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大凡有人類組織,即有「管理」問題。中外許多的先哲思想,雖未提及「管理」二字,卻也不乏各種不同角度或立場之「管理」觀點。近百年來,「管理學」蔚然興起,百家爭鳴,各種學理與實證研究,堪稱是汗牛充棟。晚近一些「文獻整理」書籍,不論是「組織理論」或「策略理論」,動輒將論述觀點或學者分為十種九類,顯見既有學理之豐富與分歧。然而,這也使得學習者既不易全面掌握學理,也難以有效運用於實務工作上。欲克服此一障礙,唯有致力發展出一個整合性的「分析架構」,以作為學理與學理間、學理與實務間的整合工具。
「管理學的新世界」之觀念架構即為作者融合組織理論的經典文獻、新興理論與實證研究、企業的實際現象,以及三十年的個案教學所累積的經驗,構思發展而得。
本書力求綜合各家之思想精華,其內容涵蓋固然較為廣泛,但經由「管理矩陣」這一分析架構,已將這些觀念儘量融為一爐,並重新以系統化的方式呈現,有利於讀者對複雜而多元的管理課題,產生全面而完整的瞭解,並可經由管理矩陣,進一步掌握不同流派管理觀點之間的關連。
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方式是:將各家理論中的抽象觀念與專有名詞,轉化為明白易懂的文字,再運用「六大管理元素」及其所形成之管理矩陣,將這些學理上的觀念與實際的管理議題相連結。雖然由於篇幅之限制,無法詳細列舉大量之實例,但略有管理實務經驗的讀者,應不難從文字說明中,聯想到組織中的種種議題,以及實務運用上可能的思考及解釋方向。
作者認為,並非只有中高階管理者才應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理想上,各階層的人員,甚至包括基層人員,若能合理分擔若干管理的工作,則組織整體的活力才會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本書討論管理工作時,也儘量包括了從上到下各個層級的角度,希望目前擔任不同職位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得到啟發,並對當前的工作績效有所助益。
本書寫作特色 |
1、結合經典文獻、新興理論、實務現象、教學經驗。 |
2、提出「管理矩陣」與「六大管理元素」為觀念架構。 |
3、管理矩陣可以有效結合理論,也可以連接到實務。 |
4、從高階管理者到基層承辦人,都有高度參考價值。 |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並非僅聚焦於少數的主題,因此進行全面的導讀實屬不易。以下只能針對書中幾項重要觀念,簡要介紹。
一、管理工作的核心本質是「整合」
由於產業中競合關係的日益複雜,加上社會的開放以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整合」已愈來愈成為管理工作的核心。單向的指揮命令,或訂出嚴苛目標再要求全員衝刺的經營方式,已不得不逐漸被細緻的整合動作所取代。無論是機構領導人或是各級管理者,都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組織內外的各種資源、資訊,並經由各方目標的整合與合理的成果分配,以結合這些資源來完成本身的任務。
因此,本書將管理的者的工作定義為:「經由決策或各種機制,整合組織內外各方面的資源、目標、資訊、知能、流程、決策,以完成組織所賦予的任務,或創造組織的使命與生存空間。」
當事人若是各級經理,則整合的出發點著重於「完成組織所賦予的任務」,若是機構領導者,其整合的主要作用則包括「創造組織的使命與生存空間」。
而所謂的整合,是指「發掘、結合、且有創意地運用來自各方的資源、資訊、知能,並使各方的決策、流程能與我方的目標配合。而由於各方所追求的目標不同甚至互相矛盾,需要妥協與融合,因此也必須加以整合。」
有經驗的管理者十分能體會,管理工作過程中,幾乎處處都是「整合」,而且「人人都是整合對象」。更深入一點思考,本身何嘗不是周遭許多其他人「整合架構」中的整合對象呢?事實上,組織本身以及其所處的產業網絡,甚至整個社會,都是所謂的「合作體系」,而合作體系的創造與維持,需要許多人來負責整合,這即是「管理」或管理者所能發揮的作用。
整合如此重要,但中外管理學術卻尚未予以足夠的注意,遑論深入的探討。本書特別強調「管理之重心在整合」的觀念,原因之一是:「整合」實在是台灣企業界管理能力的一大特色。許多成功人物,發跡時財力未必雄厚,亦未掌握先進之科技,其賴以成功的一身本事,盡在整合而已。
除了機構領導人之外,組織內部各級管理人員跨部門的整合能力,以及整合上級與部屬的能力,也極為關鍵。台灣大多數企業為了因應嚴苛的市場競爭,必須維持高度的彈性、組織活力,以及對外界變動的敏銳度。因此各級人員機動自主的整合能力,不僅極為重要,而且也是許多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求才若渴的高階領導人,希望各級管理人員能快速提升的,也是這些整合能力。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