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巨流河》裡映照風骨才情/齊邦媛
野火不息/龍應台
新世代文學女性/羅茵芬
 
新世代文學女性
羅茵芬

  「世代」是有別於「流派」的一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視角。文學世代概念的形成是近二十年的事,林海音寫《婚姻的故事》、郭良蕙寫《心鎖》、華嚴寫《智慧的燈》時,她們並未想到將來會有人把這些人,這些作品當作五十年代閨秀文學的一部分,而在現代文學的研究方面,著重作家作品的個別表現,也多於討論一群作家或一個文學社群。直到七十年代,一些五十年代出生、活躍於七十年代文壇的作家們,開始呼籲「我們要自成一代」、「我們書寫當代也創造當代」,於是一種有別於「前世代作家」的「新世代作家」的說法宣告成立。

  在當代學者朱雙一的研究中,台灣作家確實有「世代」的現象,四十年代前後相對集中出生了一大批作家,以女性作家來說,包括平路、蘇偉貞、朱天文、朱天心等人,這群四十年以後出生、大約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後陸續在文壇嶄露頭角,並逐漸超越前輩成為文壇主要創作力量的一個世代的作家。接續這些號稱四年級(民國四十年以後出生)的作家,到了五年級,同樣形成一個五年級世代。這些五十年代出生、在七十年代步入文壇的作家,他們的作品有別於六十年代的鄉土文學、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而有了呈現新世代創作者特色的新風貌。

  七十年代的台灣,是一個社會在長期禁錮後,面臨鬆綁的年代,從民國六十八年美麗島事件爆發、民國七十年消費者保護運動興起、民國七十一年婦女運動出現、民國七十五年民進黨組黨、民國七十六年宣布解嚴、民國七十七年蔣經國去世、民國七十八年學生運動展開等,整個七十年代,台灣社會呈現的是一股活躍的生命力,及強烈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七十年代,台灣經濟高度發展,全國上下全力尋求發展,在經濟奇蹟的迷思下,經濟力逐漸成為社會主導力量,政治力逐漸減退,「市場原則」取代「政治原則」。當七十年代末期,蔣經國走入歷史,象徵著台灣最後一個強人政治的瓦解,一個統一中心威權體制的崩潰,一個社會強控體的消失。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面臨重大變革的年代,女性作家的人與文都有不同的展現,本文將介紹五年級世代及以後的女性作家,以及她們的代表作品。

簡媜

   創辦出版社失敗的簡媜此後便專事寫作,她不但是台灣各項文學獎、好書評選的常勝軍。同時,在民國八十八年文建會委託學者評選三十本「台灣文學經典」時,她的作品《女兒紅》也名列其中,讓當時三十八歲的簡媜成為最年輕的獲選作者,這完全肯定了她作品的文學高度。民國九十六年她因為全家隨丈夫赴美講學而創造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不但暢銷也創造教育、親子的社會新議題,隨後費時一年半製作的《吃朋友》,更可以看出她在開拓散文題材方面的努力。

張曼娟
   以暢銷締造華文文壇奇蹟的張曼娟,本身也是文學教授,曾在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但她的作品始終在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之間擺盪。不過她持續多元題材及形式的創作,旅遊散文、飲食散文、古典詩詞賞析,也涉及其他和文字相關的工作,如寫歌詞,主持電視、廣播節目。近年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致力於中國語文教學的推廣。
民國一百年她榮膺新職,即將接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林黛嫚
   由於七十年代末期解除戒嚴,開放報禁,新報紙紛紛創辦,原有的報紙也陸續增張,拜時代變化之賜,林黛嫚辭去小學教職,進入《中央日報》副刊擔任編輯,作品產量減少,卻有不同於希代時期作品的風貌。小說、散文都有不錯表現,作品融合現代都會女性特有的理性與感性,充滿著都市的節奏感,小說、散文都曾多次入選年度文選。民國九十四年以散文集《你道別了嗎?》得到中山文藝獎散文獎,擔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期間也主編不少作品,包括《台灣現代小說選——小說卷》、《中副五十年精選》、《文學到校園演講集》、《九二一文化祈福》等書。

蔡素芬
  真正的成名作是描寫南台灣風土人情的《鹽田兒女》,民國八十二年得到《聯合報》長篇小說獎。當時聯合報文學獎的評審朱炎讚賞《鹽田兒女》「台語方言的運用相當清爽傳神」,另一評審李喬則認為「文字間流動著炎熱的南台灣海邊鹽田的風貌」,顯然此部書最引人注目之處乃是其展露的台灣鄉土小說氣息。民國九十九年蔡素芬推出創作長達十年的《燭光盛宴》,描寫一個外省老太太,顛沛流離來到台灣,與一個本省老太太建立起的數十年友誼的故事,並巧妙穿插「書寫者」的角色,堆疊出歷史縱深,交織出三個女子的命運經緯。出版後頗獲好評,並得到該年度的開卷好書推薦及金鼎獎。

