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品種如果只有白髮蒼蒼的觀眾,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我對年輕人有信心,尤其在這樣一個浮動的社會,我感覺人們心中有一種對優雅精緻文化的渴望。」
            白先勇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奚淞

  白先勇九歲在上海的美琪大戲院看到《牡丹亭》,從此種下與崑曲的因緣。

  我就讀中學時,跟父親到國軍文藝中心,看大鵬劇社徐露演出的《牡丹亭》,不知為何,十多歲的我看著就迷上了……。

  《牡丹亭》為何如此迷人?我想,它的詞句對愛好文學的人來說,那種似乎能瞭解,卻又不完瞭解的文學深度最使人著迷。就像那句「裊晴絲,吹來閒庭院」,真是千古絕唱,我一聽,魂便被攝住了,一股神祕不可解的力量一下子把人帶入深邃的世界。雖然戲劇表面傳達的是赤裸裸的情愛,但其用詞的典雅深邃與「無歌不舞」的悠揚流暢,對愛好文學和美術的青春期少年來說真是迷死了。
四十年後,青春版《牡丹亭》再度讓海峽兩岸多少年輕學子體驗到這分美好的藝術饗宴。《牡丹亭》又將在他們心中播下些什麼樣的文化種子呢?

春情發動 生生不息

  《牡丹亭》歌頌男女情愛,展現春情發動之神秘不可測、偉大的力量。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在混亂的春秋時代也做了同樣一件事,他整理《六經》,第一部便是《詩經》。《詩經》第一篇〈國風〉裡便提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夫子知道:人類文明的建立應從人情發端處開始;先有自然人,才有文化人。如果沒有情愛爆發力,何來人文社會?

  孔子正眼看待情愛問題,深深瞭解其來處深不可測,所謂「食、色,性也」,並試圖由此導引、規範出人文社會的脈絡,儒家於是發展出重視人情倫理層次的仁愛社會。

  歷經千年,受禮教重重包裹的情愛陷入萎弱難明的狀態,也喪失了它的爆發力。湯顯祖因此在《牡丹亭》這齣戲便有「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把千古的情絲牽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劇中讓剛讀過〈關睢〉詩篇而「愛好天然」的杜麗娘從「遊園」墜入情愛春夢。裊裊晴絲,無遠弗屆;青春版《牡丹亭》再將情牽到今天的年輕人眼前,讓年輕人一起歌頌青春、愛情,並參一參這千古的生命公案。

傳統民間戲曲是活的博物館

  七○年代,我剛從法國學美術回來,幸運地有俞大綱老師帶領我們看戲曲並為我們上課。崑曲是地方戲曲的重要代表,我漸漸瞭解崑曲非比尋常之處。

  崑曲的展現是一種活的生命傳承。裡頭潛藏的豐富文化素質就像個博物館、美術館,令人目不暇給。舉例來說,它的音樂,就包含了樂器和唱腔的學問。文學方面,詩詞之美令人著迷,例如湯顯祖《牡丹亭》文詞深邃,就是請國學大師來翻成一句句白話文也不容易講得清楚。文人都喜歡裡頭深不可測的力量。就視覺美術的角度而言,民間戲曲牽連到民族獨特的色彩學,服飾色調層次是一大學問。

  又如描繪花臉的造型用色大膽刺激,簡直可以與現代美術的野獸派相媲美。服飾方面有極富麗多樣的表現,又有如翎毛可以延伸肢體、水袖可以做出許多動作等的傑出設計。其他還有武術、雜技、舞蹈等精采的元素在內。

  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可由不同角度從傳統戲曲中汲取營養,有人研究音韻,有人探究文詞,大夥兒學習得很熱切。七○年代至八○年代,當時因與大陸不來往,人們對傳統文化有種特別的嚮往,是一種鄉愁吧,很想藉由傳統戲曲擷取母體文化。

