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無所保留的年代
時間宛如一記快速直球,轉眼即逝。
民國一百年,也是「棒球之父」謝國城百歲冥誕。他逝世三十多年來,台灣棒壇有過光榮耀眼的紀錄,也有低迷晦澀的黑暗期,但無論在歡騰時刻,或是頹然時分,許多人仍常緬懷著謝國城,並深深感歎:「如果謝國城還在……」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多已不知道謝國城是什麼樣的人;因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陳金鋒、彭政閔而熱血澎湃的球迷,或許也難以感受到那種在物力維艱的年代,只要觀看一場張力十足的比賽就足以興奮一整年的單純快樂了。
對年輕球迷來說,金龍少棒的冠軍獎盃也許是屬於上一個世紀的榮光,謝國城似乎也是台灣百年棒球史上的傳奇之一。不過,對許多走過棒運草創歲月的人而言,如果沒有謝國城,台灣棒球的發展將有所不同。
※球員背後溫暖的雙手
現在台灣棒壇的國家級總教練們,幾乎都曾在謝國城的帶領下參加國際比賽;從威廉波特少棒賽、蓋瑞青少棒賽,再打進羅德岱堡青棒賽,他們都經歷過五十萬人夾道歡迎,只為了歡迎他們奪下世界冠軍的盛況。那是台灣棒球最輝煌的年代,而那樣的輝煌,不復再見。
在日本職棒闖蕩十三年、曾在日本職棒創下百勝、百救援雙項紀錄的旅日名將郭源治,當年是金龍少棒隊的投手。接受訪問時,他追憶往日歲月,感性地說:「是謝國城改變了我的一生。」
曾是七虎少棒隊球員的林華韋,是一九九二年帶領中華成棒隊拿下巴塞隆納奧運銀牌的教練,如今已成為台灣體育學院的教授。提起謝國城的歷史地位,他堅定地說:「『棒球之父』的名號,謝國城受之無愧。他影響的不僅僅是少棒,而是為台灣棒球打下非常紮實的根基。」
曾在第八屆羅德岱堡青棒賽中飆出十六次三振、打破當時世界紀錄的徐生明,從少棒、青少棒、青棒,都是國家代表隊的球員,後來成為台灣第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職棒總教練。在他眼中的謝國城,更有非凡地位:「以前人家定位謝國城,常說他是『少棒之父』,在我心中,他一直是『棒球之父』,因為沒有他,就不會有現在台灣棒球的規模,也不會有中華職棒。」
輔仁大學總教練葉志仙,當年也是中華巨人隊的小國手之一,他則深深記得謝國城為了讓球員們出國比賽,四處奔走的身影:「謝國城當年擁有的資源不多,只能靠自己籌措,非常辛苦才打造出那麼多的世界冠軍。」
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中華成棒隊執行教練李來發,曾在謝國城奔走下赴日本職棒發展,是謝國城送往日本的第一批球員,因而延續了成棒生涯。他對謝國城也充滿感激:「謝國城確實是台灣的『棒球之父』,在資源那麼少的年代,從少棒到成棒,一步一步地打造台灣棒球。我永遠記得他對我說過:『你們去日本,不管人家開出來的條件有多差,都一定要去,因為你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台灣棒球的後輩們。』他讓我知道,對棒球,要有使命感。」
除了台灣球員懷念謝國城,與謝國城相交十餘年的全壘打王王貞治,提起謝國城,總有無限感懷:「謝國城先生對棒球的熱情,與堅定的意志力,時時激勵我,就算不做棒球選手,也要成為選手背後最穩固的力量。」
※找回初心
受到這麼多人推崇的謝國城,與棒球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他又如何在物質極度缺乏、台灣國際地位日漸衰退的年代,靠著棒球,打出台灣人的自信與尊嚴?
回首謝國城的一生,不只是回首台灣棒球的來時路,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讓人明白:只要有純真而堅定的心,必定能打出一場生命的好球。
故事,要從戰後的台灣說起。那時的台灣棒球,用具簡陋、球場陽春,但球員們擁有最熾熱的心,推廣棒球的人們,擁有最單純的心意。那是個對棒球無所保留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