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企業長青」的努力
儘管如此,企圖尋覓這種方程式的努力,卻是前仆後繼,不絕於書。除了早期所發展的許多管理技術與原理原則,包括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與費堯(Henri Fayol)的十四管理原則之類外,近二十年來,眾多學者和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採取與前者不同的途徑:或是選擇具有某些代表性之多個企業個案,予以分析和比較,希望經由歸納方法以發掘使企業經營成功的道理、或方程式。或是選擇一家知名企業,企圖以質化研究,進行深入之探討,以獲得某些有意義的啟發。
譬如在這本《4+2:企業的成功方程式》書中所舉出的三個例子中,《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和《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都屬於前者,而《誰說大象不會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則屬於後者—由領導IBM公司長達十年的前任CEO,葛斯納現身說法,以第一手資料說明他如何帶領IBM轉危為安的歷程。
成功的指標:TRS
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屬於曇花一現的成功,不管這種企業在一時之間多麼引人注目,都不予考慮。其次,衡量企業績效表現的標準很多,一般常用的,有銷售成長率、市場占有率、獲利率或投資報酬率等,但是在本書中所採用的,卻是「整體股本投資報酬率」(Total
Return to Shareholders, TRS)指標。這一指標和前些指標比較,存在有一基本差別,此即它乃將股價—亦即資本市場的反應—考慮在內。選擇這一指標的背後道理在於:企業是為股東服務,但是這種功能之實現程度,乃取決於一企業所能獲得市場青睞的程度。表面上,股市似乎是起伏不定,甚至暴漲暴跌,但是根據進一步的研究,TRS表現良好的,幾乎在其他各項重要營運績效指標上也表現良好。
既然企業經營績效必須透過市場才能實現,因此,與其探究企業經營有無成功法則,不如先問市場運作有無一定法則,後者所涉及的,乃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
市場法則和經營法則
有關市場法則與經營法則間的關係,似乎可以借用學者考克(Richard Koch)在其名著《業競天擇:站在巨人肩膀的十七項成功法則》(The
Power Laws: The Science of Success)中以風向和航行的譬喻:
「宇宙的力量法則就像風一樣,我們航行的時候需要用到風,因為沒有其他力量可以助航。但是好的水手不會讓風把船吹離航道,即使是逆風航行,船依然徐徐前進。他有一張航圖,有不同於風向的目標,他會視風向而調整,蜿蜒而行,不論多麼曲折緩慢,她最後仍然安全靠港。」
「我們必須尊重那些法則,必須知道它們何時會破壞我們的計畫,並以有創造力的方法利用那些法則的力量。」
在上引兩段生動的譬喻中,所謂「我們」可以看做是「企業經營者」,而「他」這水手有如一位CEO,「她」是「企業」,「港口」為企業經營目標,在這裡「它們」所指的,就是「市場法則」。如此詮釋下來,「經營者」必須尊重「市場法則」而予以靈活與有創造力的利用,以完成企業所要完成的任務或目標。換言之,在這本書中所發現的「4+2方程式」,即代表水手藉以配合風向航向目標的經營法則。
在這轉變中,無怪乎人們又重新想起早在六十年前由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在其鉅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政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942)中所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這一觀念。此即為了配合市場的瞬息萬變,企業必須經由放棄既有的科技和經營方法,採用新的做法。這種不連續性本身反而成為一種持續的過程。依熊彼得的看法,這種均衡的擾亂、或是創新,所帶來的改變,才是資本主義的真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