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400元  網站特惠價:299 (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棒球打擊手如何決定要不要揮棒?

    就拿打棒球所需要的心智流程為例。單從測量數值來看,棒球員根本不可能打到球。就一般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水準,球從投手的手中飛到本壘板大約只需要0.35秒(這個數值相當於人類兩次心跳之間的平均時間)。很不幸,打擊者的肌肉需要約0.25秒,才能引發一個揮棒動作,這麼一來,他的腦袋只剩下極短的0.1秒來決定要不要揮棒。

    但即使這樣估算,都太過寬鬆。因為視覺資訊從視網膜傳到視覺皮質,還需要幾十毫秒,事實上打擊者從「看清楚球」到「決定要不要揮棒」,只有不到5毫秒的時間。但是人的思考不可能這麼快;即便大腦在最佳狀態下,也需要大約20毫秒,才能對感官刺激做出反應。

    那麼大聯盟棒球員究竟是怎樣打到球的?答案是,他們的腦袋早在球離開投手的指尖前,就已經開始蒐集這個球的資料了。當投手扭轉身子準備投球時,打擊者的腦袋就自動蒐集「預先的線索」,以便幫他篩選各種可能性。例如,手腕的某種扭轉方式暗示會是顆曲球;手肘的某個角度暗示快速球就要來了;兩根手指握在球的縫線上,很可能是滑球;如果投手彎起指關節,則肯定是蝴蝶球的徵兆。

    當然,打擊者不會意識到自己在研究這些訊號,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說清楚,自己為何決定要揮擊某一顆球,但就是能夠根據這樣的資料來打擊。譬如說,有人做過關於板球打擊高手的研究,證明打擊者只需要觀看投手的投球準備動作錄影帶一秒鐘,就可以正確料中球的速度與位置。

    訓練精良的腦袋自然曉得應該注意哪些細節。然後,一旦取得這些細節,腦袋會把這些細節平順的轉化成一組正確的感覺。對於職棒大聯盟的打擊手來說,一顆通過本壘板上方正中央的曲球,比起一顆又低又歪的滑球,就是讓人覺得更像一顆好球。

知道何時該理性思考、何時該感情用事
    我們之所以會把這些自動反應的才能,視為理所當然,正是因為它們運作得太順暢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機器人有辦法打棒球,或是傳美式足球,或是騎腳踏車。也沒有電腦程式有辦法想出哪一位演員應該扮演壞蛋,或是立刻認出一張熟悉的面孔。而這也是為什麼當演化在打造腦袋時,不會把這些情感處理流程全都更換成清晰、有意識的運作方式。某個東西如果用得好好的,天擇不會沒事去更動它。

    我們的心智是由一堆舊零件組裝而成的,是由一名「盲眼鐘錶匠」設計的。結果呢,人腦獨具的部位,還是得依賴底部的原始頭腦。思考過程需要感情,因為感情可以讓我們了解所有無法直接理解的資訊。缺少感情的理性,是沒有辦法成事的。

    偉大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最早為這種做決策觀點辯護的科學家之一。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教科書《心理學原理》中,抨擊當時「理性主義者」用來解釋人類頭腦的標準說法:「事實上,情況滿明顯的,人類遠比任何較低等的動物擁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衝動。」換句話說,柏拉圖對於人類做決策的看法完全錯誤——柏拉圖認為人類「幾乎完全喪失本能」,他把人類理想化成為純理性的動物了。

    不過,詹姆斯真正高明的見解是,這些衝動對我們不見得會造成壞的影響。事實上,他相信在人腦中「習慣、本能及情緒占上風」,正是腦袋如此有效率的關鍵。按照詹姆斯的說法,腦袋裡頭有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一種是理性與深思的系統,另一種則是快速的、毫不費力的情緒系統。詹姆士還說,做決策的關鍵在於知道何時應該依賴哪一個系統。
(摘錄自本書第一章 /用直覺腦作瞬間決策)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