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快樂在腦袋裡的人 / 南方朔
文字,一條通往美的祕徑 / 王俠軍
腦神經科學家的人生大夢 / 洪蘭
 
 腦神經科學家的人生大夢 / 洪蘭


  我有一個夢,每一個人都熱愛閱讀。

  春假前一天,我有一堂醫學院的課。上課前十分鐘,我特別向學生推薦一本書:美國人類學家魏澤福寫的《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隔天就放春假,我希望學生利用這段時間看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你們一定要看!」推薦書不能如此便宜行事,肯定無效。成吉思汗關我什麼事?學生會反問,不會甩你。你必須丟出一個梗,引發他們的好奇。

  所以我先問:「成吉思汗不識字,他怎麼統治那麼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不識字,多數人恐怕連這一點都不知道。

  他不識字,有一個悲慘之至的童年,與母親生活在乾旱的草原上,日復一日與飢餓搏鬥,乃至殺掉了操控他的同父異母哥哥,淪為奴隸。極端境遇形塑了成吉思汗的個性,「他個人的目標、慾望、恐懼,吞沒了世界。」魏澤福說。

  一個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命運?我們鼓勵學生讀傳記,目的不在教導技能,而是學習別人身處逆境時如何因應,怎樣突破。今天的孩子缺乏這方面的體驗,特別是醫學院學生,功課好,夠聰明,一帆風順,但關於待人接物,或是如何界定自我,幾乎沒有機會學習。

  在不可能從經驗習得的情況下,只有靠閱讀。

閱讀能力是向上發展的關鍵

  閱讀需要具有背景知識。知識來自經驗,經驗需要時間累積,也需要時間內化,獲得知識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透過閱讀吸取別人的經驗,從而建立自己的背景知識架構。當新的知識與背景知識勾連,新的知識就被吸附進這個原有的架構中,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了。背景知識架構愈緻密,學習與理解愈快,閱讀所帶來的回饋就愈多。

  很多醫學院學生讀過《姊姊的守護者》,這本書是暢銷書,不需要特別推薦,學生害怕跟不上流行,一定自動去讀,可就無人提出一個疑問:這本書其實不科學、不邏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還未成年,她不能告父母,因為需要監護人同意(未成年人要去告別人,要監護人同意,同監護人行使控告權),而父母是監護人,這是小說第一個漏洞。沒有發現這一層,表示缺乏相關背景知識。

  第二點,醫學生更需要知道,要捐一個腎臟給姊姊,不但要監護人同意,還得兩位直系親屬簽字,沒有這麼容易就切除掉。因此,讓學生有寬廣的背景知識,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我們對大學通識教育有嚴重誤解。通識教育並非珠寶鑑定之類的才藝訓練班,通識教育的存在,是為了建立一個人踏入社會之前,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文化素養。

  我讓兒子去念學費比較貴的哥倫比亞大學,主要是欣賞哥大的通識教育。憑著哥大學生證,他可以在紐約市到處聽音樂會,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覽。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華生來台灣演講時也提到,他在芝加哥大學時,成績平平,但大量閱讀歷史、文化、文學、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等哲學家著作,讓他一生受用不盡。

  這些事我們的大學生都不做耶!我們的大學生至今還是需要引導的一群。身為老師,我自覺有責任引導他們閱讀好書。

  比起大學生,我們的小學生閱讀已經看到成果。

  許多年來,我上山下海推廣閱讀,到中小學演講過上千場,現在慢慢看到了成績。

  小學生閱讀這一塊帶上來了,但是到國中又停滯不前,一停就停到大學。何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童書較為淺顯,易於閱讀,老師和父母懂得如何帶領,但深奧一點的書就需要時間吸收消化,內化後才能引導。中學老師閱讀嗎?很多高中老師,有課才來沒課就走,還有時間回家燉蓮藕排骨湯,這是我聽來的真人真事。老師自己都不讀新書了,怎有可能去喜歡一本書,認真的講一本書,把學生帶進書裡,引發他們閱讀的好奇呢? ......

<摘自 腦神經科學家的人生大夢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 蘭 >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