  像林懷民便受了觸動,將水袖、雲手等傳統戲曲元素加入他的現代舞裡。他所編出來的現代舞如「白蛇傳」、「奇冤報」等立即就有濃濃的中國素質,充分符合了他所定下雲門舞集的宗旨:「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

  很多美好的事物就這樣從一個活的博物館裡衍生出來。

貓熊與崑曲

  在現代化所造成的衝激下,生態環保和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類似之處。現在的崑曲猶如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亟需政府及民間有力量的團體加以重視、認養。例如因為自然生存環境的劇烈變化,貓熊瀕臨絕種。中國費了很大的工夫,在四川設立生態保護區,園區裡種竹林,並請很多生態專家陪伴照顧貓熊。由於貓熊交配的時間非常短,每次至多生兩胎,母貓熊為了專心照顧往往會自動?棄一隻。因此,專家們的任務除了費盡心思引導貓熊交配,及至貓熊寶寶生下來之後,更要費心從國外運熊奶,照料不被母貓熊看顧的貓熊寶寶。這些專家們放著自己家裡小孩不顧,就為了奶貓熊,並試著讓母貓熊同時接納兩隻寶寶。培養過程中又得留心不能給予太多關愛,以免牠們失去野性,日後無法野放。

  在電視裡看到培育貓熊的紀錄片,感動中也令我想到白先勇;白先勇投入崑曲傳承工作,就像是一心一意奶貓熊的生態專家。

  為了讓崑曲復活,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之前,他常常跑蘇州,用盡心思,讓老一輩演員願意教小的,小的願意磕頭賣力學,為的是讓崑曲得以復育、傳承。令人高興的是,他的努力確實幫助崑曲的傳承。

白先勇的悲憫之情

  有一天晚上白先勇打電話給我,他在電話中談及在美國聖芭芭拉的住宅窗外有隻鳥雀做了巢,後來生了一對小寶寶,母鳥每天用嘴餵食小鳥。「有一天,我看著看著,那對小鳥忽然噗愣愣展翅就飛走了。」白先勇幽幽地說。我聽出他的心情,對他說,你賣力培養崑曲演員,就像是那隻母鳥。他在電話彼端無語。我說中了他的心。

  縱然白先勇希望幼鳥離巢,總有一分不捨,這就是他對傳統文化及崑曲的深情。

  當年看《牡丹亭》而開啟情懷的少年,今日,將情種在文化上,希望能護持眾生,希望眾生藉戲曲文化,獲得比較溫柔敦厚而富美感的文化陶冶,而非暴烈、歪曲的生活品質。

  《牡丹亭》戲曲深藏一份和平、悲憫之情,白先勇也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總是說為生命感到一種悲哀。他的骨子裡有很強大的同情心,哀矜的心。


摸著石頭過河


  崑曲的復育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重視,像奶貓熊一樣,不是拿出一筆錢叫大家幹吧即可,同時需要金錢、人力和環境。我認為可以從認養一個劇、一個演員的傳承開始,藉由表演慢慢地把整個文化氣候調節起來,直到有天像貓熊一樣可以「野放」。

  若有人問,復育與推廣崑曲要做到什麼地步?就不妨引用鄧小平的話「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吧。」我們不能畫個藍圖制定崑曲的未來,意識型態是會造成災難的。我們只能一點一點慢慢地向年輕人推廣,至於會在他們心田種下什麼印象,未來會發生什麼就留給未來吧。

  每件事的發生冥冥中都有一條脈絡,數百年前的裊晴絲吹來今日的閒庭院,成為許多人生涯一個重要的線索,對白先勇而言格外明顯。

  我曾經遊歷麗江古城,那裡有老人家們組成的樂班子,演奏傳統古樂,吸引許多人遠道千里前去欣賞。由於觀眾太過踴躍以致一票難求,我就差一點買不到票。我衷心期盼崑曲有天也能「野放」成功,重新落實在社會生活中,不斷有人欣賞、支持,薪火傳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