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停止自滿!變革的必要性已迫在眉梢
採訪/楊瑪利、游常山、彭漣漪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擅長「領導與變革」的研究,作品包括《領導人的變革法則》《領導與變革》《變革》等。 2月底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科特新書《急迫感—破局致勝的關鍵》(A Sense of Urgency),實用又切中當前正面臨金融海嘯衝擊的企業需求,呼籲企業應該用急迫感,因應大環境的挑戰。

《急迫感》一書從去年底就在美國熱賣,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更帶動企業新一波學習風潮。 科特在接受《遠見》雜誌越洋專訪時指出,許多企業表示知道變革的重要性,但苦無在企業內形塑變革氣氛的方法,因此促成他去研究一些變革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並寫成《急迫感》一書。

科特表示,這本書是在探討一個「似乎很狹隘」的問題:如何在夠多人之間製造夠大的急迫感?

 

科特教授在中文版出版前夕接受《遠見》越洋專訪,談他寫這本書的源起,並對企業如何因應目前局勢提出建言。以下是專訪精華:
問: 《急迫感》這本書名很符合目前全球氣氛,你寫這本書的源起是什麼
答:

我想有點運氣的成分吧。我前幾本關於變革的書陸續出版之後,企業給我的回應是,要引導變革,通常剛開始問題最多,犯的錯誤也最多,因此第一步驟很重要。但企業大都不太知道該怎麼做起頭,因此讓我決定深入研究。

我是三年前開始研究這個議題的,但在經濟風暴當頭之際,這本書的出版抓到時代的氣氛,讓更多人明白,急迫感至今更為重要。
   
問: 你研究這個題目時尚未發生金融海嘯,現在全球景氣這麼糟糕,是否急迫感更形重要?
答:

是,當然更加重要,在危機或者近乎危機當中,你不能呆坐,必須做些什麼,必須大幅度地改變,規模可能比想像中更大些,讓員工、人民也都要產生急迫感。 美國新總統歐巴馬就很清楚當前的危機狀況,他知道大家都很焦慮。但即使狀況這麼糟,自滿心態依舊普遍充斥,很多人等著政府做些什麼,自己卻束手旁觀,覺得問題不是自己造成的。結果無法將急迫感的力量導為正向,也無法帶來改變。

 
問: 出版此書時,剛好全球碰上危機,據你觀察,一般人對這個危機的反應為何,會不會又過度反應呢?
答:

這本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顯示大家知道這件事的重要,但我要再次強調,目前,自滿文化依然四處可見。大家知道有問題,但總覺得是別人要去解決,自己則繼續做過去擅長的就好。很多人充滿焦慮和痛苦情緒,但最後只是原地打轉,卻沒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在美國,無論從政府或企業,目前都還沒找到好的因應。

   
問: 美國政府和企業對危機反應不是很好,為什麼?
答:

無論是政府機構或企業,內部早有慣性,對危機的反應就是很慢,即使內部有很多聰明的人,大家就是對危機沒有反應。有的會採取短期措施解決一些問題,但長遠來看卻造成更大的傷害,或者只是假恐慌。
大家會進入「否認一切」的階段,認為是別人的問題、是政府要採取措施,而本身絲毫不作為,到處都是這樣的情況。

   
問: 美國三大車廠財務出現問題,很多金融機構破產,可以說是因為內部缺乏急迫感,有自滿文化嗎?
答:

我並未對這些產業的問題做很深入研究,但《急迫感》書中所談的問題,適用於各種企業、政府,適用於美國及國際。我有不少執行長學生來自各個國家,他們告訴我他們的狀況,我的結論是:自滿文化是普遍性的問題,急迫感對每家企業都重要。

 
問: 你很強調變革時,除了理性外,也要注重情感層面,為什麼?
答:

這些都是根據我所進行的多項研究後產生的結論。成功的企業變革,大多數都是注重員工的感受的,不會只是做一堆簡報、公布政策,這些只能傳達訊息,無法觸及員工的情緒。
我們是從成功企業個案歸納出結果,而且在這些年來愈來愈清楚,成功的領導人不只是會分析的動物,同時更懂得贏得員工的心。

   
問: 可否簡單說明這本書中的重點發現,並給深陷金融風暴的企業建議?
答:

企業必須先衡量內部的自滿程度,找出哪些人最自滿。每個人都應該走出去,不只是主管,要多看看外面的狀況,把外界現實帶進企業內,這是我最主要的建議。

另外,主管應以身作則,示範急迫感應有的態度。最後,找出企業內抵抗變革的份子,加以處理。

這幾點建議適用每家公司,但每家公司該強調的都不太一樣,視產業及企業而異。有些是這幾項比較重要,有些是那幾項比較重要。企業得先搞清楚自己的狀況。不少企業問我的建議,我總是說,先搞清楚狀況再說,最後他們的回應通常是,事情原來跟他們想像的不一樣。不管如何,開始做就對了。
 
問: 是否有因應危機成功的企業,可否談談?
答:

我的一位學生本身是執行長,他告訴我一家中西部中小企業的故事,這家公司營收不到10億美元,歷史約100年,曾經歷過多次危機。這家企業的執行長處理這次經濟危機的方式就非常好。 他先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所有員工,表示企業目前碰到的危機不只是經理人的事,需要每一個人的投入,並告訴員工接下來幾星期公司要做的事。執行長一再強調,公司過去也經歷過多次危機,但都能化險為夷,希望大家要有信心一起度過。我的建議是,剛開始,溝通、溝通、再溝通。

   
問: 這表示中小型企業因應危機的能力比較強嗎?
答:

這個問題很好,但是我還沒有定論,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但我想大企業通常反應較慢。

   
問: 你曾寫過松下幸之助的公司,他們是因應危機的好案例嗎?
答:

松下幸之助成立學院,讓日本政府官員進修,媒體問松下幸之助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希望官員能夠減少貪污、增加願景。媒體再問他要花多長時間?他回答,很不幸,大概要400年吧,所以,最好早點開始。

 
問: 書中提到「燃燒平台」,也就是在組織內創造一個緊急事件,讓大家專注,這很有效嗎?
答:

這必須小心處理。虛假的急迫感只會造成恐慌,有很多案例說明,燃燒平台也可能造成災難。某種程度而言,經理人可以設定比較高的目標,採取行動,帶外界進來,使內部動起來,但不是將汽油撒滿屋子內,再點一把火。

   
問: 要在企業內創造急迫感,領導人應該有哪些特質或行為?
答:

我過去很多書提到領導人的特質,基本上都差不多,要先給願景,告訴員工要往哪裡走,一再溝通,激勵人採取行動,這到處都適用,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對這就很擅長。

   
問: 領導人的特質千古皆然,但在當前有哪些新的特質很重要嗎?
答:

因應企業、產業有所不同,我認為,現在的領導人可以更敏感些,溝通、溝通、再溝通,告訴員工你到底想做什麼,創造出急迫感。

   
問: 現在很多企業快速裁員、減產,這很容易造成錯誤的急迫感,該如何避免?
答:

很多企業快速裁掉一成員工,這是最容易做的事了,很多公司裁員沒有邏輯,領導人必須一再溝通,為什麼現在要這麼做,要告知這是短期措施,先讓企業脫離危機再說。對員工情緒要敏感一點,否則造成的問題更多。

(彭漣漪整理)
更多文章內容,請見《遠見》雜誌2009年3月號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