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虎媽最終的覺悟 / 潘震澤 (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母親的意象 / Bubu 蔡穎卿 (親子作家)
從《虎媽的戰歌》看華人父母的兩難 / 劉軒
關於教養這門課──讀《虎媽的戰歌》有感 / 陳之華 (親子作家)
 
虎媽最終的覺悟

潘震澤 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談到小孩的教養問題,幾乎人人都有看法,就算沒生養過孩子的人亦然;其理由無他:成長是必經之路,每人都有切身經驗,自是難以無言。然而把教養扯上東西文化高下,爭議就大了。今年一月中在美國出版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就是由於強調「中國式教養」而造成話題,迄今不衰。

  有爭議才有曝光度,書也賣得好,那自然是作者蔡美兒(Amy Chua)與出版商樂見的結果。因此,書還沒正式出版,全書最尖銳的兩章摘要,就已出現在報紙及網路,引起正反兩極反應。不少人只讀了摘要就義憤填膺,認為蔡美兒的育女之道,已接近虐待孩童的程度,而大肆攻訐。這一來出版商的促銷目的已然達成,該書的真正訊息反遭埋沒。

  蔡美兒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第二代華人,父母是菲律賓華僑,於一九六○年赴美留學。一如上世紀成千上萬的華人留美學生,蔡的父母也憑個人努力與才智,在異國白手起家,並供養三個女兒進入長春藤名校,畢業後更進一步取得法學或醫學博士學位。這類成功的移民故事,國人早已耳熟能詳。

  相對於第一代移民的刻苦節儉與較難打入美國主流社會,第二代移民就享有更多機會發揮長才,蔡美兒自己就是個例子:她畢業於哈佛大學及哈佛法學院,如今則是耶魯法學院的正教授,可見一斑。許多第二代華人急於融入主流,而刻意擺脫父母所來自的傳統,但蔡美兒卻是例外:她一直以家族與華人傳統自豪,也一心以「中國方式」教養兩個小孩。

  蔡所理解的中國式教養源自個人經驗,也就是採取學業成績至上、輕視課外活動、限制個人娛樂,以及學習主流樂器等做法;像是每門主課都要拿A、不參與學校戲劇表演、不准到同學家過夜、禁止看電視或打電動,以及每天都得練鋼琴或小提琴若干小時等。這些做法對中國父母而言都不算新聞,也大抵認同;到底「業精於勤荒於嬉」是老祖宗的智慧,至於能執行到什麼程度,則家家不同。

  其實,蔡的貴族化教養方式與中國的克難傳統相差甚遠,也非多數人所能企及;同時,許多人都可以拿自身經驗或教育心理學原理,來反駁這種教養方式。蔡美兒自己也從痛苦的經驗中學到,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這種教法。她的這本書就是藉由寫回憶錄的方式,做為全家療傷治癒之道,而非提供什麼育兒寶鑑,這是許多批評者有意無意忽視的重點。

  子女是個人生命的延伸,任誰都希望子女成器,中外皆然;但更多東方父母心甘情願地為子女付出時間、精力與金錢,並自嘲為還債。然而子女獨立後的發展常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因此在嚴管嚴教之餘,量才適性仍是必要的。不論做父母的再怎麼盡心,到頭來仍得放手,讓子女獨立。這是「虎媽」最終的覺悟,也是天下父母都得接受的事實。

備註
注一:最新的兩則消息是:一、蔡的大女兒蘇菲亞今年申請大學,同時收到哈佛與耶魯的錄取通知;二、該書的中文版也於三月底在國內出版,與原文版只差了兩個半月,可謂神速。

注二:蔡的書裡提到她還有個小妹是唐氏症患者,讓他們家對殘障人士有了不同的看法,因為東方社會一向輕視智障與身障。但蔡的母親對小女兒的教育仍費心費力,是另一種「中國式教養」。

注三:蔡美兒聽過「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所以一心想讓子女成材,而採嚴管嚴教;她不改夫姓(她先生是猶太人)、尊敬父母(包括公婆)以及對女兒的無盡付出,還真有傳統國人作風。此外她不相信西洋星座,卻執著中國生肖;由於屬虎,故自封「虎媽」,這一點可是與中國的慈母角色大不相同。

注四:蔡美兒與夫婿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又都是暢銷書作家,收入之高可以想見;但他們為小孩花起錢來,也相當可觀。他們從小給女兒請中國保母,教他們講普通國語(蔡美兒自己只會講閩南話);他們給女兒買最好的琴、請最好的鋼琴及小提琴老師、另外還額外請音樂系學生當家教幫忙練習,這些都花費不貲;他們在大女兒的卡內基音樂廳鋼琴獨奏會後,在紐約市五星級的聖瑞吉斯( St. Regis)旅館舉辦招待會,單是房間租金及食物花費,就可能是普通人半年到一年的薪水。此外,他們全家出國旅遊的次數及地點之多,也令人咋舌(蔡書中就列了不下 30 個地名);這些都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

2011-04-13曾刊登於《中國時報》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