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 管理是什麼
(What Management Is)
作  者: 瑪格瑞塔(Joan Magretta)
譯  者: 李田樹 等
出版公司: 天下文化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34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

管理是什麼?
生活方式、整合趨勢與創新


什麼是管理?
 像這樣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往往卻是最難給予中肯而恰當答案的問題。尤其管理這門學問,它和物理、化學、甚至經濟、心理這些學問不同,基本上,它和外界環境的關係是如此緊密結合,所追求的,不在於本身理論架構如何完整,模式和命題是如何嚴謹,而是如何配合外界環境條件和需要。換言之,所關切的,是事實上的效果,而非邏輯上的周延。
 
管理是一種生活方式
 由於管理這一特性,使得所謂管理理論,每隨不同時間和地區而有不同,眾說紛紜,派別眾多,各自建構於不同的前提和假設上,以至於造成管理學先驅康茲(Harold Koontz)稱此現象為「管理理論叢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這也許說明了何以人們會產生「深知管理好處,但卻畏懼管理」的心態。在這情況下,多少需要有人能「提供一個鳥瞰的觀點,將管理的過去和未來發展理出頭緒來」,讓讀者認識到管理是一門具有連貫性的整體學問。

 實在說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管理深奧難懂,問題就出在將它看作是一門「學問」這一刻板印象上:凡是學問,就是遠離現實的。然而,如前所稱,管理這一學問卻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來,離開這一點,管理將一無是處。在這方面,管理有如民主政治;所謂真正的民主政治乃是一種生活方式。真正的管理,同樣的,不是建立在人為的組織層級和權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文化上,這也屬於一種生活方式。

 管理是隨著時代潮流而改變的,譬如在過去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管理是講求分工的,然而,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乃是一個講求「整合」的時代,因此在管理這一天地內,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處處也是整合的趨勢,而不是分工。
 
走向「整合」的趨勢
 首先,是內部管理和外界策略間的整合。早期的管理乃指一組織內部的各種活動:規劃、組織、溝通、領導或控制等,希望藉由這些活動以達成效率目標。這時背後所假定的,乃是有效率就有一切,甚至如今人們掛在口上的,仍然是「講求管理,提高效率」這樣的順口溜。然而隨著外界環境的急劇改變,尤其科技發展,競爭劇烈化,一組織要生存和發展,所須追求的,乃是發掘機會,調整或改變目標,並予以貫徹和實現,這是「策略」問題,而非單純的效率問題。這兩者本為一件事的兩個層次:內部活動如缺乏外部任務和目標的引導,即是盲目和徒勞無功的;反過來說,只有外來任務和目標(策略),而不能透過內部活動的配合和展開,前者也將流於口號而無法實現。

 其次,開始時,儘管人們在組織內納入上述策略和管理,實際上卻予以分開處理:將策略之形成與決定歸之於高階管理,而將其執行交由中低階層人員擔任,二者間屬於一種垂直分工狀態。問題在於:在這種做法下,負責策略的高層或總管理處,並不直接面對外界複雜而瞬息萬變的環境和需求,而真正面對外界環境的,卻是分散在各地的現場人員。由於他們並不具備任何策略上的角色,必須處處透過向上級請示和奉准的程序,才能做任何策略上所調整和因應。
  這樣一來,不但使一組織難以靈活因應環境變化,喪失重要時機,而且大量增加了組織內的眾多不具生產力的公文往返和溝通工作。因此近幾年來在管理上所看到的趨勢,不再是「分層負責和授權」,而是走上「團隊自主管理和負責」;換言之,策略和管理不再分屬於不同層次,而是整合於現場組織團隊中,這可以說是代表更進一步的「整合」。

 第三,隨著策略和管理的整合,原來應用於內部管理的目標也必須加以改變。人們發現,今後企業所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為顧客創造價值」。這是杜拉克首先揭櫫的觀念,企業必須隨著顧客的需求和問題而改變本身努力的方向和目的。如今這一任務和目的已被充分包括於諸如「全面品質管理」、「企業流程改造」、「平衡計分卡」或「六標準差」這些新進發展的管理系統中。甚至落實於每一團隊上,成為他們自我期許並要實現的任務。

