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 賈桂琳•諾佛葛拉茲

二十五年前,我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
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的機會。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幸的是,當我勇敢邁開自己的第一步時,卻栽了個大跟斗。我從小就夢想改變世界。二十多歲時,我隻身前往非洲,一心想要拯救那個「黑暗大陸」,但卻發現,非洲不想、也不需要我的拯救。在非洲,我看到許多立意良善的慈善、救濟行動弄巧成拙;這些行動不但沒有達到濟貧救苦的目的,有時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盧安達大屠殺對我深愛的盧安達人所帶來的巨大傷害,更讓我的遠大夢想萎縮。我開始認清,只要能讓這個世界有點小小的改變,或許就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只有一點小小改變絕對不夠。這個世界上,窮與富之間的差距正急遽擴大,形成既不符合社會正義,又難以永續發展的全球困境。我的非洲經驗讓我看到人類的驚人韌性。非洲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當地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橫阻在他們面前的問題過於巨大。例如,孩子生病或丈夫去世就足以讓一個家庭的經濟完全崩潰,落入萬劫不復的貧困。

  事情當然不該僅止於此。二十多歲時的理想主義,在我年過四十之後烈火重燃;我的動力不再是單純而沒有根據的熱情,而是深刻且務實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真正樂觀。為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面對貧窮問題,我在二○○一年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聰明人基金」。我們的工作是募集慈善捐款,但不是用來做傳統救濟工作,相反的,我們將這些捐款投資於新創事業。這些新創事業願意承受某些世上最嚴苛的挑戰,創業家都和我們有相同的願景,願為政府失靈、傳統慈善事業也無能為力的地區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務,例如低廉的醫療、乾淨的水、遮風避雨的房舍,以及替代性能源等。我們從社會服務及財務兩種角度來衡量成果,更與全世界分享從中得到的成功經驗與教訓。

  我們一再見證,當創業家將低收入者視為客戶而非貧窮問題的受害者,將市場視為「聆聽低收入者需求」的方式,因而創造窮人真正需要的服務與產品,成果是相當驚人的。這些創業家的目標是建立能自給自足的系統,為貧窮地區的民眾提供長久而廣泛的服務。

  這種投資的報酬率通常令人吃驚。「聰明人基金」曾協助一位創業家設立公司,為二十五萬偏遠的印度民眾提供乾淨的用水;這是任何傳統自來水公司從未達到的成果,因為真正的窮人根本負擔不起一般的水費。我們也曾協助一位農業設備專家,將特別設計的灌溉系統賣給全球超過二十七萬五千位小農戶,讓他們的農穫和收入成倍數增加。我們還在非洲投資了一家蚊帳工廠,如今,這家工廠的員工超過七千人,其中大多是工作技能較低的婦女,她們每年能製造一千六百萬頂堅固耐用、對抗瘧疾的蚊帳。

  今天的我比年輕時更加相信,我們能成功解決貧窮問題,因為我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充足的技術、資源、科技以及想像力。同時,我也相信「可能性」,因為我親眼目睹一些極為重大的改變,在短短一個世代之內就得以完成。

  我的史黛拉祖母生於一九○六年。她出生於奧匈邊界的奧地利酒鄉勃根蘭(Burgenland)地區,後來和許多奧地利、捷克及匈牙利人一樣,她的父母帶著她和妹妹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在賓州的北安普敦(Northampton)落腳,希望能在此打造全新的人生。剛到美國不久,她的父母由於經濟拮据,養不起兩個小女兒,在史黛拉三歲那年將她和妹妹艾瑪送回故鄉奧地利。他們答應兩個小姊妹,一旦情況好轉,一定立刻將女兒接回這個新的國度。

  後來的十幾年裡,姊妹倆輾轉於不同的親戚家,從未擁有過歸屬感。她們過著小女佣般的生活,有時甚至受到虐待,只有星期天才得以穿上僅有的一雙鞋。除了學會認真工作、相信上帝、努力往前看外,她們沒有受過任何正式教育。

