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巨流河》裡映照風骨才情/齊邦媛
野火不息/龍應台
新世代文學女性/羅茵芬
 
《巨流河》裡映照風骨才情
齊邦媛◎陳祖彥

  齊邦媛先生民國十三年元宵節生於遼寧鐵嶺,著作除了《巨流河》、《一生中的一天》,還有評論《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並編有《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吳魯芹散文選》等。

  《巨流河》是她魂思夢縈半輩子,八十歲那年才開始動筆的二十五萬字自傳,足足寫了四年才完成。民國九十八年出版時,適逢國民政府遷台一甲子,掀起兩岸對這段流離大遷徙歷史議題的懷思,在書市、媒體、學界,均引發討論,獲得無數回響與殊榮。

  齊邦媛的一生在《巨流河》裡寫得清楚,讀者也因而在書裡,了解到她興趣、風骨的養成。她有漢滿結合的祖父母,漢蒙聯姻的外祖父母,民國十四年,父親齊世英自德國留學歸國,以文人身分加入了新軍領袖郭松齡,逼得郭軍和張作霖在巨流河一戰,敗後,齊世英隱姓埋名逃亡。齊邦媛六歲隨母親離開故鄉到南京與父親團圓,常改姓,換學校。

  民國二十三年,她因肺病被送往北京的「西山療養院」治療。她眼看抗戰開始,齊世英創立中山中學,收容東北流亡學生,護送全校師生流亡時﹕「一站又一站,他總是與我生病的母親與幼妹擦身而過,……他似乎沒有注意到我們,……」更驚心的是,在漢口時,齊世英籌辦介紹國際現況的《時與潮》雜誌,重慶時印刷廠被日軍炸毀,買簡單機器出版……在在孕育幼年多病的齊邦媛,成長後變為堅強且活出深愛知識、真理、教學、出版、文學的一生。

  《巨流河》的家族流亡史中,還有一條線,讓眾多讀者動容︰是被中山中學收容時,受到齊府溫暖照顧的張大飛。對日抗戰時,他投效空軍,升空作戰之餘誠摯寫信給齊家,少年齊邦媛代表回信,兩人展露幾乎全部心靈成長的歷程,他在河南信陽上空殉國。張大飛信仰基督教,影響了齊邦媛日後的信仰。

  齊邦媛後來赴重慶讀南開中學,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一年後轉入外文系,師承朱光潛等。青春歲月走過九一八、滿洲國成立、抗日、國共戰爭,大學畢業後來台灣,受聘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助教,與羅裕昌在武大校友會相遇、相知。婚後因夫婿的工作,隨夫遷往台中,有三個兒子。身為賢妻良母的齊先生不忘學術,考取美國國務院交換教員計畫獎助,到美國進修、訪問,先到瑪麗學院教授中國文學,一年後,至印第安那大學進修比較文學。她先後在台灣省立農學院(現為中興大學)、靜宜女子文理學院(現為靜宜大學)、中興大學、台灣大學教美國文學、英國文學等課程,並出任興大外文系創系系主任。她也擔任過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當時位於台中霧峰的故宮博物院、國立編譯館任職。

  在國立編譯館時,推動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選錄了在台灣出版的傑出現代詩、散文及短篇小說,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並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加入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如黃春明的小說〈魚〉。民國七十七年,她在台大外文系退休了,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很快接任《中華民國筆會季刊》主編,將台灣當代文學英譯推介到國際,推動英譯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李喬、鄭清文、朱天文、平路等台灣代表性作家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多本。她一生教學、編書、寫作、翻譯都離不開文學,晚年更鼓吹成立台灣文學館,是教育界最受敬重的學者。

  齊先生以平實婉約的筆,生動深刻書寫環繞她身邊,以實際行動清楚表彰「國家第一」的諸多人物,包括她的夫婿羅裕昌,任職鐵路局,不分日夜晴雨工作,退休時,因長期過勞,睡眠不足,聽力只剩十分之一、二。

  《巨流河》不但獲獎無數,更感動每個階層年齡的讀者。李瑞騰引領學生閱讀時,以歷史、文學、教育、文化等多面向剖析。王德威看後,寫著︰「是一本惆悵的書……它是一場女兒和父親跨越生命巨流的對話,也是邦媛先生為不能回歸的東北,不再離開的台灣所做的告白。以親身經驗見證知識之重要,教育之重要……見證文學無所不在的力量。」林博文更在專欄裡寫著:「齊家父女在不同領域對台灣做了不朽貢獻,比台灣人還愛台灣。」

  這本書在大陸出版了,難得的是日文版也問世了,更將有英譯。齊先生說﹕「讓不同的聲音重新被聽見。」

   從《巨流河》裡,讀者可以看到齊先生怎樣在每個生命的關鍵點,自發綻放的力量。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34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60
網站特惠價:306(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