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自行翻譯的女網友的心得
 
 
編注:2007年春天,在為這本書蒐集資料時,發現一位網友因為看了《愛的歷史》英文版,太喜歡,忍不住開始動筆翻譯。
基於對這本書的心情,我在她的部落格上留了言。(也不忘順便提醒,翻譯自娛可以。公開出來,就有著作權的顧慮哦。) 意外的是,這段對話,讓我找到了另一位熱愛本書,不約而同也翻譯了部分段落的網友。

於是,我們因這本書結緣。
在本書繁體中文版正式發行的前夕,她們再次寫下對這本書的心情。
 
 
網友 Ari ♀
部落格 文章連結
(仿照書中十四歲女主角艾瑪的行文方式)
 

1. 李奧

李奧•葛斯基是住在紐約的獨居老人,他每天用柺杖敲打暖爐,跟樓上的鄰居查看彼此是不是還有一口氣在。他只要一出門就不停地做些惹眼的動作,為的是不想在他死的那天沒人注意他。他當了五十年的鎖匠,為逃避納粹,從波蘭輾轉漂流到紐約。他在二十一歲前寫了三本書……獨居在紐約的李奧,讓人聯想起保羅•奧斯特的小說《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中的主人翁;他譏諷自嘲的口吻又像伍迪•艾倫;而他飄零、渺小、沒沒無聞的一生,又讓人想起赫拉巴爾筆下的平凡小人物。

 

2. 艾瑪

十四歲的艾瑪•辛格,她的名字是媽媽照著爸爸送的《愛的歷史》書中的每個女孩的名字取的。艾瑪的媽媽曾經非常快樂,因為她遇見了一個帶著她徜徉於死海的男人,但當他死後,艾瑪的媽媽就忘記了快樂是什麼。艾瑪7歲的弟弟深信自己是下一個彌賽亞,艾瑪不知道要怎麼讓媽媽快樂起來……

 

3.《愛的歷史》

李特維諾夫這輩子只寫過一本書,這本書的原稿是他太太在家中淹水時搶救下來的,書中寫了關於「玻璃時代」的故事: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的某個部分非常脆弱,脆弱到承受不起戀人把手放在自己腰下;又寫了「沉默時代」:那時一切的語言都是手勢,我愛你是手勢,愛上你是個錯誤也是手勢。

 

4. 其實我可以用「故作知青」的姿態批評這本書

在《大屠殺工業》(Holocaust Industry)、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築隔離牆之後,我們實在不需要再多一本大屠殺關連文學,特別還是來自住在美國的第三代猶太人。其實這本書情節的鋪陳還是很生嫩,一下子就破解了書中人物和《愛的歷史》的關聯,而且看似互不相干,實則相繫的多重故事線手法早就被用的浮濫了;其實不過就是用老人跟小孩作為主角,來喚起讀者的溫情,而且我根本就不喜歡以老人跟小孩為主角的小說……

 

5. 但是這本書卻讓我哭了

而且在頭兩章,就分別哭了兩次。

 

6.很久以前有個男孩,

小時後想當作家,他把心愛女孩的名字填滿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本。
住在再也不存在的村莊中。
愛上再也不存在的女孩。
變成一個無影無形的男人。
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
發現他有個他不知道的兒子。

 

7.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妮可•克勞斯是個詩人

妮可•克勞斯的文字並不特別繁複花俏,但卻充滿了詩意: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oy who loved a girl,
and her laughter was a question he wanted to spend his whole life answering.

 

8.《愛的歷史》 II

關於書中書《愛的歷史》,該怎麼形容這本書呢,欸,如果今天《戀人絮語》是由波赫士寫的,可能就會有點像那樣。虛幻、離奇的世界被人名、地點、掌故化為編年史,幾頁文字摺疊出一個世紀,一個個世紀交織成了我們所知的愛的歷史。也像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馬可波羅向忽必烈述說了五十五個城市的故事,但其實每一座城市都是威尼斯;《愛的歷史》每章都出現不同的女孩,但每個女孩都是艾瑪。

 

9. 消失的相反

失去的東西留下了一個缺口,為了填滿缺口,書中的每個人都創造了一些東西:文字、意念、情感,有時候,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活下去。

 

10. 一本書需要有幾個讀者?

大屠殺不單是統計學的一個數字,因為每個生命都不一樣,都需要被敬畏、被嚴陣以待。
一本書如果籍籍無名、印刷不到兩千本,但其中有這麼一本,改變、串連每個觸碰過它的生命,這樣夠嗎?
《愛的歷史》的主角們渺小、不起眼,但是你不會忘記他們,你會被他們的故事打動,因為他們以真實而血肉均勻的樣子出現在你面前,不是為了闡述作家陳義更高的思潮想法,不是一個數字。
當你記得李奧的孤獨,難堪無禮的舉動;艾瑪的純真、鬼馬,有點突梯的言行,當你記得他們讓你又心酸、又心疼的樣子時,這本書已經找到足夠的讀者了。

 

 

 

Copyright © 1999~2007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