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饑己饑 永不停歇的社會力量


  這本書探討的是從廣泛層面解決社會問題的人。他們大多沒沒無聞;既沒有從政,也不是實業家。有些人是醫生、律師和工程師。有些人是管理顧問、社工人員、教師和新聞記者。另一些則從為人父母的時刻開始做起。他們散布各地—孟加拉、巴西、匈牙利、印度、波蘭、南非和美國。他們中間的共通處,是扮演社會創業者(social entrepreneur)的角色,也就是志工企業家;這些人懷抱充滿力量的觀念,試圖改善人類生活。同時,他們把這些觀念推廣到不同的城市與國家,對某些案例的影響甚至遍及全世界。

  本書的目的不在提高少數幾個人的地位,而在促使大眾注意到促成社會變遷的特定行動者的這種角色。志工企業家對社會造成深刻影響,然而他們推動革新的貢獻,卻很少得到社會大眾的了解與感謝。古往今來,志工企業家一直存在,近年來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志工企業家的數量更是持續增加。

  晚近「social entrepreneur」這個名詞越來越常見。觀念先進的美國大學紛紛開設相關課程。記者、慈善家與發展人員經常提到這個字眼。不過大部分言論的重點都放在,如何運用商業與管理技能來達成社會目標—例如,非營利機構如何透過經營營利事業以帶來收益。這是一項重要的趨勢,但是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志工企業家,把他們看成轉化的力量(transformative force)—他們擁有新的觀念,能處理重大問題,他們毫不懈怠的追求願景,他們不把失敗當作最終的答案,他們盡全力推廣自己的觀念,絕不輕言放棄。

  管理學專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entrepreneur」(來自法文,意思是「掌控的人」)一詞是在200年前,由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ean-Baptiste Say)提出,用來描述一種特殊的經濟行動者—不只是開創事業,還能「將經濟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領域,並獲得較大的收益」。20世紀發展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指出,企業家(entrepreneur)是獲致重大經濟進展所必須的「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的源頭。

  想一想以下兩個著名的例子:福特(Henry Ford,福特汽車創立者)與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電腦創立者)。藉著重新想像汽車與電腦,把它們看成大眾市場的商品,「摧毀」了這兩個產業的運作模式,為大幅提高生產力鋪路,引發一波波變革的浪潮。本書闡述志工企業家在教育、醫療、環保與殘障照顧等方面,扮演類似的角色。杜拉克指出,「志工企業家改變了社會的表現能量(performance capacity)。」


  本書提出許多國家的案例,說明志工企業家如何推動系統性變革(systematic change):他們如何改變人們的認知與行為模式。本書提到的所有人物,都擁有直取問題核心的犀利見解,他們不願也不能休息,致力對社會推行自己的觀念。本書探討志工企業家如何讓變革成為事實—分析他們的策略、個人特質與組織特性,說明他們為何獲得成功。

  我選擇從全球的角度討論這個主題,因為社會企業是全球性的現象。同時,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並非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全球各地的人都面臨相似的問題:教育與醫療系統不足、環境汙染的威脅、對政治機構缺乏信心、嚴重的貧窮,以及高犯罪率等問題。但是在比較貧窮的國家,志工企業家必須用有限的資源造福最多數的人,因此他們必須發揮創意,來推動各種解決方案。無論身在美國、加拿大,還是其他國家,想積極改善世界的人,都能因他們的見解而獲益。


  本書的人物經歷與案例分析是為廣大讀者而寫。曾經夢想過解決問題,在自己周遭環境推動積極變革的人,將在書中看到激勵人心、指引未來的故事。此外,商界人士與非營利機構的管理者會學到,志工企業家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為大規模的「市場」服務。慈善家與基金會的募款人員會找到贈款的構想,決策者會發現解決全國性問題的模式。新聞記者會看到一大片尚待發掘的人類義行與事蹟。大學生與專業人士會看出新的畢業出路與第二道職場曲線的可能性。大學教授會找到適合多種課程的研究案例。家長與老師會得到許多激勵年輕人的故事。

  儘管本書的範圍涵蓋全球,探討廣泛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如何發生也有詳細說明。本書談的是真實的人如何成功達成真實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本書指出,一個人必須有創造力,加上堅毅不拔的決心與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才能推動創新,解決社會沈痾。重要的社會變革通常始於單一的創業者—某個狂熱分子看見了問題,想出了新的解決方案,然後根據這個願景積極採取行動。這人凝聚資源,建立組織,來保護與推銷這個願景,這人為願景注入能量,讓組織專心克服無法避免的抗力,這人—數十年如一日—不斷改進、強化與擴展這個願景,直到這個最初只是個模糊概念的願景,成為新的典範。
  這些觀察具有多重涵義,不過可以濃縮成一個相當簡單的觀點。想改善世界現況的,就是建立一個社會與經濟的支援架構,提高全球志工企業家的數量與效能(effectiveness)。


