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影響國共談判的背景和因素

前言
美國與戰時中國
中共如何利用抗戰壯大自己
美國開始介入國共紛爭
日本投降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
馬歇爾的調處
 

馬歇爾的調處

  1. 馬歇爾之任命與訓令

  赫爾利的突然辭職在美國政壇上拋下了一顆炸彈,當時正值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對華政策上激烈辯論的時刻,支持國府的共和黨人士批評美國未能積極支持國府,民主黨政府儘量為美國的消極政策辯護。赫爾利為知名的共和黨人,其辭職的大動作被認為有政治上的考慮,為了阻止或減少赫爾利的事件造成對杜魯門政府的傷害,杜魯門接受其好友農業部長安德森(Clinton P. Anderson)的建議,徵召馬歇爾取代赫爾利的角色。安德森說如此一來,第二天報紙的頭條新聞將是馬歇爾的新職,而不是赫爾利的辭職。

  杜魯門接受了安德森的建議,立即打電話給馬歇爾告知他的決定,馬歇爾當時剛剛卸下六年的陸軍參謀長的職務,回到家鄉準備安渡餘年。基於軍人服從的天性,對杜魯門的決定,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杜魯門派馬歇爾到中國,不是馬歇爾主動爭取,也不是因為馬歇爾是接任赫爾利的預定人選,更不是杜魯門對處理戰後中國問題已經有了任何妥善的方案。事實上,這一決定完全是基於國內政治考慮的應急之策。在杜魯門的盤算中,馬歇爾的政治聲望足以壓制赫爾利突然辭職可能帶來的傷害。事實證明馬歇爾的任命也的確達到了這個預期效果,只是攸關中國戰後命運的這樣一件大事,就如此在美國國內政治的考慮下,被草率地決定了。

  杜魯門日後在其回憶錄中說「馬歇爾被認為是遠遠超越黨派政治的英雄,他的謹慎不會使美國捲入愚蠢或無望的戰爭,也不會有人懷疑他會出賣中國或蔣介石」,所以他「找不到比馬歇爾更適當的人來擔任出使中國的艱鉅任務」。顯然這是杜魯門的後見之明,也是為美國對華政策失敗的遁詞。

  馬歇爾的任命如此倉促,竟未先知會中國政府,有違外交慣例,美國對中國之不尊重,由此可見。

  馬歇爾對亞洲和中國問題並不在行,整個第二次大戰期間他關注的重點在歐洲,馬歇爾對中國問題最重要的管道還是來自史迪威──他一手培植的愛將,他對史迪威的袒護已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當羅斯福總統被迫在蔣委員長和史迪威二人之間作一選擇之時,馬歇爾依然強烈的支持史迪威。甚至在羅斯福作了決定後,馬歇爾仍不死心,為羅斯福擬了信函,要蔣委員長收回撤換史迪威的成命,但羅斯福拒絕簽字。

  史迪威被撤換已成定局後,馬歇爾氣憤的說今後將不派美國高級軍官去中國,當然這是他個人的氣話,因為羅斯福總統立即以魏德邁接替了史迪威。可能馬歇爾作夢也想不到一年之後,他自己居然以五星上將之尊,來到他最不喜歡的國家。

  不過,馬歇爾畢竟是位責任心很強的人,他深知這一任務的意義重大,如何維護美國在亞洲的重大利益,不僅只是美國和中國的關係而已。所以,在接受任命啟程赴任之前,他花了很大的心力去研究如何執行美國的對華政策,以及他如何完成這一使命。

馬歇爾訓令之制訂過程

  在第一次馬歇爾與杜魯門、巴恩斯的會談中,馬歇爾對中國的情勢表達其看法為:1.遣返日軍為當務之急。2.中國內戰有害美國利益。3.蘇聯將援助中共以爭取對中國的控制。4.內戰將造成分裂,中共和國民黨將分據中國北部和中國南部。5.一個分裂的中國必然使蘇聯成為主宰中國的力量。

  馬歇爾關心的是他手中究竟有什麼籌碼來達成他的任務?但在從馬歇爾任命到他啟程來華的過程中,對中國內部情勢和馬歇爾任務成功與否的機會均未討論。事實上,馬歇爾成功的機會很小,選擇的範圍也極為有限。在放手不管和全面介入之間,促成國共談判,即使不成功,可能是美國政府擺脫中國困境的僅有選擇了。但當時在美國決策層次,仍然認為有成功的機會,他們認為以援助國府為手段可以迫使國府多做讓步,他們希望能夠阻止中共與蘇聯合作。

  在杜魯門的聲明中,刪除了兩段文字,一是「繼續提供軍備協助國府運送軍隊重建收復地區包括東北在內」,二是希望英國和蘇聯參加此一建立和平的工作。在拒絕武裝干涉的前提下,馬歇爾認為美之政策應為:1.促成國共停戰。2.建立聯合政府。3.限制美軍顧問團的活動範圍。4.拒絕魏德邁的擴大軍援計劃。5.不贊成美國出面勸退蔣委員長。

  馬歇爾的訓令為一精心設計的目的和手段,杜魯門給馬歇爾的指示,包括三個附件:美對華政策、杜魯門的公開聲明、國務卿致陸軍部的備忘錄。馬歇爾訓令的重點是軍事干涉的排除,理由是:美國在亞洲大陸並無任何巨大責任。因為美國不願在中國承擔責任,所以美國不會採取可以改變現狀的行動。副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認為,軍事干涉既不符合美國傳統的對華政策,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對華政策主要是考慮蘇聯的反應,美國認為在蘇聯不干涉的情況下,如美國積極干涉,可能會招致國際批評。1946年2月,馬歇爾稱美國必須儘快撤出在華美軍,以免蘇聯報復。嗣後(1948年2月)馬歇爾解釋中國和希臘不同之處,在希臘是外國力量支持叛亂,在中國則不是。

  新形成的對華政策主要內容為:1.協助運送國軍至華北,但時機由馬歇爾視國共談判的情況而定。2.要求蔣委員長通過談判解決國共爭論,必要時以美援作為手段。3.早日召開政黨的國民會議,促成中國的統一, 中共應放棄其軍隊和地方政權,並取得合法政黨地位。4.如中共不肯讓步而導致和談破裂,美國將全力支持國府;但國府不能做出合理讓步,美國仍需支持。5.幫助中國遣返在華北的日軍。6.承諾以各種方式幫助國府,通過政治談判達到中國的團結、穩定和民主,並促請蘇聯、英國支持美國政府。

  12月14日,美國對華政策聲明由馬歇爾、杜魯門、艾奇遜三人最後定稿,杜魯門在12月15日對外發表。美國發表對華政策聲明的時機與即將舉行的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有關,美國希望爭取蘇聯支持美國的對華政策。國務卿巴恩斯提出蘇軍撤出東北,以及蘇聯應依照中蘇條約,支持國府等問題。

  杜魯門指示馬歇爾,不統一的中國不能指望美國的援助。杜魯門在新聞稿中將美國武裝干涉的可能性加以排除,馬歇爾也一直嚴於遵守。當馬歇爾赴華後,杜魯門便下令所有對中國的援助要由馬歇爾同意才能運送,艾奇遜對如何執行此一政策有詳細的說明。杜魯門向馬歇爾保證對馬歇爾的使命不論是否能達到期望的結果,都將予以支持。馬歇爾要求艾奇遜擔任他在華府的聯絡人,可以隨時面報杜魯門。杜魯門承諾和要求,馬歇爾的電報必須在24小時內得到答覆。…


<摘自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前 言>

 
 
 
  定價:600
網站特惠價:51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