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的藍海策略 把不看戲的人變觀眾

  明華園歌仔戲團就如同台灣版的「太陽馬戲團」,也曾面臨到看戲觀眾嚴重流失, 傳統戲劇市場被電影、電視等新興娛樂所鯨吞。

  明華園團長陳勝福跳脫舊有思惟,為明華園重新定位、引進電影劇編導制度, 大量使用舞台劇元素,開拓了原先不看戲的年輕族群市場。

 6月11日端午節傍晚,全台氣溫燠熱難耐,卻難敵十多萬觀眾熱情,湧入台中市國家音樂廳預定地,現場五萬個座位在明華園《白蛇傳》開演前兩小時就被坐滿。

 晚上七點半,鑼鼓喧天,扮演白蛇娘娘的孫翠鳳在大型樂團的伴奏下登場,一會白蛇「盜採仙草」,舞台頓時間上噴出熊熊火焰,一會白蛇與青蛇「水漫金山」,孫翠鳳被吊車吊到十八層樓的高空水柱上漫步,兩百多位蝦兵蟹將從觀眾席竄出,現場十萬觀眾目不暇給地觀賞這一場歌仔戲聲光秀。

不會唱戲的團長來改革

 從野台戲到躍上國際舞台,七十七年歷史的明華園一年公演超過一百二十場的傳奇,關鍵人物就是明華園團長陳勝福。

 1979年,明華園創辦人陳明吉把劇團經營權交給了陳家七兄弟中唯一不會唱戲的陳勝福。

 接下明華園的經營權,陳勝福面對的是,歌仔戲日漸萎縮市場,年紀大的戲迷仍會到廟會中看野台戲,但是年輕族群卻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看歌仔戲。

 明華園處在一個抉擇關口,繼續跟台灣百餘個中小型歌仔戲團在原有的市場競爭;還是跳脫既有的競爭,經營全新的市場。

 當市場區隔的作法已經讓競爭血流成河,《藍海策略》指出,企業應把焦點從競爭移開,先超越現有需求,設法吸引非顧客,掌握非區隔化的機會。

 陳勝福在接手明華園之後,決定改革歌仔戲的表演方式,開拓原本不看戲的市場。

 「正因為陳勝福不會唱戲,他更可以跳脫歌仔戲班的思惟,從觀眾角度來開創戲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曾永義觀察。

 台灣傳統戲劇的內容大都是宣揚忠孝節義,八股說教的劇情已經無法跟上社會潮流,面對電視連續劇的衝擊,「我開始思考歌仔戲必須要拋掉一些舊包袱,才能多戲多人看,」個頭不高、但是聲音宏亮的陳勝福坦言。

設編導,增加可看性

 陳勝福推動明華園再造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現代劇團的編導制度,增加歌仔戲的可看性。

 從小在歌仔戲戲班長大的陳勝福觀察到,長久以來,歌仔戲並沒有編導與劇本,只有後台「講戲仙」(說戲老師),負責把劇情跟每一個演員口頭說明,要求演員一上場,就先把自己所演的角色與故事說一遍,「往往一場戲都要拖到三個多小時才能演完,造成歹戲拖棚、觀眾不耐煩的現象,」陳勝福指出,而且所有的劇本都存在說戲老師的腦海裡,口傳心授之際容易發生遺漏。

 當所有的歌仔戲團都不願意放棄沿襲百餘年的「講戲仙」的傳統,陳勝福卻認為這個不好的傳統必須要放棄。

 有鑑於此,陳勝福找了四弟陳勝國,負責編寫劇本,明華園創下台灣歌仔戲界第一個擁有編劇的紀錄。


打字幕,讓觀眾懂劇情


 小時候,寡言內向的陳勝國說故事能力就嶄露頭角,陳勝福回憶,每次陳勝國看完《諸葛四郎》漫畫後,都等不及下一期漫畫書出版,他就自己拿起鉛筆開始畫起《諸葛四郎》漫畫,租給自己的鄰居。

 在開創戲路方面,明華園編導陳勝國的腦筋轉得很快,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忠教孝戲碼,而是加入許多現代社會所關注的要素;例如今年七夕情人節公演的「韓湘子」的劇本就導入了前世今生的愛情觀念,劇中主角韓湘子執著追求愛情,「韓湘子的劇本在傳統歌仔戲中是看不到的,成功地抓到了年輕人求新求變的需求,」曾永義分析。

 此外,明華園為了讓大多數的觀眾都能瞭解劇情,都會配合當地的語言,在舞台的兩旁架起電腦字幕。「明華園不只唱腔才有字幕,就連演員的每句對白都有字幕,」明華園行政經理蔡麗君強調,在美國、歐洲等海外演出還會打上中英對照的字幕,售票時,就依據觀眾的需求,安排坐在中文字幕區還是英文字幕區。

 要求嚴格的陳勝福,甚至於還會跑遍每一個觀眾席研究字幕要如何擺放,才能讓字幕順著觀眾的視覺角度。而在節目單上面,很貼心地列出劇中人物關係圖,讓觀眾可以很容易知道劇中角色的變化,並考量到劇場的照明比較昏暗,所以明華園節目單都是用粗黑體字。

                  本文未完.....摘自2005年9月號《遠見雜誌》

 原價:450 元 硬殼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