脫穎而出的事業結果, 但限於資質駑鈍, 始終沒有好的idea作為工作上的策略, 但回首過去一年所執行過的專案, 卻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無意中, 順意市場上客戶要求所作的一些改變, 竟成為我們最後勝出的惟一條件.
跟我以前讀<孫子兵法>中所提到的 一些概念,有些雷同。也就是不競之爭的表現,如果魚兒游泳強,我偏不跟魚比游泳,要比跑步。也就是以己之強攻敵之弱。
當大家在紅海殺成一片,要能跳脫出來,轉到藍海中,這樣的動作用老話來說就是市場區隔嘛!!如此說來,當然也可以說是區域行銷、產品重新定位.....
用通俗的話來說是見風轉舵,當然是要轉到正確的方向囉,否則也會在汪洋的藍海浬淹死的。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紅海裡競爭激烈,殺聲震天,但多數人仍寧願在紅海裡流血,而不願輕易跨足藍海的原因,因為藍海看似平靜,但卻隱藏著不可知的危險,比較之下,還是選擇紅海來的安全些,起碼紅海的流血是可以被控制的.....
對於夢想家而言,必然確信這個世界的進步是來自創意,因為有創意,才有科技,才創造出如此便利的生活,但在「有夢最美」的當下,不要忘了「築夢踏實」。文明進步固然是來自創意,但並不保證創意一定能帶來進步。
如果能在經營的過程中,把公司的優勢、強項及與?不同的特點好好發揮,相信必能產生不同的成果。削價、惡性競爭等紅海的策略已經過時,唯有找出對手沒有的、欠缺的廣大藍海項目,瓶頸將被突破、困境將迎刃而解。
看完後,我最大的心得不是如何創造藍海市場,而是如何維持與發現市場的衰退•正如同大家常說的『攻城容易守城難』,要維持一個市場永遠都是藍海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戰戰兢兢的去經營,定期檢視自己的成果,與看看別人的成果•重點在於,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知道自己的藍海市場是如何創造的,也要看看別人的,才能日新又新,保持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深陷鴻海而不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