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布萊森 Bill Bryson

套書優惠推薦    

比爾•布萊森是當今世界上最受喜愛的暢銷作家之一,他的文筆辛辣,一針見血,總是會讓讀者莞爾一笑後,更增深思。他最擅於寫旅遊見聞,常能見人所未見,用讓人讚嘆的角度,為讀者指出當地特色,所著的暢銷書包括《別跟山過不去》、《請問這裡是美國嗎?》、《澳洲烤焦了》、《歐洲在發酵》等等。

這樣一位愛在全世界滿山遍野亂跑的作者,突然對腳底下的地球、頭頂上的天空,甚至這宇宙萬物如何來的,產生了興趣,用一位科學外行人的角度,以背包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的精神,讀遍科學史籍、四處尋訪科學家,終於寫出《萬物簡史》這種讓科學家讚賞、一般讀者受用無窮的,有趣味、有深度,且別具一格的科學普及書。

................................................................................................................................................................................................

本書序      跟我從無知邁向幾乎無所不知    

歡迎歡迎!另外我還得恭賀各位讀者,你能夠來到這個世界,有緣跟咱們相遇,我由衷為你高興。事實上,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這中間牽涉的比起咱們原先想像的,更加複雜。

你且想想,你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的「你」,起碼得先讓數十億個活蹦亂跳的原子,乖乖聽話,有條不紊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精確組合起來成為你。而這項安排中的所有細節,都各因有不同的作用跟目的而互異。過程中最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在沒有預先測試下,就一氣呵成搞定了,然後在此後的許多年(但願如此)內,這些微小粒子都無怨無悔的,參與數十億次各種靈巧操作,一方面藉以保持你的身體不至於分崩離析,同時也讓你經歷極其舒適,也就是所謂的「生存」境界。然而此境界對絕大部分不知底細的芸芸眾生來說,卻是抱怨的多,心存感激者寡。

為什麼各個原子會如此不嫌麻煩的保護你,是一個謎。在原子的層次上,做為你的一部分對它們並無任何好處,它們雖然盡忠職守,但顯然並不關心你。它們並無意識,壓根兒不知道有你這號人物存在。這也難怪,它們不是活的東西,只是些毫無心機的小粒子罷了。(讓人覺得比較好過一點的想法是:如果你拿鑷子把身上的原子逐個撿起來擱在一邊,最後會成為一堆細細的「原子塵」,這些原子存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你而活」!)只是不知為了啥原因,在你生存的這段時期裡,它們為了保持你成為你的這個重要使命,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生物體內的原子不過是以尋常的碳、氫、氧、氮為主,
外加少量的鈣、一丁點硫,還有就是一些極其微量,但依然很普通的元素,
沒有一樣是化工原料行裡找不到的,
使你身上的原子變得與眾不同的唯一原因,是它們組合成了有生命的「你」。

原子的忠誠對人說來固然是好消息,卻不是唯一的消息,糟糕的是,這些原子生性善變,它們的犧牲奉獻時間不僅有限,還非常短暫。即使壽命算長的人,一生的時間加起來也只有 650,000 個小時(約74.2年)。在這麼一段沒啥了不起的壽限一閃即逝後,或是在其前後的某一個時刻,不知為了啥理由,你身上的原子突然會讓你關門大吉。他們悄悄解散、溜走,變成了別的東西,你就只有壽終正寢一途。

雖說如此,也許你仍舊應該為了原子組合出你而慶幸,因為一般說來,就我們所知,這件事在這個宇宙裡還頂希罕的。尤其怪異的是,在地球上那些自動自發跑到一塊,同心協力組成各種生物的原子,跟其他星球上的原子並無兩樣,但一旦離開地球,它們就拒絕合作啦!別的不說,光就生物的化學層次而論,生命就出奇的平凡。為何這麼說呢?生物體內的原子不過是以尋常的碳、氫、氧、氮為主,外加少量的鈣、一丁點硫,還有就是一些極其微量,但依然很普通的元素,沒有一樣是化工原料行裡找不到的,而那就是你所賴以維生的全部所需。使你身上的原子變得與眾不同的唯一原因,是它們組合成了「你」,當然這也就是生命的奇蹟。