  我祖母那一代的女性結婚後,不但得生兒育女、出外工作補貼家計,同時還得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史黛拉祖母在環境惡劣的磁磚工廠裡,辛苦地從事論件計酬的工作,星期天還得從早煮到晚,而且必須等男人吃飽後才能上桌,但她從來不曾有過一句怨言。她生了九個孩子,又親手埋葬其中三個不滿五歲就夭折的子女。她每天上教堂,低垂的目光下有著美麗而羞怯的笑容。我後來也在許多非洲婦女的臉上看到與她一樣的笑容。

  我的祖父母養大了六個孩子,他們的子女又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二十五個小生命。我的祖父母,以及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的人,從未企求過任何救濟;他們同甘共苦、彼此打氣,經由辛勤的工作與打死不退的決心,在這個為他們提供了無限希望與機會的國度裡,為子女鋪下了堅實的前程。因此,我和我的表兄妹們如今得以站在他們的肩頭上,繼續開創未來。

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世界的窮人都在尋找機會,讓自己擁有更多尊嚴;他們也許需要一點助力,但卻希望儘量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理想。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工具與科技,正足以為所有人提供真正的機會。

  此刻,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都該享有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人人生而平等。我們不能再以文化或階級來區分這個世界。人類共同的前景,必須仰賴所有人都懷著相同的信念──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所有人都是唇齒相依的。事實上,這個「人類一體」的願景,或許正是我們這個世代所必須面對最重要、也最複雜的挑戰。在這個願景中,市場經濟、公共政策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慈善事業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全體人類必須共同創造的改變中,每個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也不能少。

  然而,該從哪裡開始?二十五年前,滿懷理想、希望改變世界的我,和如今許多身懷熱情及能力的年輕人一樣,腦海中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當年的我,根本不知從何做起;我只是一個半工半讀完成大學的中產家庭小孩,一心追求從事非營利事業的人生,但這個夢想簡直是個超級大挑戰。那時我根本不認識這樣的人;我的人生典範似乎都活在書本中,或者早已作古。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所有機會。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的人生旅程,充滿熱情及些許人生智慧。確實如此。回首當年,那個勇於冒險的女孩,為了追求更具全球化願景的人生,放棄了銀行金飯碗;那時她具備了膽識、教育與技能,同時也不斷體認到,單靠膽識、教育與技能,無法引領自己走向成功。

  這本書,獻給這樣的人──不求快速解決問題、不相信世上只有一種意識型態的人;不在乎別人賺多少錢,只在乎是否所有人都能獲得基本福祉、享有自由與尊嚴等天賦人權的人;相信單純的真理,同時深知自己面對的問題極其複雜,需要最細膩的解決方案的人。

  我選擇的道路挑戰了許多我最初始的想法。第一次前往非洲,面對巫毒的威脅,讓我質疑外人在當地發展中能扮演什麼角色。眼見與我一起工作、生活多年的一些婦女,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迫使我開始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質。見證柏林圍牆倒塌,讓世人將此視為「資本主義的勝利」,同時目睹資本主義制度如何殘酷對待世上最貧窮的人口,又讓我不得不開始另覓出路,希望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無窮機會,能遍及地球上的所有人類。與世上最富有的人見面或共事的機會,更讓我開始探索慈善事業與個人行動可能為世界帶來的大規模改變──尤其是在貧窮的議題上。

  我的故事其實是許多人生命故事的總和,這些不同凡響的人,形塑了我部分的生命。他們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包括柬埔寨的和尚、美國資深國會議員、終生住在非洲某個茅屋裡的男人、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在茅屋前跳舞的肯亞婦女、失去家園的巴基斯坦小女孩,以及僅靠四公升牛奶掙扎求生的大屠殺倖存者。他們為我提供了無可取代的寶貴經驗,讓我明白,人類面對巨大困難時擁有如此驚人的能量,人類的本質是如此相似,還有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擁有共同的尊嚴。即使是那些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苦難、深深烙印在我記憶中的人,也從未失去對生命的盼望與幽默感。

  我從這些偉大的人身上得到支撐下去的力量,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他們讓我堅信:人類可以、也必須努力創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個人都該享有打造自己人生所需的資源。這是人性尊嚴的起點,它屬於世上最貧窮的人,也屬於每一個人。

 

 

<摘自 序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
 
 
  定價:350
網站特惠價:298(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