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99(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醫學革命已經降臨
未來就在眼前
癌症醫療邁向個人化
 
癌症醫療邁向個人化

  我們對癌症的認識,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如今我們知道癌症是發生在基因組上的疾病,也知道癌症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一些特定基因產生突變,誘發了細胞不正常的生長。科學家正以飛快的速度,將特定癌症牽涉的特定基因分門別類,並利用這些研究結果,努力發展新的標靶治療。我們逐漸了解,不同的腫瘤之間都有一些微小的差異。

   科學家正利用這些資訊,把腫瘤在分子層面上重新分類。我們發現一些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干的腫瘤,其實在分子層面上的異常都是一樣的。有愈來愈多的例子,顯示這些資訊讓我們能對病人的預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這是過去的診斷工具無法做到的。此外,這些資訊甚至可以幫助我們為不同的病人,設計出不同的治療方法,取代過去「一視同仁」的醫療原則。

   接下來的發展不難想像。不久的未來,我們對於每一種癌症,都將能在分子層面上做出詳盡的描述,其中很快也將包含完整的DNA序列。我們會知道,每一種癌症究竟與哪些類別的突變有關。只要把癌症影響到的生理途徑,與對治這些途徑的治療清單做交叉比對,便能研發出高效能的個人化治療。

   因此未來的癌症治療,很有可能會包含不同新藥的組合,因為癌症通常會引起多重生理途徑的異常。倘若我們可以盡量涵蓋這些生理途徑,以此為治療目標,可能會帶來最大的療效。

  個人化癌症治療的新紀元已經來臨。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凱特•羅賓斯(Kate Robbins)的驚人故事,她的性命就是被這種新治療對策拯救回來的。

個人化醫療的驚人案例
   2002年夏末,凱特開始寫下「死亡日誌」。她診斷出罹患轉移性癌症,儘管接受了兩次大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病情仍不斷惡化。凱特於是開始每天寫日記,希望能為九歲的女兒和十一歲的兒子留下一些紀念。她在日記中提到女兒對馬匹的熱愛,以及兒子又是如何沉迷青少棒比賽。記錄這些文字雖然心痛,但對她來說,也是沉澱心情的方式。

   凱特是在情人節那天診斷出癌症的。她本身是護士,先生馬克則是放射科醫師,因此當她開始受到頭痛的糾纏時,他們都有點擔憂。凱特接受了磁振攝影掃瞄後,發現了一顆腦瘤。而在她準備要接受腦部手術時,又在術前檢查發現右肺有一大塊腫瘤。既湊巧又悲慘的是,第一個看到掃瞄結果並向她宣布這個壞消息的人,就是她那當放射線科醫師的先生。

   她的腦瘤很顯然是從肺部轉移過去的。凱特才四十四歲,是個從沒碰過毒品或菸草的素食者,因此她會罹患轉移性肺癌,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

   凱特不是輕言放棄的人,決心要以最樂觀的態度與癌症奮戰,毅然接受了腦部手術、胸腔手術、數次侵略性化療,以及放射線治療。儘管經歷了這些,夏天快結束時,她的癌症仍然轉移到了胰臟和肝臟。於是她開始動筆記錄自己的死亡日誌。

   但她不曾考慮就此服輸,因此一聽說有臨床試驗在測試一種叫做艾瑞莎(Iressa)的新藥,她馬上把握機會加入。「就算這項試驗對我沒有幫助,也許我還是可以藉此幫助其他人,」她是這麼想的。

   2003年初,凱特開始每天服用一粒艾瑞莎。此時她的體重已經掉了18公斤,身體非常虛弱,而在看到這個新藥的外表就像普通維他命一樣時,心裡頗為失望。這樣不起眼的藥丸,真的具有她所期盼的療效嗎?

   然而一個月後,電腦斷層掃瞄顯示,她的腫瘤已經穩定下來了。她也開始恢復了一些氣力。神奇的是,到了5月,她體內的一些腫瘤竟慢慢消失了。她和她在麻州綜合醫院的醫師,湯姆•林區(Tom Lynch)醫師,對這樣驚人的效果,都感到十分訝異,尤其因為艾瑞莎在其他病人身上,並非總能發揮療效。

   科學家後來逐漸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這個藥物當初的設計就是為了阻斷EGFR蛋白的作用,這個蛋白會在一些癌細胞中活化。當醫療人員將凱特的肺部細胞拿去進行基因定序時,發現她的EGFR基因帶有一種特定的突變,讓這個蛋白質對藥物的作用變得更加敏感。試驗中有大約10%的受試者,也都帶有類似的突變,而他們正是服用艾瑞莎後逐漸康復的同一群人。其餘90%的受試者沒有這類的突變,因此大多對這個藥物沒有太大的反應。