吳淡如
  曾連續五年獲得金石堂書店年度最暢銷女作家的榜首。後又主持電視節目、廣播節目,普羅大眾的知名度讓她的作品更為暢銷,讀者群更為廣闊。近年出版的《吳淡如超人氣說話術》、《做個好情人該懂的事》、《時間管理幸福學》、《聰明女人學投資》等題材遍及投資、管理、口才訓練等,卻也離文學越來越遠。

 

雖然也是五年級世代,但屬於末段班,和前述民國七十年代便已嶄露頭角的五年級前段班不太一樣的是,她們在民國八十年代才大放異采,她們,包括成英姝、鍾文音、鍾怡雯、郝譽翔、張惠菁。

鍾文音
  讓她在文壇超出同世代作家的成績是民國九十四年得到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該獎的評定書如此說道:「其散文之語言形式,多以敘事為主調,而揉合抒情、議論;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散文與小說不斷交互越位,展現跨文類而不囿於一體的創變風格。其修辭亦復清新自然,構句則繁簡錯落,分行布段也多長短交迭;故其節奏、辭氣頗為婉轉流暢,即使長篇之作,亦不覺冗累蹇澀。總而觀之,鍾文音的散文能融整多樣的題材與靈變的語言而包蘊深永的情思,跨越文類之定體而創造自成一家的風格。」

成英姝
  小說一貫採用黑色幽默的荒謬劇形式,以充滿機鋒的嘲諷筆調,呈現都會生活風貌與人際間疏離的關係。散文則多以現實生活為素材,手法巧妙詭奇,帶給讀者特殊感受。被稱為「美女作家」的成英姝對時尚流行有著高度的敏感,既是服裝秀上的常客,也是頗受矚目的裝置藝術家和攝影師,同時在文學創作的堅持上也有不錯的成績,曾以《無伴奏安魂曲》獲時報百萬小說獎,也曾在民國八十九年獲選為十大文學人之一。重要作品還有《公主徹夜未眠》、《私人放映室》、《好女孩不做》、《地獄門》等書。

郝譽翔
   郝譽翔的小說被歸為女性都市文學範疇,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其中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已由導演吳米森(民國九十五年)拍成電影。著有小說《幽冥物語》、《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中國時報開卷民國九十四年十大好書)、《初戀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裡的祕密旅行》。

鍾怡雯
   在同一世代作家中,鍾怡雯是很特別的一位,除了她的馬華身分外,她也是唯一一直鍾情於散文這種易寫而難工的文類的一位。她慣用詩化的字句,恰如其分的修辭技巧,以及略帶小說架構的章法,展現散文的意境韻味,並致力於風格的塑成。近年來,除了感性抒情的基調,更逐漸添加議論層次。鍾怡雯和許多散文作家取材於自己生活經驗和體悟的寫作方式不同,她坦承不喜歡讓散文正面洩漏真實的生命經驗,除了第一本作品《河宴》有一些個人成長經驗外,之後的每一本散文都有一個書寫主題。詩人余光中稱讚她的散文:「語言之美兼具流暢與細緻,筆路由實入虛,從經驗中煉出哲學,她擁有金聖嘆所謂的才子獨具之慧眼靈心,能從極微處去觀照娑婆世界;靈眼明察,又能夠靈手捕捉,以詩的象喻生動地刻畫顯現。」

張惠菁
   著名評論家、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如此推薦張惠菁:「張惠菁拼貼都市生活即景,顛倒人物、情節理所當然的關係。生命的浮光掠影與文字符號的交錯戲弄,帶來不可承受之輕。」張惠菁散文、小說都有不錯的表現,散文信手拈來投注於「人」的透析與感懷,以及對種種都市生活現象敏銳、微細的觀察。既疏離又私密的行文情感,字字投射為最貼近、輕撫現代人內心的抒情經驗。小說則如她自己所說:「生活原本就是很神祕。小說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很象徵的世界,是一個龐大的象徵體系,越自由越好。」

  此外,民國五十八年生,已經過世的邱妙津,自身生命經驗書寫女同志獨特的生活與心靈;民國五十九年生的陳雪,以「新感官」的書寫方式對於傳統的道德文化進行了戲謔與嘲弄,讓「酷兒文學」為同志書寫開創新局面……,都是活躍於八十年代的文學女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來到民國一百年,五年級世代已近中年,前述的文學女性都還在書寫,而六年級生、七年級生也已經加入文學創作的行列,下一個百年,又會是什麼樣的景況,會有哪些文學女性呢?那是另一個課題了。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34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60
網站特惠價:306(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