不管原子是否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合成了生命,它們可是結合成了許多無生命的東西;事實上,所有的非生物也都是由原子組合成的,若是沒有原子,這世界就不會有水、空氣或岩石,不會有恆星跟行星,也不會有極遠處的氣狀雲或旋轉星雲,或其他一切能使宇宙具體展現的東西。不過由於原子為數極多,又是在所必需,使我們很容易忽略掉一件事實,那就是它們壓根沒有實際存在的必要。

這世界上並沒有任何法則規定,宇宙間必須要以微小的物質粒子充填;同樣也沒有任何法則規定,一定得產生光、重力以及其他各種物理性質,但這些性質卻是我們的生存所依賴的。事實上,整個宇宙根本沒有必要存在,而且過去就有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裡沒有宇宙,在這段時間裡,既無各種原子,也沒有供它們浮游的宇宙空間。換言之,徹徹底底的啥都沒有、啥都不存在!

因此感謝老天提供了原子,但是就算有了這些原子,且它們願意乖乖排列組合起來,也只是你能來到此間的部分原因。你之所以來到二十一世紀生活,並躋身為有智識的人類,還必須有一連串的特殊好運道才成。要知道,在地球上存活下來著實不易,開天闢地以來已有數十億種不同的物種,在地球上出現過,而其中 99.99% 都已絕種。所以你瞧,地球上的生命不但短暫,而且十分脆弱。從我們的存活上,凸顯出一件叫人非常納悶的怪事,那就是雖然我們居住的地球跟別的地方比起來,對創造生命非常有利,然而卻更是絕滅生命的殺手。

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存活期長短不一,平均每種約為四百萬年,所以如果你希望數十億年以後,人類還能存活在地球上,人類必須要跟組成原子一樣善變!不錯,就是善變,你必須準備隨時改變你的一切:形狀、大小、顏色、所屬物種類別等種種項目,而且還得一變再變。不過善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原因是物種變化的過程是毫無目的且隨機的。從最初所謂的「原生質的原始小球」*演化成了具備七情六慾、頂天立地的現代人,其間漫長的歲月內,需要繼續不斷、適時適分且恰到好處的突變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徵來。

所以在過去 38 億年時光裡的各個不同階段,你曾一度厭惡氧氣,然後又變得非它不能過活;曾長出過魚鰭(滑水)、四肢及極漂亮風帆似的大背鰭;曾經下過蛋,長過用來煽空氣的叉型舌頭;曾經全身上下滑不嘰溜,也曾遍體是毛;曾經生活在地下,也曾搬遷到樹上;體型一度大若麋鹿,後來又縮小得跟小老鼠相彷。諸如此類的變化不勝枚舉。而在這一連串無數的演化步驟裡,只要任何一步出了些微差錯,你現在可能正在山洞裡舔食壁上的藻類,或像海象般懶洋洋的躺在某處海邊大石頭上,或許正打算從你位於頭頂上的呼吸孔努力噴氣,準備潛入海面下十八公尺,為的是要去吃一口美味的沙蟲。

你不只是有幸從地球開始有生命以來,就緊緊把握住正確的演化路線,從未出岔或偏離,並且你本人的先祖也還得極度的幸運,說是奇蹟般也許更恰當。試想在你出生之前的 38 億年內,這段時間的長度真是非同小可,比地球上的山川海洋的歷史還要久遠。你父母兩邊的歷代祖先,每一位的長相都不能太過抱歉,至少能得到異性的青睞;另外身體要夠健康,足以擔負繁殖後代重任不說,還得受命運跟環境的眷顧,在成長期間沒有發生意外或夭折。

換言之,你的列祖列宗中不能有任何一位發生意外,導致給壓扁、吃掉、溺斃、餓死、困住、撞擊、不小心受到傷害,或受其他種種原因,不能達成生命終極目的,錯過了在適當時機,把一丁點基因物質送達正確伴侶那兒,讓那唯一的遺傳序列能永續不斷的傳遞下來。最後叫人震驚且極其快速的產生了結果──「你」!

