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第一課 童年的歌聲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余秋雨:我們之前一直避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那就是西方文明的傳入。梁啟超把這件事情說成是中國歷史進入第三階段的分水嶺。哪個階段?即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西方文明的傳入,使中國變為世界之中國。

  其實從元、明、清一直到近代,中國遇到的重大麻煩和重大進步,大都和西方文明有關,直到今天也還是這樣。

  中華文明受到另一種文明的審視,這在古代早就頻頻發生了。尤其是唐代,光是長安城就擁塞著多少遠方的目光?但是,這種目光有深淺之別、寬窄之別、長短之別;而這種目光是否有記述,是否有影響,更是決定了它們不同的重要性。

  對中華文明來說,最重要的遠方目光,來自兩個著名的西方人。一是十三四世紀的馬可•波羅;二是十六七世紀的利瑪竇。

  可以想像,他們對中國非常好奇。這種好奇,也引發了我對他們的好奇。我一次次去威尼斯,就是為了尋找馬可•波羅的遺跡。我甚至還趕到了葡萄牙,去訪問利瑪竇的一所母校,遺憾的是,那所學校的校長已經弄不清楚這位重要的校友了。

  我很想說說馬可•波羅,因為正是這個人的記述,刺激了不少歐洲冒險家,促成了他們的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歷史。這種改變的起點是中國,或者說,是中國文化與一個威尼斯人的相遇,因此我們不能小看。

  說到馬可•波羅,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直到今天,中外學術界還有一些人認為馬可•波羅沒來過中國,他的遊記只是來自於哪個阿拉伯商人口中的隨口閒聊,或者只看了一些旅行資料。他們指出了馬可•波羅敘述中的一些破綻。當然,這類觀點也遭到了很有力的反駁。馬可•波羅的問題在國外國內都開過一些研討會,有不少教授很動感情地投入爭論。在座各位可能也看過這方面的書,哪一位知道懷疑派的論點?

  費晟:我個人非常懷疑馬可•波羅中國之行的真實性,因為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並沒有找到關於他的任何記載,甚至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曾記載自己在揚州地區當過一個不小的官,但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旁證這條信息。所以有學者提出質疑。

  王牧笛:但史料是有間接記載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楊志玖先生在《永樂大典》找到一條公文,一二九一年波斯使者從泉州順海路回國,這和馬可•波羅遊記中他隨波斯使者回國是吻合的。而當時來華傳教的外國人多如牛毛,中國史料都沒有記載,而不單單是馬可•波羅一人。

  呂帆:可是馬可•波羅忽略了很多不應該忽略的東西,比如長城、茶葉、印刷術,還有婦女裹足這樣特別的習俗。如果他沒有記載,我們很難說他到底是不是來過中國。

  王安安:但他的真實性同樣是很驚人的,沒有親臨過現場肯定是寫不出來的。比如王著刺殺阿合馬事件比當時的文告還詳細,對江蘇鎮江的基督禮拜堂的記載也能從地方誌中找到。同時數據的準確度也是驚人的,比如杭州有十二種行業,一萬兩千商戶,又說當時西湖周圍達到了三十英里。

  劉璇:如果親臨了大事件的話,他不應該記錯,他記載的炮攻襄陽事件和他實際上到那個地方的時間是錯亂的,所以這件事情可能就不是真實存在的。

  叢治辰:記載完全可能出錯,因為馬可•波羅是口述,而由他人記錄。我的個人觀點就是疑史不如信史。

  余秋雨:對於馬可•波羅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的問題,我倒是認認真真地研究過。研究的結果是:中外的懷疑派首先是把他的身分看錯了。

  大家看到有這麼一本有名的《馬可•波羅行紀》,就先入為主,把他看成了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中國古代的徐霞客。其實,馬可•波羅並不是一個學者,他壓根兒沒有承擔過考察、記述、寫作的任務。最後出了書,是一個偶然事件,而他在旅行過程中是不存在任何學術計畫的。他就像我們常見的那些走過很多路的採購員、出差者,一路上且走且看,到什麼地方空閒了遇到什麼人便暢談一番,其中少不了漏記、錯記或誇張、吹噓的成分。他很可愛,因為可愛,說話更容易缺少嚴謹的科學性。因此,一切破綻都不是否定他來過中國的理由。更何況,他是口述,記錄人是否聽明白、是否記清楚,都還會有一系列的問題。

  我相信他來過中國。只憑幾個細節就可證明,因為他所說的很多事件,當時都還沒有文告公布,尤其像鎮江禮拜堂所發生事情的資料,即使在以後,連中國學者也不可能從其他途徑知道,除非是親歷。我想,大家只要仔細讀讀他的書就可感受到他那愉快、真誠、驚喜的目光。字裡行間,沒有故意作假的印痕。

  利瑪竇是在馬可•波羅三百年之後來中國的。這三百年,歐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裡邊也包含著馬可•波羅的因素,但這種變化卻可以使利瑪竇不必再用馬可•波羅的眼光了。如果說,馬可•波羅的眼光主要是一次次驚歎,那麼,利瑪竇的目光是一重重理解。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他用嚴謹的方式一步步逼近中國文化,滲入中國文化,然後進行深刻的對比。利瑪竇在中國住了很長時間,最後是在中國去世的。前年我在聯合國召開的世界文明大會上作專題報告,針對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不理解,我提出,利瑪竇到中國來之後接觸中國文化的態度、程序、方法,直到今天,也是不同文明之間互相了解時應該參考的。

 
< 摘自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
 
 
 
 
 
  定價:480
網站特惠價:408(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480
網站特惠價:408(約85折)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