   這又是一起個人化醫療的驚人案例。在這個例子中,凱特就像是中了DNA樂透彩。

   這是全新的領域,而凱特對藥物的反應究竟能持續多久,誰也無法預料。她在診斷出癌症的六年後,仍持續每兩個月就做一次掃瞄,她的肺部、肝臟或胰臟裡,都再也看不見腫瘤的蹤跡了。唯一讓她傷腦筋的問題,就是她的腦部還殘存了一些小的轉移性腫瘤,這些腦瘤顯然因為血腦屏障而躲過了藥物的作用。血腦屏障是人體的正常結構,可以防止藥物在腦中累積過多。

   不過這些轉移到腦的瘤生長速度很慢,必要時可以藉由手術移除。當我跟凱特談話時,她能清楚陳述自己的故事,對上天贈與的新生命滿心感激,也很高興自己能看到兒子上大學,而女兒也快上大學了。她在五年前,就停筆不再記錄死亡日誌。

   然而在這個故事裡,還發生了一段充滿諷刺性的轉折,與我們醫療藥物的核准制度有關。食品藥物管理局原本在2003年,基於凱特這些病患對艾瑞莎的驚人反應,核准了艾瑞莎在肺癌上的治療。但堅持先進行一個大型、隨機的試驗,比較艾瑞莎與一般肺癌治療的療效。

   這項包含了上百個受試者的試驗結果,所有受試者的情況都列入評估,而艾瑞莎並沒有顯現出優於一般治療的療效,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因此在2005年撤回了核准。幸運的是,食品藥物管理局同意讓凱特這些已經受益於艾瑞莎的病人繼續服藥。這個藥物也可以在其他國家取得。最近在日本進行的一項試驗中,證實EGFR基因帶有突變的病人,有63%在服藥後立即出現了良性反應。

   這個故事的教訓顯而易見:隨著個人化癌症治療的可行性愈來愈高,食品藥物管理局在進行藥物核准的評估時,也必須把特定的基因資訊列入考慮。一種藥物也許對90%的癌症病患沒有療效,但仍能拯救其他10%病患的性命。倘若我們可以藉由DNA檢測,辨識出可能受益於此藥的病人,那麼食品藥物管理局就應該盡快核准這個新藥,讓這些病人得以接受治療。

   由於美國的醫療花費愈來愈高,有人開始倡導「相對療效」的研究,因此在評估醫療的成本效益時,考慮個體差異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相對療效研究的擁護者認為,我們已無力再負擔所有病人可能需要的全部治療,無論是否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些治療的療效。他們主張應該針對每一種疾病的所有治療都進行比較,然後依據研究結果,決定未來只開放最有效的醫療選擇給病人。然而倘若這樣的比較研究不把個體差異列入考慮,那麼就如上述食品藥物管理局撤銷艾瑞莎上市許可的例子,無疑會粉碎個人化醫療可能帶來的希望。

   相對療效的研究,只有在DNA研究也包含在研究評估的前提下,才具有科學的意義。因為藉由DNA檢驗,我們才能決定某些特定療法,可以為哪些病人帶來驚人的療效,而這些病人倘若接受的是其他治療,效果可能就沒那麼好。

   凱特在2002年第一次診斷出癌症時,做了許多搜尋,想知道有沒有罹患轉移性肺癌的病人可以成功長期存活。結果令她很氣餒,沒有任何病人可以活超過兩年。但由於標靶癌症治療的問世,以及她不斷尋找解決之道的決心,加上一些好運氣,如今她已經成為當初自己希望看到的癌症倖存者。

基因組就是個人的醫學手冊

   所有會影響我們自己和親人的疾病中,癌症首當其衝。癌症就像半夜悄悄潛入的竊賊一樣,往往偷走我們幸福長壽的希望,折磨受害者,讓人失去力量、失去胃口,帶著難受的疼痛提早離世。我們都知道用來治療癌症的手段,例如放射線和化療,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為這些治療不但會攻擊生長快速的癌細胞,也會影響體內的其他正常細胞。

   但是,我們為了抓到這個罪犯並將其繩之以法,已經做了許多努力,也帶來了愈來愈多的進展。我們可以搜尋個人的基因組,尋找天生或後天產生的突變,藉此對於這些「學壞的基因」是如何邪惡的折磨病人,有更精確的認識。了解它們作用的方式後,我們就有機會能有效進行反擊,包括努力預防犯罪,而不是事後才來收拾殘局。本章的個案告訴我們,美國警探片「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的戲碼,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成真。

   人類基因組已經逐漸成為個人化的權威醫學教科書。

 

<摘自 第4章 癌症醫療邁向個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