這本書就是講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如何從啥都沒有,變成有那麼一丁點東西,然後又從那一點兒微不足道的東西,演變成了(如此複雜的)我們,並經歷其間的種種變化。當然,這其間涵蓋內容極為廣闊,那也就是為何本書取名《萬物簡史》的緣故。雖然書名明顯誇大不實,不過幸運的話,在啃完這部厚書之前,你也許會覺得它似乎包羅萬象。

我一向無條件全盤接受科學家的各種說法,
就像相信外科醫師、水電工
以及其他具有神祕及特殊管道人士透露的消息一樣,
我後來才想到,他們怎麼會知道這些呢?

我自己的出發點,不瞞你說,是從一本有許多插圖的科學書籍開始的。那是我讀小學四年級或五年級時,使用的 1950 年代教科書,這本書當時已經相當破舊,我也從未喜愛過它,也許是它厚重的外表讓我見而生畏,但是在它靠近封面的前幾頁裡,有一張地球的剖面圖曾一度引起我的注意。這張圖好像是有人用了一把巨大無比的大刀,把地球切出四分之一塊的楔形,再把這部分小心移出,而清楚顯示出地球的內部結構。

說來你或許不相信,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剖面圖。我清楚記得,第一次無意中面對它時,我整個看呆了。圖中顯現出上自北極下至中美洲,有 6 4 百公里深的垂直峭壁,正好穿過了美國中部,而美國東部的半壁江山已遭連根移走。我最初的反應是:如果地球真的變成這模樣,從美國西部向東前進的不知情車隊,一旦衝過此線就會頓時摔落萬丈深淵。不過隨後我的觀察轉變得比較像學者,才注意到地球內部清楚的分成了好多層,地心則是一球炙熱的鐵與鎳,依照圖上說明,這個鐵與鎳的球,溫度跟太陽表面一樣高。於是我才想到:「他們怎麼會知道這些呢?」

我從來沒有對這資訊的正確性懷疑過,我一向無條件全盤接受科學家的各種說法,就像相信外科醫師、水電工以及其他具有神祕及特殊管道人士透露的消息一樣。問題是我實在無法相信,居然有人想出方法,搞清楚距離咱們腳底下數千公里,那個眼睛看不見,X 光也穿不透的地方,是什麼光景而質料又是啥。這些對我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蹟;自從那一刻起,奇蹟成為了我對科學的看法。

當時我非常興奮,該晚我還特地把這本教科書帶回家,在吃晚飯前就迫不急待的把書翻開來,通常這個反常的動作會使我母親伸手摸我的額頭,詢問我是否哪兒不舒服。然後我從第一頁開始,認真閱讀起來。

但我大失所望。裡面的文字一點也不叫人興奮,也說不出一套讓我能懂的道理。最糟糕的是,它完全沒有回答一般人對那張地球剖面圖會有的疑問:諸如,為何得知我們這顆行星的中心有一個小太陽?而如果地心燃燒得那麼熾熱,為何咱們腳下的土地一點也不燙手?為何地球內部的其他部分,不會也呈熔融狀態?或者事實上的確是熔融狀態?當地心最後終於燃燒完畢時,地球表層會不會有部分崩陷到中空的地心,在地球表面造成一個大窟窿?如果有答案,這些答案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想到的?

