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回媒體報導首頁
故事與新聞/一種客觀性的莊嚴
 2009/07/29 新加坡 聯合早報 【文╱楊照 】

  「偉大與終結相加,會產生一種客觀性的莊嚴,讓人離開個人主觀,進入超自然的領域中。」可以精確地刻畫我對齊邦媛老師告別一個時代的新作《巨流河》的感受……

1820年,貝多芬的耳疾已經很嚴重了,全維也納都知道他再也無法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一時之間,謠言紛飛。很多人說貝多芬的音樂生涯結束了。有人具體描述他江郎才盡,如何掙扎都寫不出新作來。還有人說他因為無法創作,淪落到去搜集蘇格蘭民謠,想要從裡面偷一些題材來。

在紛飛的謠言中,出城度假的貝多芬回到維也納。在書房裡坐下來,短短幾天內寫成了三首鋼琴奏鳴曲,曲子一寫完,就把原稿送到出版社,火熱出版為編號109、110和111的三部作品,也是貝多芬一生中完成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

這三首作品,以及同時期出版的弦樂四重奏,被視為貝多芬「後期風格」最重要的展現。德國小說家,同時也是個畢生熱愛音樂的人,湯瑪斯曼,在小說《浮士德博士》中,忍不住藉由一個角色──教堂司琴的年輕音樂家,對「後期貝多芬」,尤其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發了一番議論。

湯瑪斯曼小說中假想的問題很特別──「為什麼op.111沒有第三樂章?」的確,那首c小調奏鳴曲只寫了兩個樂章,在長大的第二樂章之後,沒有依照奏鳴曲的慣例,加上通常是快板,呼應第一樂章,同時提供結尾高潮的第三樂章。

在小說裡,口吃的年輕音樂家給的答案是──聽了作品,就能了解為什麼沒有第三樂章。第二樂章有一個很簡單的「Re-Sol-Sol」動機,環繞著這個動機進行了彷彿無窮無盡的變化;到了最後,「Re-Sol-Sol」動機要淡出結束了,貝多芬寫了一個特別的句子「Do-升Do-Re-Sol-Sol」;那個升Sol,是個溫柔卻明確的告別,像是在頭髮或臉頰上的輕拂,更像是充滿祝福的回眸,彰示了永恆的告別,於是樂曲結束了。在這樣情況下,站在永恆告別的感動上,要如何再寫第三樂章?

「偉大與終結相加,會產生一種客觀性的莊嚴,讓人離開個人主觀,進入超自然的領域中。」年輕音樂家如是評論沒有第三樂章的貝多芬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同樣一句話,也可以精確地刻畫我對齊邦媛老師告別一個時代的新作《巨流河》的感受。

 


 
 
  定價:500
網站特惠價:42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