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400元  網站特惠價:340 (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為什麼大學生學習到太少?──前哈佛校長的忠告/高希均

大學教育的「量變」與「質變」/彭宗平 

為台灣培養優秀人才/蔡長海

抽離了「教」與「學」,教育還剩下什麼?/劉兆玄

把每一個大學生帶上來/張善楠


 抽離了「教」與「學」,教育還剩下什麼?/劉兆玄(東吳大學校長)

 

台灣在過去數十年中,以一個沒有任何天然資源的國家,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所持者唯人力而已。回顧過去50年的歷史,在我們倚賴人力密集產業賺取外匯的時代,我們的九年國教及職業教育提供了最優秀的中低級人力,使我國勞力密集產業的競爭力全球無敵。然而此時我國並未因這種人力需求的結構而忽略了高等教育﹔儘管高等教育的菁英有一段時間大量出國留學,但是隨著產業升級的壓力,當我們勞力密集產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時,高等教育的擴充及高科技產業的引進,帶動了海外學人歸國教學及創業的熱潮,這些有國際經驗的高級人才,加上國內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士、碩士、博士,密切結合成極具競爭力的團隊,創造了新一波高科技產業的榮景。

然而就在21世紀來臨的時候,我們的產業及人才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更需要有創意、有視野、能與國際結軌的高級人才投入各行各業,而此時我國的人才培育產生了嚴重的落差。留學潮已是歷史名詞,歸國學人不再是我們高級人才的主要來源﹔而我國大環境的國際化的程度相當不足,難以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為我所用,剩下的一條路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本土的高等教育能培養出大量知識經濟所需的人才。

台灣十年教改,高等教育在量方面大幅增加,而質方面卻沒有長足的進步﹔平均而言,甚至因量的擴充太快而使品質下降。其實不僅是台灣,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都面臨非常類似的問題。伯克校長本書中談到美國的情形如此,我們近年來與中國大陸大學校長的交流中得到大陸的資訊,亦復如此;我們都面臨一系列共同的問題:

菁英教育vs.普及教育

博雅教育vs.職業教育

通識教育vs.專業教育

   研究vs.教學

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原因是,實際上每一項都需兼顧。因此,問題是如何的分配比例才恰到好處,又如何因應時、地、發展程度等現實條件所產生的個別差異。

從推動教改以來,我一直強調兩件事:「師資」和「微調」。師資是任何教育活動的核心,有優質而盡責的師資,教育已成功了一半;而上述的討論正好說明了「教育」這樣複雜的體系,任何一種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只可微調(持續作),不宜巨變。世界各國的教改經驗清楚顯示,沒有哪一種體制一定優於其他,既然如此,何必每一段時間就作「革命性」的改變?

我們需要多元的高教體系,讓不同特色的大學並存求精。有的大學博雅教育特別出色,有的則職業訓練實際有效;有的通識課程寬廣融會,有的則專業卓越;有的大學集菁英師生深度創新,有的則強調紮實普及。學生有選擇,選擇的依據是多元的價值,而不會是單向的排行榜。

然而,所有的大學,不論是哪一種類型,「教學」都是必須追求精進的共通要素。「教學」包含了「教」與「學」;試問抽離二者,教育還剩下什麼?

台灣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成就中,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而面對未來的挑戰,使教育提升外亦別無他策,伯克校長的書對上述的問題都談得很中肯而深刻,對台灣的大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Copyright c 1999~2008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