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400
網站特惠價:299(約7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醫學革命已經降臨
未來就在眼前
癌症醫療邁向個人化
 
未來就在眼前

  科學家通常不輕易流露情感。就算私底下為自己的研究感到興奮不已,我們在公開場合中,往往仍表現出一種該有的懷疑和謹慎態度。然而,在某些例外的時刻,我們暫時放下了多疑,任空氣中瀰漫著激情,傾聽著一名目光炯炯的科學家,用著掩藏不住的熱情,大膽講述著一項即將永久改變人們視野的重大突破。

   就在進入千禧年的第五個月,我有了一次這樣的經歷。我們與至少2,000名來自六個國家、二十所研究中心的同行,一同將人類DNA手冊(或稱人類基因組)中90%的序列成功解讀出來。過去十年來,這個幾近不切實際的宏大遠景不斷激勵我們所有人,歷經了多少的企盼與紛擾,這目標終於成形了。

   2000年5月的一個星期六,距離完整的基因組定序草圖在白宮公開發表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基因組科學的研究社群在紐約長島的冷泉港實驗室舉辦了年度聚會,而我身為跨國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元帥」,便肩起了專題演講者的責任。這個年會只開放給科學家參與,是即將舉行的白宮發表會的學界版。冷泉港實驗室當時由華森(James Watson)博士主持,他在1953年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博士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由華森坐鎮的冷泉港,地位如同麥加聖地,每年都吸引了許多從事基因組研究的科學家前往朝聖。

   2000年是獨一無二的一年。我身邊圍繞著許多科學家,有老有少,他們攜手合作,就是為了完成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目標。看著他們,我開始演講:「我們共同參與了這趟具有歷史意義的探險,無論你想用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或當年勇敢前往西部拓荒的路易斯及克拉克做為比喻,只怕都不足以形容。無庸置疑的,今日我們聚集在此談論的這個重要計畫,將會改變我們對人類生物學的認知、處理健康與疾病的方式、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就在此時此刻,已有足足85%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在我們眼前揭開了面紗。你們將會記得這一幕。未來,你們將會告訴自己的研究生,甚至孫兒、孫女,此時你們或坐或站、甚至席地而坐,在這格瑞斯演講廳裡,與滿室基因學界的巨擘,包括華森博士本人,共同見證歷史上驚人的這一刻。」

   演講廳裡的每一個人,都明白DNA科學已經到了一個轉捩點。有了基因組的完整序列,科學家可以投入不計其數的開創性研究計畫,解開人類體內最深層的祕密。DNA,這本生命的使用手冊,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已登上了一座大山的頂峰,轉眼間就要開始向山的另一頭俯衝而下,山谷中充滿了待掘的寶藏。

檢測基因,預測病程
  距離那慶典的時刻,轉眼間已過了將近十年了。幾乎所有的生物醫學研究者都會同意,自從人類及其他許多生物的基因組定序完成後,這些資訊已深刻影響了他們研究生命奧祕的方式,而且再也無法回頭。今日的研究生已經完全無法想像,少了這些動動滑鼠就可以從電腦上取得的資訊,過去究竟是如何進行人類基因學研究的。

   2000年基因組計畫帶給大眾喧騰熱鬧,但其後的效應已變得頗為混雜。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基因組序列已全部解讀出來,卻對於之後的發展毫無頭緒。他們記得曾攀登過那座大山,但對山谷中那漸次發掘出來的寶藏毫無所知。

   當時有些媒體報導暗示著醫學變革近在眼前,然而這樣的想法其實並不實際——基礎科學的新發現,要能運用到實用醫學、科技或日常生活,這中間的前置期往往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儘管當時與人類基因組序列一同公諸於世的那些美好遠景,絕大部分仍在前方等待著,但是我們已置身在一場醫學革命風暴的開端,許多生命正受到影響。

  首先,就讓我們來談談凱倫的真實案例,她在2005年診斷出罹患了癌症。

切除腫瘤之後,還需要做化療嗎?
   凱倫•凡斯(化名)在四十歲那年發現乳房長了腫塊。乳房X光片看不到腫瘤的跡象,但超音波則檢測出一塊直徑2公分大小的團塊,經切片檢查研判為乳癌。諮詢過外科醫師後,她接受了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取出了23顆淋巴結,但這些組織沒有檢驗出任何癌症的跡象。因為凱倫的母親同樣罹患乳癌(雖然是六十四歲才發現的),父親那邊的家族也有乳癌的病史,她於是決定進行抑癌基因BRCA1BRCA2的突變檢測,然而檢測結果呈現陰性反應。

   在腫瘤切除手術之後,她接受了例行的放射線治療,而後面臨了抉擇:是否該為了降低未來的復發率,繼續進行化療。由於相對來說,凱倫的年紀還輕,她諮詢過至少三位腫瘤科醫師,全都建議接受具侵略性的化療。凱倫對於這樣的建議感到非常掙扎,但醫師們的看法一致,她決定順從醫師的意見,安排化療,也開始研究到底該買哪種假髮。

   出乎意外,凱倫接到了哥哥的電話。她哥哥並沒有專業的醫學背景,但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關於某種新檢測的報導。這種檢測可用來檢驗乳房的癌化組織,藉由分析腫瘤細胞中基因的啟動或關閉情形,更精準預測癌細胞復發的可能性。成千上萬個案例已證實了,比起傳統上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外觀的方式,這種分析「基因表現」的檢驗更能準確預測腫瘤的侵略性。

   凱倫諮詢她的外科醫師,醫師曾聽聞過這種檢測方法,但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經驗。醫師同意將凱倫的腫瘤樣品寄到檢驗實驗室去。就在凱倫排定要開始進行化療的四天前,檢測結果出來了,報告指出癌細胞復發的機率非常低。凱倫的三位腫瘤科醫師中,有一位抱持懷疑的態度,但另外兩位則深信檢驗結果,表示進行荷爾蒙治療便已足夠。凱倫於是決定就只做荷爾蒙治療。四年後,她身上仍沒有出現任何發病的跡象。

這種特別的檢測,是基因革命的首批成果之一,而凱倫,則是其中一名最早的受益者。

   這種醫學上的全新角度,很快便會影響到醫療體系的每個面向,凱倫的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對於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以及幾乎其他所有的疾病,科學家已經無法滿足於只對於疾病做經驗法則或症狀上的解釋,而開始深究這些疾病的分子層次。

   抽絲剝繭之後,他們發現過去許多對醫學和生物學的認知,都需要進行相當程度的修正,而從前我們對於人體認知有許多根本上的疑問,如今也逐漸得到解答。現在,對於幾乎所有遺傳疾病的致病因子,科學家逐漸可以明確指出是DNA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這類訊息在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後,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多虧了這些進展,如今就算是身體健康的人,也開始有更多機會探索自己身體裡暗藏的祕密,並能夠採取適當的行動。一般大眾逐漸能針對個人的身體情況進行預測,藉此對於自己的命運有了更多的掌握。 就如凱倫的例子,今天的病患已能夠依賴許多分子工具預測病程,甚至可以藉此避免不必要的治療。我們對於人類基因組的知識,為醫療發展帶來嶄新的標的,也大大增加了疾病治療的選擇。這些都不是在一夕之間發生的,而最終的成功,必須仰賴科學家、政府、高等學府、公益基金、生技製藥公司、以及一般大眾,在精力、智力和財力上進行有遠見的投資,才能夠達到。但無庸置疑的,人類對於自己身體的知識,正在經歷繼達文西之後最偉大的變革。

 

<摘自 第1章 未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