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280
網站特惠價:238(約85折)
放入購物車

以前的台灣--至少我小時候--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不會唸書的人才去學彈琴跳舞畫畫。不過,當一個社會富裕後,就會開始對「文化」產生需求。隨著時間,對藝術的觀點會漸漸改變,開始出現藝文活動,開始有美術館、公園、音樂廳的興建,最後,不論是附庸風雅也好,醉心藝術也罷,文化的筋脈會熱絡起來。這是放諸四海,人在飽暖後而思禮儀的皆然現象。

但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藝術風氣,文化素養,是以何種氛圍呈現呢?是看音樂廳、美術館的多寡而定?還是藝文活動的節目數量?抑或學琴人口的多寡?甚或以孩子所彈奏曲目艱深大小而定?

對於學習音樂,如果為人父母者心中有一絲想把孩子當作競爭、博得面子的工具,或隱約有著想藉此滿足自身內心虛榮的話,那,請留步,請高抬貴手吧!

文化風範,應該是一種令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像三月天的陽光,像淡淡的花香拂過雙頰一樣,不著痕跡,但會令人回味再三。

藝術風氣,應該像是不經意瞥到繆思女神那回眸的一笑吧!掌管藝術的希臘少女,巧笑倩兮的風韻會令人一生無悔追隨的。

至於文化素養,應該是舉手投足之間的一種知書達禮、禮遇婦孺弱者、關懷人性的斯文彬彬吧!接著,會把對琴棋書畫的涵養「藏」在胸臆之間,不露痕跡。

席間,我不經意在閒談中提及,維也納這裡很重視「傳統」。

「有傳統才有傳承。」坐在對面的長輩微笑帶過這句話。我心中微微一震,這麼迅速就捉住這個城市的文化神韻,這可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深度,得有渾厚的人文素養才行呢!

話說回來,既然我們是為了孩子的文化素養著想,那麼彈琴時,那三月天的陽光,那淡淡的花香拂頰,該是什麼感覺?若為了培養氣質,那如何從琴聲,轉換成舉手投足間的氣質?最後,除了彈琴之外,還要同時培養閱讀習慣嗎?琴、棋、書、畫,有必然關聯嗎?會不會浪費時間?

藝術,很不同於一般學科。除了要聰明才智外,還得有一顆靈性別具的慧心。選擇老師時,是否投緣、人格特質、是否有默契等,都是需謹慎考慮的關鍵。簡單說來,如果孩子只是被要求不問原由、不知其所以然的一再反覆練琴,而沒人教導他要動腦筋想想為什麼這樣練,或如何以「心」來感受聲音,這樣下去,心會「鈍」掉的;而如果只是講究每天練幾遍、練幾個小時,以求下次能無誤過關的話,那會流於「形式」。這些,都和「藝術」的本質無關,甚至是背道而馳。

那父母該如何辨識這其中的玄妙呢?其實再簡單不過,只要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了。如果孩子開始接觸琴後沒多久,臉上的笑容就消失了,表情滯藏在一張面具後,話也不多了,那事情就很明顯;而如果孩子會為了去上課而雀躍,事前就興奮期待著老師的一言一行,回來時哼唱著學過的曲子,那一切也盡在不言中。

一位好的老師,會讓一個孩子有如沐春風的感覺。但是,去哪裡找這樣的老師?有運氣,也有類聚的無形吸引。無論如何,在還沒碰到前,請先好好辨識孩子的臉,若是張冷漠或者不快樂的臉,就代表該停課或換老師的訊號了。這樣一來,可避免大半「不練琴」的親子誤會糾纏;同時,我也不至於在半世紀後,從那位長輩口中聽到一種遲來的正義的感慨:「沒錯!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