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一日 由瀋陽回南京
蔣公此次赴瀋陽,主要似為胃病所困的陳誠回京,將東北行轅改組為東北剿共總司令部,並決定衛立煌為總司令。
此際,全國各戰區均感兵力不足,蔣公寄望傅作義抽調三個師增援東北,傅當然不願意。以客觀情勢論,此際東北戰局的根本問題,並非從關內調兵增援,而是東北戰場縮短戰線、集中兵力的問題。尤其是孤懸長春的鄭洞國,所屬二個軍六個師,應放棄長春南撤,保存戰力,遠比由華北戰區抽調三個師為重要。惜蔣公始終未重視白崇禧去年所提,主動放棄吉林及長春的建議。
新五軍在公主屯被殲的檢討會中,蔣公未採納追究廖耀湘赴援不力的檢討,實乃蔣公對廖有偏愛,因廖在駐印軍新二十二師師長任內,反攻緬甸有功。
公主屯失敗後,廖耀湘的作戰參謀石聲璧,是我陸大二十期同班,和我談及,今後東北的仗很難打了。衛立煌就職後,在瀋陽召集中校以上軍官參加開會,我亦在場,是第一次見到衛立煌。其後,廖耀湘也講話,他說對東北戰局很樂觀。我當時心中想:不知他樂觀的理由何在?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收編偽軍在受降初期,阻止共軍接收日偽武器,有極大幫助,但其後隨剿共軍事失利,偽軍顯現其為見風轉舵的投機軍閥。
營口為遼南重要補給線的港口,派投機偽軍守重要補給基地,兵力部署即為失策。營口應為保有東北基地之重要港口,應再攻克收回,以利縮短戰線,確保補給基地。
敵軍的戰略思想,是首要的戰略情報。毛澤東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發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系統地檢討在江西及五次圍剿的成敗得失,而訂定了武裝鬥爭的戰略思想。國軍應早已蒐集到是項文件,為何遲至一九四八年初,蔣公始看到此文件,則不解,豈情報單位只當作一本書而歸檔了?
綜觀抗戰勝利後,毛澤東的作戰指導,完全根據其發表的戰略思想,貫徹執行,而國軍著著失敗。
綜合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在以劣勢兵力如何逐次殲滅優勢敵人,不外:
一、不打無把握的仗:即在不利態勢下避免決戰,保存實力。
二、傷十指不如斷一指:即徹底集中優勢兵力,逐次殲滅敵人。
三、 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即專以有生力量為殲滅目標,不以城市得失為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