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家精神的典範
在眾聲喧譁的年代,我們終於等到了一位樸實企業家。他以樸實的工作態度與專業成就獲得了事業的成功,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這真是一個寧靜崛起的故事。這個故事會激勵無數的年輕人,憑藉有原則與有理想的奮鬥,終必有成;也向充滿不確定感的創業者,做了最佳的示範:堅持品質、效率、服務、承諾;不需急功近利,也不應獨善其身,終會創出一番事業。
這位企業家就是過去鮮為人知,而當前已為大家熟知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先生。鄭先生的創業歷程,完全符合大經濟學家熊彼得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所倡導「企業家精神」的經典定義。它是指創業者具有發掘商機與承擔風險的膽識,以及擁有組織與經營的本領。做為創業的鄭崇華,當時具備了這些條件。走在時代潮流前面的他,還擁有另一個抱負: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二)在孤獨中成長的歲月
很湊巧的是,我與鄭董事長有個相似的背景:同年生於大陸;1949年,同是十三歲時,我幸運地隨著雙親,他則隻身隨舅父來到台灣。他在台中一中求學,住在宿舍中,每當思念家人時,「就一個人坐在空曠的操場上看星星」、「爸媽及弟妹們現在在哪裡?你們都好嗎?」、「你們是否也看著同一個月亮,想著離家的孩子?」那真是一段孤獨中成長的歲月;他克服了寂寞,力求上進。
他考進成大,第二年轉讀電機系,是一生中新志向的確定與新旅程的開始。大學畢業後,經濟條件不允許深造,就先後進了亞洲航空公司工作,開始接觸到新科技;後又進入美商TRW公司,參與電子零組件部門,1966年赴美受訓。他追憶:受訓期間,美國工人知道:當台灣工廠開工時,美國工廠就會關閉,他們就會失業,但那些美國人仍然盡力教我們,那種樂於助人的精神,令人感動。
經過十年外商公司的經驗,這位年輕人終於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創設自己的事業。
(三)在眾多科技公司中寧靜的崛起
那是1971年,三十八年前,這位三十六歲的年輕人,以三十萬台幣的積蓄,在新莊創設了一個十五人的小公司。不同於今天一些成名的高科技公司,它們在政府的資金、技術及法令的呵護與獎勵下,快速成長;這些人在名利雙收之後,常常炫耀財富,卻疏忽了社會責任。
這個小公司以電視零組件起家,一路走來,自己打拚。有業績上升時的喜悅,更有訂單取消時的緊張。隨著產業的改變,不斷求變求新之中,創業以來所堅持重人才、重品質、守承諾、守信譽的公司文化,使台達電的業績扶搖直上。台達電在創立十年之後,1980年的營收是460萬美元,到了第三個十年,2000年時,已高達25億美元。近年集團合併營收已躋身台幣「千億俱樂部」。
鄭董事長踏實做事的工程師性格,使一般人不一定熟悉台達電的產品與國際地位。貼切的形容是:台達電在台灣眾多科技公司中「寧靜的崛起」。正由於他做得多、說得少的個性,社會大眾很少知道多年來他捐贈的獎學金、對幾所大學捐贈的研究大樓,以及自己獲得的三個榮譽博士。這種樸實的作風,正與時下愛作秀、說大話的大企業主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不少人形容鄭崇華是「台灣最被低估的企業家」。
(四)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十年後,鄭董事長變成了一位世界級的企業家,台達電集團已是世界第一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大廠;更領先地投入節能電子產品,跨足太陽能、光電、電子紙等「新能源」產品。台達電擁有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技術,展現在2009年全球最大戶外高雄世界運動館的屋頂上時,受到了國內外的稱讚。這套潔淨能源系統可減少66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但可供館內所有用電,尚有餘裕可回銷給電力公司。
台達電推動的環保與節能,更是最具前瞻性的發展策略。在南科園區,台達電建造了台灣第一座先進的綠色廠辦。這正是他的綠能信仰與實踐。自從五年前《遠見雜誌》創設「企業社會責任獎」以來,台達電連續三次獲得電子業首獎,評審委員會把台達電晉升為「榮譽榜」,委婉地說明:暫停三年申請。
鄭董事長對一些公共政策議題,常常坦率地表達看法,對於能源價格,尤其關心。他認為大量倚賴進口能源的台灣,卻在政府補貼下產生了全球很便宜的電費、水費和油價,造成了讓我們告訴鄭董事長:「台灣會贏,有你!」大量浪費,政府應當勇敢地調升、「做對的事」。這使得他特別懷念當年李國鼎先生的果斷與魄力。
(五)貪婪大環境中令人感動的風範
我自己一直投身於教書與觀念的傳播。這次能夠說服鄭董事長,在他大學畢業半世紀後,出版這本回憶錄,與海內外讀
者分享他的創業經驗,真是難能可貴。擔任口述整理的張玉文小姐,是我們優秀的資深同事,目前擔任《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的總編輯。在她深入的訪談中,鄭董事長坦率的敘述,充分顯露了他樸實的本性。在當前貪婪的大環境中,這位大企業家展現了一種令人感動的風範:謙虛、感恩、自律、節儉、捐獻、分享。
一位十三歲自福州隨舅父來台的小孩,三十六歲時創立了台達電,此刻年逾七十,又在推動「綠能台灣」。一如往常,寧靜崛起的台達電,仍然默默地在投入,在研發,在製造,在生產,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增加人類的福祉。「環保、節能、愛地球」是三年前台達電全體員工的共識與願景;哥本哈根會議後,是否再加上「徵稅、減碳、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