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誰說「官員無能」?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志業
高希均/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創辦人

  凡是公平正義的鬥士,我都想認識;凡是腐化的權貴與吝嗇的富豪,我都會避免。一年前認識這位衛生署長,立刻被他的使命感感動。卸職後,他接受「天下文化」的邀請,在極短的時間,完成本書。我向他說:「分享你的經驗,比分享有錢人的財富更有價值。」楊教授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像一道彩虹,像一團煙火,驚喜、燦爛又歸於平淡,楊志良在政壇消失了。這位政務官是官場規矩與政壇倫理的異數,卻轟轟烈烈地在十八個月(2009年8月─2011年2月)做出了一番事業;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後不經意地以五百萬台幣標出一隻用過多年的公文包,再加上他自己的五十萬,捐給了公益團體。

(一)獨裁可惡,民主可悲

   近卅年來台灣的民主政治,曾經帶給我們全民極大的驕傲:五千年來華人世界中第一個推動民主政治的國家,包括了2000年國民黨政權的和平移轉。不幸的是,當前西方民主社會所經歷的缺點,一一在台灣提早出現。

   美國的民主政治是否已走到了盡頭?美國政治評論家指出五個因素造成了美國國力的持續下降:國會立法的僵持、利益團體的囂張、媒體評論的二極化、單一議題的主導、選民的失望與冷漠;這些因素完全可用來解釋今天台灣民主的病態及人民的焦慮。

   最近十年台灣的情況是:不論哪個黨執政幾乎都陷入難以治理的地步。選民有權利要問:對付獨裁需要民主,但民主帶來這樣的決策癱瘓,豈不變成了獨裁可惡,民主可悲?

(二)耀眼的明星

   二○○八年五月馬總統執政後,立刻創造了兩個明顯的政績: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穩定,政府高層的自愛與廉潔。可惜半年不到,秋天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唱衰台灣、國會惡鬥,輿論二極變成了天天上演的內鬥;不論民眾有多反感,在民主開放多元的台灣,難道就是束手無策?馬團隊在推動政策上面臨了嚴峻的考驗。

   二○○九年八月六日楊志良應行政院院長劉兆玄之邀出任衛生署署長,變成了馬團隊的一匹黑馬及耀眼的明星,他開創了政務官敢對抗官僚體系、政治算計,與媒體偏袒的先例,在行政院各部會施政的評鑑上,衛生署總是遙遙領先。

   在歐美民主社會,引起民心轉向、政策辯論,以及政黨替換的大爭議就常是健康保險。以美國為例,過去兩年耗盡歐巴馬總統政治資本的,即是民主黨所推動的健康保險。直到今天,共和黨仍然對通過的法案不斷批評。

   在台灣朝野二黨面對「逢漲必反」的政治現實中(電費、水費就不敢漲,奢侈稅是可喜的例外),如果沒有衛生署長的說服力及馬總統的支持,二○一○年三月健保費的調漲,當然就胎死腹中。但為求台灣健保這棵大樹能變成「萬年神木」,就必須進一步推動第二代健保的修法,讓健保的財務結構更健全。眼看在政治壓力之下,無法達到健保目標,楊志良曾二度請辭,但幸虧又敗部復活。

   在這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草根性的署長眼中,能夠推動全民健保,實在是一生最強烈的願望:推倒了不公平的醫療高牆,台灣不再有「醫療窮人」,而在楊署長的心中,要求右派思維的政府,用左派社會主義的方式分配醫療資源,那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自喻獲得了一個50億也買不到的機會,能參與全民健保制度的規劃及推動,但是面對真相,就會發現困難重重:「情況」比想像的糟,「過程」比想像中難,「代價」比想像中高。

(三)不能放過他

   參與出版的好處就是可以在第一時間讀到好書。這本令人感動的好書,敘述了一位公衛人的真性情;一位政務官要剷除醫療高牆,普及醫療資源的奮鬥歷程;以及一位平民對公平正義社會的嚮往。

   楊署長在一年半的任期內,為什麼能做出這一番功業?因為他:
   ─ 有強烈的使命感,目標既定,全力以赴。
   ─ 無私心,不戀棧,朋友稱他「楊一任」。自我要求是:「做不好」就走路,「做好」也走人。
   ─ 結合了豐富的公衛專業與民間常識,能苦民所苦,也能苦口婆心地來說服別人。
   ─ 總統放手讓他走,自己馬不停蹄地拚命幹。

   領導學上的五種「害怕」一直跟隨著任何大的改革,當然包括了健保制度的改革:害怕吃力不討好、害怕遭遇反對、害怕得罪權貴及利益團體、害怕自己受傷害、害怕得不到上層及人民支持。

   所有這些困難及害怕都嚇不倒這位黑白分明、據理力爭、敢作敢為的楊志良。   

   如果內閣中有六位這樣的「另類」政務官,負責六個重要部會,就一定能帶動整個內閣起飛!「政府無能」的四個字就會從此消失。但是楊志良的個性不願久任行政職務,常常不超過一任或三年。他告訴自己:「擔任衛生署長一職,所立下的目標,是在調整費率,穩定健保財務,及二代健保法修法完成後,就毫不猶豫打包走人。」此刻他雖然瀟洒地離開了公部門,但公部門不能放過他,人民不能放過他。

(四)四根支柱救台灣

   在21章所描述「我憧憬的美好國度」中,沉痛地指出台灣三害:媒體、立法院及監察院。政府看媒體臉色施政,立委依顏色問政,監委看報導約談,以致官不聊生,十倍努力半分功。

   他更進一步指出台灣稅收佔GDP不到13%是一個很差的國家,因為政府沒有稅收可以把社會做得現代化。民主國家徵稅高,表示進步,人民信任政府,把錢交給政府來做事,自己的個人儲蓄就不需要高。他卸職後寫信給總統:「維持社會正義,進行稅改;經濟成長的果實,應由就業者充分分享。」

   最後他指出:「四根支柱救台灣:清廉施政、公平加稅、合理漲價、照顧弱勢。」我個人完全贊同這個溫和、週延、合情合理的政策建議。

   1992為推動土地增值而奮鬥的財政部長王建?得罪了財團,與金權關係密切的總統要他離開,當時民情氣憤,輿論譁然;二十年後,為醫療公平奮鬥的衛生署長,任務達到後自己走人,清廉的總統要留他,還是留不住。

   我要對不沾鍋的總統建議,你會向全國公務員說:「我們一起來好好地研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