全球公民部門的出現

  志工企業家很早就出現了。創立方濟修會(Franciscan Order)的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就符合志工企業家的資格。他建立許多組織,在他的領域中推動系統性變革。與此時相較,今日的特點在於,社會企業演變成職業的一種,且成為廣受探究的主流領域,不僅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出現這種現象,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也方興未艾。社會企業的興起可以視為一項傑出發展的先驅潮流,過去30年中,這項發展在全球各地紛紛出現:數以百萬計的新公民組織陸續成立。

  「你會感到驚訝,25年前,美國以外地區的非政府組織(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指推動發展與社會工作的非政府組織)很少,現在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這種組織。」1988到1997年擔任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feller Foundation)會長的戈德馬克(Peter Goldmark)對我說:「沒有人能讓非政府組織同時萌發。它們為何成長?它們成長,因為種子在那裡,土壤也合適。有一群人孜孜不倦,想要解決現有體制無法成功處理的問題。他們擺脫舊有窠臼,致力創造新的組織形式。他們建立了更自由、更有效能與更具生產力的組織。這是一個關鍵性的領域。」

  舉例而言,印尼在20年前只有一個獨立的環保組織。今日該國的獨立環保組織已超過2000個。孟加拉與發展相關的工作大多由該國超過2萬個非政府組織推動,這些組織幾乎都是在過去25年中成立。印度的公民組織數量超過百萬,斯洛伐克的公民組織也超過1萬2000個。1988到1995年間,中歐的前共產國家成立了10萬個公民團體。1990年代,法國每年平均成立7萬個公民團體,為1960年代的四倍之多。  自1987年以來,加拿大註冊的公民團體數成長0.5倍,達到近20萬個。巴西在1990年代的註冊公民團體數從25萬個增加到40萬個,增加了六成。1989到1998年間,美國向國稅局註冊的公共服務團體數從46萬4000個增加到73萬4000個,成長了0.6倍。有些估計數據指出,巴西已有100萬個公民團體,美國則有200萬個。就公民活動的長久歷史來看,有七成的註冊團體成立不到30年,這個現象實在令人驚訝。  最後,1990年代註冊的國際公民組織數量,從6000個增加到2萬6000個。

  過去這些組織的定義帶有負面意涵—「非」營利或「非」政府組織。今日人們認為這些組織組成了一個新的「部門」,稱為「獨立部門」、「非營利部門」、「第三部門」,或是本書傾向使用的「公民部門」(citizen sector)。美國有數以百計的大學,包括哈佛、史丹福、耶魯、杜克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內,已開設相關課程,致力研究此一部門。紐約市1990年代的就業率僅成長4%,公民部門的就業率卻成長25%。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八個已發展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亦發現,1990年到1995年間,公民部門的就業率的成長速度是整體經濟成長的2.5倍。杜拉克認為,公民部門是美國的領先成長產業(leading growth industry)。

儘管公共服務組織不是新玩意兒,從以下幾方面來看,這種全球性的公民動員卻是一種新現象:

 1. 它的規模之大,為過去所未見。

 2. 與過去相較,這些組織在全球各地散布得更廣,也更加多元化。

 3. 我們發現,這些組織提出拉近鴻溝的解決方案,並逐漸走向解決問題的系統化作法—提供更好的   食譜,而不是端出更多的菜。

 4. 今日的公民組織不再受到教堂與政府的阻撓。事實上,如國際反地雷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與國際犯罪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等公民組織,給政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

 5. 這些組織與企業、學術機構與政府建立夥伴關係,在許多情況下,改善了政府的代表功能。

 6. 由於這個過去受到限制的部門,突然間門戶大開,自然造成相互卡位。新加入的成員湧入這個領域,公民部門開始體驗到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ism)、競爭激烈與注重表現等正面效果。

  公民部門當然也有許多效率不彰、浪費腐敗的組織。然而,由於新的活動大量出現,造成更多壓力,使得公民組織必須拿出成果。面對這一波活力充沛的志工企業家,看到他們建立了策略完備、快速採取行動的組織,掌管遲緩過時的機構的人不再認為「照章行事」(business as usual)是保險的作法。事實上,不管是固守成規還是仰賴過去的聲譽,這些作法的風險與日俱增。創業精神與競爭的來臨意味著公民部門的變革即將展開,歷史告訴我們,這項變革對創新有極大助益。本書的結論將深入探索這項發展。

  這些變革範圍非常廣,卻很少有媒體加以報導。舉例而言,網路公司的興起在美國與加拿大幾乎人人皆知但這其實是規模較小的現象;數以百萬計的人並未聽說這個重大現象—全球的網路組織出現爆炸性的增加。公民部門的蓬勃發展具有影響深遠的涵義:藉著增強政府的角色,改變企業的作法與態度,以及提供一波波的機會,讓人們能用嶄新積極的方式發揮才華,新興的公民部門正在改革社會,建立新的做事方式。

本文未完…..摘自《志工企業家》人饑己饑 永不停歇的社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