 第四,這種整合,甚至發生於一組織內的最基本的工作單位上。在科學管理時代,工作單位乃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上,並且儘量將其做到最徹底的程度。因此,工作分得愈徹底,愈可透過工作簡單化,獲得「標準化」和「最佳化」的效果。配合這種想法所產生的,就是「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區分。前者被稱為系統工程師或經理人員,負責將工作細分後,將其標準化和最佳化,交由後者—操作者—照著去做。然而,進入創新和知識時代後,這種做法顯然行不通了。一則,如果工作可以細分和標準化,則可將它自動化,不必由人來擔任,或是予以輸出到低工資國家去做,使得這一性質的工作事實上已從已開發國家中大量消失;二則,將勞心和勞力嚴格劃分的結果,將使真正知識工作者無法應用其知識和技能於工作上以創造價值。因此,在一組織內必須將工作—包括怎樣做和實際做兩方面—任務「整合」回去,由工作者—個人或團隊—負責。

 第五,整合也反映於近年來人們對於所謂「經營模式」的重視上。基本上,所謂經營模式代表一組織在複雜而競爭劇烈的環境中企圖塑造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換言之,這種經營模式,和過去競爭方式相較,不只是單純地依靠成本低、品質高、交貨快或服務好這些戰術優勢,而是代表一整套的構想,包括利基之發掘、顧客之界定、產品或服務之組合、交貨方式與途徑之選擇,甚至外界夥伴之結合等等,有如一完整劇本的演出。這種經營模式是否成功,有賴所有參與者—包括組織內和組織外者—通力合作,而非是由其中任何人的獨力演出、或由各人埋頭做好本身工作所能奏效。
 
創新的本質
 由於策略的本質就是改變—變得和現狀不同,也和競爭者不同—一旦管理和策略整合,使得「創新」成為管理的本質和主要成分,這也是使得今後的管理不同於傳統的管理之基本差異所在。後者係假定外界環境是穩定的,甚至與管理是無關的;而前者乃視管理所面對的,乃是一種高度不確定的未來,它是無法予以疏忽或排除的。確如杜拉克所指出:「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e or die),以及他在其鉅著《管理:任務、責任、實務》所稱,創新已成為每一本管理學著作中所不能缺少的一個主題。尤其重要的,創新不再只是書中的一個邊緣性章節,而是貫穿所有章節的血脈和生命。把這種精神放在組織中來說,創新也不只是限於創業階段,或只是存在於現有組織中的某一特定部門—例如研發部門—而已,而是滲透到所有部門之內。再換個角度來說,近年來企業組織之所以走向擁有較大自主地位的團隊和扁平化組織,其背後的推動力量,何嘗不是來自創新的需要!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創新?這已成為今天每一機構和每一關心機構存亡者日夜縈繞心頭的難題。使人們困惑的是:我們能靠規劃來創新嗎?傳統的規劃乃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上,既然未來的環境是不確定的和難以預測的,使得原來的規劃方法顯然無法幫助組織解決創新的問題。在這情況下,取代規劃的,乃是願景、組織本身的核心能力以及知識的應用。而能夠結合這些要素的,還是靠人,尤其是一組織中的領導人。在這層次上,所期望於人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彼此信任、領導者的膽識和支持創新的組織文化。

 以上所提出的幾個觀點:譬如管理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是未來社會中的一種生活方式;管理已隨著時代潮流的制度,已自一狹窄的範圍走向「整合」的大道;還有「創新」已成為管理中不可分的核心成分。諸如這些觀點,可以說是代表個人在閱讀《管理是什麼》這一著作後的幾點感想。一本好書的重要條件和任務,就是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無可置疑的,這本書是符合這一條件的。
 
通識教育中必讀之書
扼要地說,這本書的本身並非提出某一石破天驚的理論或學說—這根本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所要做的,乃是針對一般人—並不具備管理學知識和經驗的一般讀者—以最簡單方式將原本可能很複雜的管理觀念呈現出來,並且透過許多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帶領讀者探索管理的核心觀念在實際應用時的狀況。

 一本書的特色往往和作者的背景和經驗分不開的,以本書兩位作者而言,他們本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多年,接觸到過無數既廣泛而又有挑戰性實務問題;兩位也都曾長久擔任《哈佛商業評論》主編—其中一位長達十五年之久—這一工作更給予他們接觸到世界上最領先的管理思維和實務創新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下,本書可以說是代表作者多年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晶。無怪乎可以獲像杜拉克、波特、柯林斯這些大師所讚賞,同時也贏得像戴爾這些成功企業家的推薦。

 如果用一句話以形容這本書的話,即就是作者所說的:它應該列為是「通識教育」中的必讀之書。(作於2003年5月)

 
• 管理是什麼(What Management Is)參加票選
---------------------------------
• 4+2:企業的成功方程式相關書籍
---------------------------------
 •引爆變革之心
---------------------------------
杜拉克精選:管理篇相關書籍
---------------------------------
聽老闆的就錯了參加票選
---------------------------------
擋不住的趨勢相關書籍
---------------------------------
黃河明的惠普經驗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