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愁溫飽、不愧對別人、自我能夠得到成長,這就是幸福。
-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副總統 呂秀蓮
呂秀蓮自認這一生「沒有挫折,只有挑戰」
回首過往,30歲得甲狀腺癌、36歲開始坐
了5年多的牢,以及61歲競選副總統時被槍
擊中右膝蓋骨外側,被呂秀蓮視為人生中
的3個轉折點。儘管如此,最後她仍然成為
中華民國最有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而且時
間長達8年。 |
 |
其實,以呂秀蓮從小生長在生意人小康之家的背景,再加上她優異的在學成績,大可
選擇一條平順的道路。1971年,呂秀蓮28歲,她取得了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法學碩士
回國後進入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任職,同時也開始鼓吹新女性主義。在政府體制內工作
的她,下了班卻從事體制外的婦女運動;這一年開始,呂秀蓮不自覺地走上了人生的
不歸路,那就是「向強權爭取獨立、自由、平等的人權」。
呂秀蓮後來在北、高兩地專為婦女成立了「保護妳專線」,挑戰封建專制的男性社會
;投入黨外運動擔任美麗島雜誌副社長,並在美國紐約市發起台灣加入聯合國運動,
每一步都是一個創舉,每一次都為台灣社會投下了一顆「要求平權」的震撼彈。2001
年呂秀蓮獲得美國頒發「世界和平獎」,是該獎自1990年設立以來第一位獲獎的女性
現在回頭去看當時的這些選擇,呂秀蓮認為,與自己小時候的家教很有關係。
5 歲以前,作為么女的呂秀蓮曾有二度被父母考慮賣給別家做養女。哥哥給了她超越
性別的動力,父親則給了呂秀蓮「正直」、「誠信」的言教與身教,而呂秀蓮則從母
親身上學到「勤」與「儉」的精神,幼時的家教,讓呂秀蓮得以有足夠的勇氣、信心
與堅強的信念,支持著呂秀蓮在每一個人生的轉折處、在每一次的選擇中一直走下去
呂秀蓮的幸福私房術
- 「幸福」就是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愁溫飽、不愧對別人,以及自我成長。
- 生產、生態、生活及生命的「四生共榮」。
- 不浪費、不虛度、與人為善,並持續多年不變「救台灣」的理想。
- 與弱勢站在一起,並且以關懷和幫助的慈善事業方式從事政治。
- 正直、誠信、勤、儉的精神。
- 無論多大的痛苦,也不至於喪失所有一切,痛苦中也會有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