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單元標題
我堅信我們是一個「可以長大」的公司,不會只停留在眼前這種規模而已,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是以將來「可久、可大」的出發點為考量。

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事事講究是非與原則,外在形象也給人穩重內斂,甚至有幾分木訥保守的感覺。

不過,翻開信義房屋的歷史,在許多關鍵的時間點上,這位老成持重的創辦人卻常有驚人之舉。當年許多「前衛大膽」的決策,看在外界眼中,實在是相當「瘋狂」。但多年後回過頭來看,這些「瘋狂」的決策,卻是信義房屋一路穩健成長的礎石。

追溯當年做這些決策的理由,周俊吉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高瞻遠矚」之處,只淡淡地說:「其實,我只是堅信我們是一個『可以長大』的公司,不會只停留在眼前這種規模而已,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是以將來『可久、可大』的出發點為考量。」

具前瞻性的「瘋狂」決策

對周俊吉來說,或許只是單純基於「可大、可久」的考量,但是這些決定,當年看來可是相當令人費解。

1986年,公司成立五年後,終於正式開了第一家店,那一年的營業額只有500萬元左右,但1987年底,周俊吉卻不惜耗費較高成本,找知名的眾信會計師事務所(2003年與勤業合併為勤業眾信)來建置財務制度。

大學畢業沒多久就加入信義房屋至今的元老級同仁,信義房屋財務部執行協理周素香回憶,當年同仁平均薪資也不過12,000元左右,但光是建立這個財會制度,不包含其他後續的服務等支出,就要10多萬元,而且制度建立後,許多帳務就沒有彈性的模糊地帶,處處要受到限制,「當時也有同仁持保留意見,可是老闆很堅持,就是要『一套帳』比較清楚。」

1988年初,信義房屋總共只有兩間店,每個月營業額大約是100萬元,小有盈餘,可是和其他大型業者相比,還真是小蝦米對大鯨魚。當時,其他大型房仲業者都是財力雄厚的大型集團,規模與資源比小小的信義房屋強了數十倍以上。

在這個時間點,周俊吉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成立企業總部。為此信義房屋在松江路上的中華日報二樓,承租了兩百六十坪的辦公室,這個地段當時算是黃金辦公區域,一坪租金高達1,300元,一個月下來,光租金就要30幾萬。當時信義幕僚不到十人,何需這麼大的辦公空間?因為這筆支出,信義房屋帳面馬上由盈轉虧,「所有人都認為我瘋了!」周俊吉說。

「瘋狂」的決定還不只這樁。

1989年,只有八家分店,資本額不過3,000萬元的信義房屋,卻不惜砸下近2,000萬元巨資建置IBM AS400資訊系統。當時因為公司沒有不動產,只能用動產做為貸款抵押,所以那些添購來的資產設備都被貼上了封條。

外界的人看待信義這項「小公司做大投資」的舉動,都十分難以理解。而且,資訊透明化的結果,豈不是意味著「門戶全開」?一些被同業視為「商業機密」的資料也有可能因此外流,在許多同業眼中,信義房屋此舉真的是「頭殼壞去」。

同年下半年,信義房屋更成立鑑價部,製作當時沒有房仲業會做的「不動產說明書」,一份成本5,000元,一家店單月營收不過100萬元,若一個月要做二十份,等於有一成營收就砸在說明書上了。

1987年到1989年這段時間,正是台灣房地產狂飆期,建商、房仲業都在這波狂潮中海撈了一大票,人人吃香喝辣。但是,信義房屋在這段時間非但不忙著賺錢,反而做了多個看起來相當不可思議的決策,加上與投資客保持距離,反而沒有賺到錢。這幾個決策,別說是外界的人嗤之以鼻,認為周俊吉瘋了,不把錢當錢看,就連內部也出現許多質疑的雜音,但周俊吉卻獨排眾議,堅持對的投資就一定要做。

好門面,帶進好人才

這些看似「瘋狂」的投資,影響力在數年後慢慢開花結果。

對財會制度的重視,讓信義房屋在往後二十多年的成長過程中,從不因為財務系統紊亂而拖慢腳步,帳務清楚,對後來上市公開發行也極有幫助;而花大錢承租大型辦公室,看似極不合理,但卻讓信義房屋能夠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才,而人才,就是促使企業成長最關鍵的因素。

不得不承認,在招募人才時,「門面」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在承租辦公室之前,信義房屋因為規模很小,只有兩家店面,招募人才非常困難,一次只能招收一、兩個人,而且很難留住人才,好不容易找進來的人,才待一、兩天就離職了。承租辦公室以後,信義房屋成功招募了許多大專以上畢業、沒有房仲經驗的新鮮人,前兩批就各有十來位。因為這批生力軍的加入,讓信義房屋可以快速成長,1988年底,信義房屋的店數從原本年初的兩家擴增到八家,人員從十二人增加為八十三人,年佣收也從前一年的1,000萬元,急速增加到4,000萬元。整體來說,1987年到1989年這三年,各分店都是盈餘的,只是總部支出大,一時還難以平衡過來,直到1990年才轉虧為盈。

以此為起點,招募人才開始漸入佳境。到1990年時,信義房屋已經有二十五家分店,同仁數成長到兩百四十多人,其中包括六十多位幕僚;到了1991年,更成長近一倍達四百人,幕僚人數也因各部門陸續組成,達到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