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六年五月.戰略與時機
任何一個戰略問題,時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亦即任何戰略必須決定於有利時機。召開國民大會是國民黨很重要的政治戰略,一九三六年制定五五憲草時,共黨已侷處於延安,對政治影響力式微,而國民黨的聲勢正處於北伐後的巔峰時期。雖然訓政時期有名無實,但國家建設成為戰前的黃金十年,亦為民國以來中央力量最強勢時期,足以懾服割據勢力。故於憲草頒布,即選出制憲國大代表一千二百人,預計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因六月兩廣事變及十二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改延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但日本迫不及待,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全面抗日戰爭,國大不得不再延期召開。
抗戰勝利,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還都南京次日,蔣公日記痛感抗戰期間未解決國大問題,痛失良機。抗戰期間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為全民口號,而誤了召開國大的良好時機,而戰略的良機稍縱即逝。
從歷史證明,珍珠港事變後,一九四二年取消百年不平等條約。一九四三年冬開羅會議,中國位列四強之一。故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為召開國大最有利時機。此際,共黨勢力尚未豐滿,其他黨派亦力量微弱。在國內阻力最小時機,制定民主憲法,還政於民,實際仍為蔣公及國民黨執政。戰略有利時機,一去就不復返了。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日
陳辭修為蔣公極為親信倚重的將領,亦如何應欽、顧祝同等對蔣公之忠誠服從。但以敬公與墨公的修養忍耐工夫,從未對蔣公之不悅或指責,有任何違逆的表示,辭公則不然。自從接任參謀總長後,尤其對共軍的清剿、對蔣公直接指揮戰區,曾有書面辭職之表現。今因蔣公對其參謀次長人選,未見徵詢其意見而不滿(其實徵詢意見如蔣公堅持,辭公仍會服從),拒於蔣公指定之時間與馬歇爾會談,實為藉故鬧情緒,使蔣公極為傷心悲痛。其實部屬有個性、持己見,並非壞事,而唯唯諾諾者則大多庸才。蔣公時嘆人才難覓,其實與他用人風格亦有關也,楊杰(耿光)即為一例。
蔣公雖主動停戰,但馬歇爾與司徒大使仍無力促使共黨參加國大。司徒大使勸蔣公再延期,蔣公拒絕。
國大召集令下達後,實已政治談判攤牌,故第三方面要求延期,政策上不可能,但為求和諧,仍行主動(實際是片面)停戰,仍以部分代表未及報到,可作短期延期考慮,迫使提出各黨派代表名單為先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