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專文推薦 願兩岸一同迎接「東方世紀」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
專文推薦 本國史與世界史的結合 國史館館長 林滿紅
 

願兩岸一同迎接「東方世紀」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

  我漸漸相信,和平沒有輸家,戰爭沒有贏家。贏得後人尊敬的常是和平使者,不是戰爭英雄。戰乎?和乎?常看「談判」的成敗。因此談判的過程與分析在歷史文獻中就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在中國近代史上,1937~1947十年間的國共談判是國共關係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但對這一部分的研究與分析,迄今尚無一完整的作品。考試院院長關中先生四十年前在美修博士學位時,即以此做為論文題目。經過四十年的持續修增,終於出版了本書,足以彌補這一個大空缺。

  本書的範圍事實上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歷史上的接觸和談判,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單獨抗日時期,國共雙方的談判,主要的內容是中共要求國府承認其軍隊編制和邊區政府的規模。第二個階段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成為中國的盟國,開始介入國共談判。美國基於軍事上的考慮,希望國共兩黨能整合在一起,共同對日作戰。日本投降前後,美國為了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不僅犧牲中國的利益,並且以武器禁運,壓迫國府與中共組織聯合政府。美國心目中的聯合政府是西方式的政黨合作,但中共是一個有自己控制的土地和人民,以及擁有百萬大軍的「政黨」。美國調處的結果證明美國的影響力只對國府有用,對中共和蘇聯一點作用都沒有。中共利用美國調處,牽制國軍的軍事行動,在東北打下基礎之後,便開始攻擊美國「侵略」中國,迫使美國退出調處。蘇聯更以「不干涉」的策略,迫使美國無法「干涉」中國內政,而選擇放棄國府。對了解國共關係以及戰後美國的對華政策,這段歷史有其特殊的意義。

  本書另一特點是說明談判的重要。在本質上,談判是中性的,為了避免戰爭,為了降低衝突,為了減少危險,為了爭取機會,談判是必要的。但戰爭與和平都不能完全依賴談判。談判只是手段之一,在談判過程中,增加了解、累積互信、建立共識,設法把衝突儘量延後,就是成功的談判。所以就這個意義而言,國共戰時的談判並無所謂誰輸誰贏的問題,中共固然利用談判擴大了力量,國府何嘗不是利用談判強化了國際地位。至於戰後的談判,事實上是國共雙方爭取美國支持的過程,國府由於錯估國際形勢而錯失先機;中共則因與蘇聯合作共同「中立化」美國的策略成功而後來居上。故以談判得失來論斷國共成敗,並非持平之論。

  戰後中國局勢的演變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關鍵的問題是國共內戰能否避免?從事後之明來看,國府、美國和蘇聯均不願見中國內戰,但各有不同的理由。國府以正統政府當然不希望內戰,但希望借助美國和蘇聯的力量,將中共力量局部化;美國不願捲入遠東衝突,尤其與蘇聯的衝突,所以不願被中國內戰拖下水;蘇聯是本不看好中共,並認為美國會全力支持國府打敗中共,所以也不樂見中共與國府正面衝突。只有中共是決心以內戰來解決國共關係,一方面是毛澤東早就講過「國共戰時的合作方式決定戰後的國共關係」。戰時大敵當前,都不能真正合作,摩擦不斷,戰後怎麼會和平相處呢?另方面,日本投降,蘇聯參戰出兵東北,中共認為是大好機會,從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發出的全面進攻命令,可見一斑。若不是史大林兩次電報命令毛澤東到重慶去談判,國共內戰可能早就全面開打。中共在戰後最保守的要求是和國府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後來得到蘇聯的協助,在東北建立基礎之後,便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中共打下江山了。

  本書史料豐富,從大事紀到參考書目,即達八十餘頁,反映出作者治學之勤;但內容分析則簡明扼要。五分鐘可以看完序文,三十分鐘可以看完前言;在愛不釋手的情況下,一天之內可以看完全書。對這麼一個重要而又牽涉到國家命運複雜的問題,其間有長達十年的歷史轉折,讀者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更值得肯定的是本書作者關中博士引用了十分完整的原始資料,並且予以客觀敘述、理性分析,構成了一本既嚴謹而又具可讀性的歷史性著作。

  重讀六十年前這段「國共談判」,內心充滿了感傷。我很同意高希均教授在「出版者的話」中寫的一段:「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現。」願兩岸的中國人共同往前看,迎接「東方世紀」的出現!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定價:600
網站特惠價:51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