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投資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邱顯比觀點
你是過度自信一族嗎?
為什麼老是太早賣出賺錢的股票?
 
朱成志觀點
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張菲該不該持續投資押寶在郭台銘身上?
 
 為什麼老是太早賣出賺錢的股票?

錯置效果(Disposition Effect) 惹的禍

  2005年我與幾位同仁在國際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故事很有趣,用最白話的方法講,就是我們想觀察台灣投資人是不是跟其他國家的投資人一樣,在多頭時抱不住股票,到了空頭卻又消極地讓自己被套牢。為了研究所需,我們從台灣券商的資料庫中,隨機抽出五萬多位投資人從1998∼2001三年的交易紀錄。透過一些處理與分析,從多達一千餘萬筆資料中,我們不但證實台灣投資人普遍也有獲利了結太快、卻又拙於認賠殺出的傾向;我們還發現,台灣投資人的傾向比起歐美國家來得更明顯。

   在行為財務界, 這個發現被學者命名為錯置效果(Disposition Effect),整個理論基礎其實由來已久,可以一路追溯到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以及特佛斯基發表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在展望理論中,兩人提出兩個主張:

  1. 人在做決策時,會在心中下意識設定一個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藉此展望這個決策的損益。結果好過參考點,就認定為獲益,若比參考點差,則認定為損失。

   2. 人有抗拒損失(Loss Aversion)的傾向,在展望未來的獲益與損失時,人往往對風險採取不同的態度。獲益(比參考點好)時,人會採取風險趨避的行為,以保住展望中的獲益;當面臨損失(比參考點差)時,則反而會為了扭轉局面而採取風險更大的行動。

對投資而言,初始的參考點一般來說都是買價,但通常也隨著環境而改變。

   展望理論在當年引起全世界非常大的迴響,被後世學者廣為引用,從此衍生出行為財務這個學門,深深影響財務與經濟學界的發展,卡尼曼在2000年也因此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只可惜特佛斯基先一步撒手人寰,來不及與卡尼曼共享這份榮耀。

錯置效果的實證

   卡尼曼與特佛斯基為了觀察錯置效果,他們找了一群師生做了兩個實驗,為了讓讀者感同身受,在此稍微替換一下問卷的情境。這個實驗如下:

情境一:公司尾牙有以下兩個獎:

      甲:7,500元紅包
      乙:80%機率抽到價值10,000元的商品,20%機率槓龜的抽獎
      問題: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好?

   在情境一的受試者中,有很高比例選擇了穩穩拿錢的 甲(紅包)。乙(抽獎)雖然期望報酬(8,000元)多於甲的7,500元,但很多受試者基於風險趨避的心理,對20%失敗率感到不安,寧願放棄賺更多的機會,換取無風險的報酬。


情境二:你手上握著一檔被套牢的股票:

      丙:現在認賠殺出,賠掉7,500元
     丁:兩個月後再賣,到時候有80%機率賠到10,000元,20%機率解套(損益兩平)
      問題:你會怎麼做?

   不同於情境一,大多數情境二的受試者選了丁,也就是選擇繼續抱著股票,賭未來翻盤的機會。儘管以財務的角度,選項丁的期望損失(8,000元)其實高於丙,理性的投資人應該選丙(停損)才對,但人對認列損失的抗拒心態,往往驅使自己做出更具風險性的選擇。

   為什麼人在面對賺錢跟賠錢的情境,採取的行動會不一樣?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一般認為在投資人的心中,投資是一項心理層面的自我考核,人在投資的時候,真正追求的目標並不是獲利數字多寡,而是從獲利中產生的自我肯定。為了肯定自己做了正確決定,投資人往往急著獲利了結,怕如果不及時結清,過幾天帳面上的盈餘又會消失。在賺錢時盡早獲利了結,不管賺多賺少,只要不讓價格有反升為跌的機會,至少都可以完成自我肯定的目標。

 

<摘自 邱顯比觀點 第10章 為何老是太早賣出賺錢股票? >
 
 
  定價:350
網站特惠價:298(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