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品種如果只有白髮蒼蒼的觀眾,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我對年輕人有信心,尤其在這樣一個浮動的社會,我感覺人們心中有一種對優雅精緻文化的渴望。」
            白先勇
 
 
井水與汪洋│曲終人不散│
 

曲終人不散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自去年四月起在兩岸四地巡演下來,共五十場七萬人次,幾乎每場爆滿,觀眾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但最令人感動的是,在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八大院校巡迴時,每次演完謝幕,總有數百青年學生擁到台前,喝彩鼓掌,拍照簽名,遲遲不肯離去。有時已近晚上十一點鐘,青年學子眷戀之情不已,曲終而人不散,那些年輕人,經歷了一場四百年前湯顯祖以生花妙筆編織的青春綺夢,似乎仍然沉醉其中,不願驟醒。是《牡丹亭》中的「艷曲」警動了他們的「芳心」,是兩位年輕貌美的演員精彩表演,使他們全心投入的著迷;據我觀察,更重要的是,這些為數甚眾頭一次接觸崑曲的名校學生,他們對中國傳統戲曲甚至於傳統文化多已產生疏離,觀看九個小時的青春版「牡丹亭」,對他們來說,等於是接受了一場中國古典美學的洗禮,可能已經啟動他們對中國幾千年古文明的皈依之情──這就是出版《?紫嫣紅開遍》這本書的主要動機,這本書記載了這些青年學生最純真的心聲。當然,也記載了這一年半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後,原創人員:製作人、導演、演員、設計家、藝術家的一些嚴肅的省思、有趣的花絮。

  青春版《牡丹亭》無論是在社會或校園的演出,另一個非比尋常的現象是引起了大批教授、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業戲曲、戲劇、文學、藝術不一。校園演出後,往往隨即召開研討會,學者專家以及研究生針對青春版《牡丹亭》紛紛發言,熱切討論:有肯定、有建議、也有批評。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一齣戲能引起這麼多學者專家認真研究,先例不多。今年七月初,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一場兩天下午的專題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除了八所名校的教授外也有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文研所、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其中有幾位都是學術界重量級的戲曲戲劇專家。兩天研討會深入觸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學者專家不約而同達到一個共識: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其意義已經遠超過一齣戲、一齣崑曲,已經成為值得學界研討的一個「文化現象」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文藝復興」的先兆。會議結束,學者專家共同簽定了一份建議書,希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鑑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能納入高等教育系統,做為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科目。這些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論文,結輯成集──這便是《曲高和眾》的由來。我相信,《曲高和眾》將成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的重要文獻。

  攝影家許培鴻自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以來,一直跟拍,替演出全程做了相當完整的影像紀錄。他了解戲,也了解演員,所以他能在霎那間準確的捕捉住戲劇最精彩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姿態表情。《驚夢 尋夢 圓夢》是從許培鴻攝製數千張劇照中挑選出來的精心之作合成一冊的影像書。三百張劇照,美不勝收。

  由於「天下文化」及「趨勢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編輯們日以繼夜的努力,「牡丹」三書得以同時推出,做為文化趨勢系列叢書的先鋒。這是一次大手筆的製作,替青春版《牡丹亭》一年半的演出,做了一個圓滿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