編寫教科書的人有一個有趣的觀念,
認為任何事物只要寫成了公式,就立即變得清晰明白。
他們還有另一個好笑且誤人誤己的信念:認為如果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上習題,
孩子就會自動自發,花費大量課餘時間去思考、學習。

奇怪的是,那本書的作者對上述細節隻字未提,文中充斥的卻是一些諸如次地背斜(anticlines)、向斜層(synclines)、軸偏離(axial faults)等,艱澀難懂的地質術語。看來作者似乎是在故布疑陣,要把好東西藏起來不讓人知道。之後許多年頭裡,我開始懷疑這並非單一事件,以我看來,教科書作者普遍有一項陰謀,那就是絕不能把教材內容寫得「有趣一點」,更不可能達到妙筆生花的境界。

不過閱讀經驗多了後,我現在知道有滿多科學作家還真不賴,寫的散文既清新又教人振奮,隨意信手拈來三位,姓氏以字母F開頭的就有費力斯〔Timothy Ferris,著有《銀河系大定位》(Coming of Age in the Milky Way)〕、福提〔Richard Fortey,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資深古生物學家,著有《當三葉蟲統治世界》(Trilobite! : eyewitness to evolution)〕、及弗蘭納瑞(Tim Flannery,南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著有《失落的自然》(A gap in nature)〕。這還不包括現已過世,讓人當神一樣崇拜的費曼(Richard Feynman)。

悲慘的是,我用過的教科書都不是前面這幾位作者寫的,編寫我的教科書的那些男士(似乎永遠都是男的)有一個有趣的觀念,認為任何事物只要寫成了公式,就立即變得清晰明白。他們還有另一個好笑且誤人誤己的信念:認為如果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上習題,美國孩子就會自動自發,花費大量課餘時間去思考、學習。在這樣的教科書薰陶下長大的我,認定科學「極端無聊」,雖然心裡仍然存著些許奢望,但態度上變得異常消極,對科學議題一概敬而遠之,只要能躲得過連想都不願去想。這也是長久以來,我對科學抱持的另一看法。

然後又過了很久,大約是在四、五年前,有一回我乘坐長程飛機橫跨太平洋,隔窗望著月光下的海洋發呆,突然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從思緒中蹦了出來,讓我渾身不自在。什麼想法呢?就是我對這顆我這輩子居住的唯一行星,居然完全不瞭解。比方說,為什麼海水是鹹的,而北美洲五大湖的湖水卻否?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一點概念都沒有,我更不知道隨時間消逝,將來海水會變得更鹹或是更淡?海水鹽分多寡的變化,是否值得我們關心?(我非常高興能告訴讀者諸君,在 1970 年代以前,科學家對這幾個簡單問題,也同樣沒有確切答案,只是他們沒有大聲說出來而已!)

當然上述海洋鹽分只是我無知的一丁點表象而已,以前我壓根搞不清楚什麼是質子(proton),不知道它跟蛋白質(protein)有啥不同?同樣的,夸克(quark)跟類星體(quasar)的差異又在哪兒?我不知道原子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更無法想像居然有人能有辦法把原子裡的結構給推敲出來。後來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陡然間,我內心產生了一個強烈卻莫名的衝動,想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回事,並且想弄清楚人們當初是如何發現這些答案的。譬如說地球有多重?宇宙是何時開始的?開始時是什麼模樣?而它如今又有多大?科學家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得知地球上大陸板塊在六億年前的分布排列?之後是由於哪些力量的作用,使得它們改變成今天的樣子?但是科學家既然這麼聰明,為什麼仍然沒有辦法預測地震,也無法告訴我們,下星期三去看賽馬時,該不該攜帶雨傘?

於是我決定奉獻出一部分人生(結果花了我三個年頭)廣泛並認真的從事閱讀,並且無可避免的找了一些極富愛心跟耐心的專家學者,回答一堆非常愚蠢的問題。我這麼做是很想知道,如此一來能否對科學的奇妙內涵跟偉大成就,達到某個程度的認識與瞭解,而能由衷讚嘆乃至於欣賞;而這個科學程度既不要過於專業、讓人吃不消,也不至全部流於潦草膚淺。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想法跟期望,也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管怎麼說,你我已不是初生兒,剩下的可用時間遠低於650,000小時,更別提還有許多事物等待我們去涉獵,所以廢話少說,讓咱們就此言歸正傳吧!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