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影響國共談判的背景和因素

前言
美國與戰時中國
中共如何利用抗戰壯大自己
美國開始介入國共紛爭
日本投降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
馬歇爾的調處
 

美國開始介入國共紛爭

  1. 史迪威事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將中國視為盟國,成立中國戰區,以蔣委員長為中國戰區統帥(Supreme Commander China Theater),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蔣委員長要求美國派一位高級軍官擔任他的參謀長。在馬歇爾的推荐下,史迪威於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在中國成為僅次於蔣委員長權力最大的人物。史迪威在接受此一任命時,便強調他要擁有全部的軍隊指揮權力。

  史迪威是位職業軍人,個性耿直而火爆,他認為他的責任就是要使中國軍隊能打敗日軍。史迪威純粹從軍事上的出發點,不僅要訓練和裝備國民黨的軍隊,還要直接指揮「中國戰區」。史迪威取得美國軍方的支持,並且以美國租借物質作為與國府交涉的交換條件。

  在緬甸作戰上,蔣委員長堅持必須由英國提供兩棲登陸作戰,但史迪威卻要求中國派兵支援,為此羅斯福還一再警告蔣委員長配合史迪威,否則以停止援助要脅。由於英國一直不積極參與緬甸戰役,中國政府遂不願投入太多軍隊以避免無謂犧牲,此舉令史迪威不滿。5月24日,他向馬歇爾提出了徹底改組中國軍隊,防止國共內戰,以及更換中國領導人的建議。

  史迪威的想法和作風與蔣委員長合作得並不愉快,羅斯福總統早在1942年10月就有撤換他的想法,但為馬歇爾反對而未果,馬歇爾甚至對史迪威保證對他的堅定支持。

  由於對國府的不滿和對中共的同情,史迪威毫不掩飾他對蔣委員長的敵視和輕視,他曾說國府是一個個人(指蔣委員長)表演的獨腳戲,國民黨是他的工具,蔣夫人是他的門面,愚蠢的美國宣傳是他的手段,我們都是上當受騙的人。他在日記和言談中,以「笨蛋」(peanut)稱呼蔣委員長,他還說蔣委員長是中國第二個「葉名琛」。羅斯福總統得知史迪威的言行也非常不滿,他曾告誡史迪威不能以對待摩洛哥蘇丹的方式來對待蔣委員長。

  作為一位職業軍人以及執行美國在華政策的重要官員,史迪威顯然不能體會美國支持中國的用心。羅斯福總統曾說,如果希望中國將來能發揮大國的作用,美國就應以大國的地位對待中國,所以美國不但在1942年10年10日宣佈廢除在華治外法權,並在1943年初安排中國參加開羅會議,把中國當作平起平坐的盟友看待。

  史迪威的驕狂可能是天性使然,他也批評羅斯福總統幼稚、愛幻想,還說羅斯福總統偏心,視海軍為掌上明珠,把陸軍當後娘生的看待。史迪威的自大也超乎常人,他自認是中國的「麥克阿瑟」(Douglas A. MacArthur),在未正式被任命為指揮中國戰區司令之前(爭取但未實現),他已儼然以未就任的聯軍統帥自居,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為了拍他馬屁,恭維他為「中國的救星」。

  儘管如此,一直到他被撤換之前,他在美國軍方的地位卻屹立不搖,主要便是他的老長官馬歇爾對他無保留的支持,面對一再要求撤換史迪威的壓力,馬歇爾始終不為所動。馬歇爾揚言,如果史迪威被調換,他將不令美國將領統帥中國軍隊或擔任中國戰區之參謀長。馬歇爾並對羅斯福說,除史迪威外,無人可派。

  有一次羅斯福總統召見史迪威,由於不滿羅斯福總統對他支持不力,史迪威顯得無精打采,事後羅斯福總統問馬歇爾,史迪威是不是病了?馬歇爾說史迪威比白宮內任何兩個人加起來都強壯。在美國軍方,史迪威是唯一可直接稱呼馬歇爾George的人。不過,馬歇爾也了解史迪威的個性和脾氣,他多次要史迪威忍耐、少發脾氣,馬歇爾也承認史迪威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

  史迪威十分同情中共,他說中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是「赤色分子」,他口中的赤色分子是革命分子,他說革命是美國的傳統,中國需要革命,所以美國應該支持中共。史迪威剛來中國之時,中共也對他極盡巴結之能事,周恩來曾託人捎口信給史迪威說中共願在史迪威之下工作,服從史迪威的指揮,這番告白令史迪威十分窩心。史迪威奉調回美國,行前函告朱德,以不能共事為歉,1946年死前,還聲言以不能與朱德並肩作戰為憾。

  1944年7月史迪威電馬歇爾要求美國迫蔣委員長交出軍事指揮權,包括中共軍隊在內。7月6日羅斯福在軍方建議下,電請蔣委員長接受史迪威的要求,蔣委員長起初還試圖緩和處理,就史迪威指揮權一事要求美國派一位可以完全信任的代表與他研商,並堅持共軍應服從國府的命令。

  赫爾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派來華,為了免除蔣委員長被壓迫的感受,羅斯福也取消史迪威過問租借物資的事。此一爭執本可緩和下來,無奈史迪威以蔣委員長對其指揮權一事一再拖延不做決定極為不滿,又向馬歇爾告狀。9月16羅斯福總統簽署了一份由軍方起草,措詞嚴厲的電文,指責蔣委員長如再不採取行動就必須要承擔一切後果。史迪威得意洋洋地在蔣委員長面前出示這一電文,終於激怒了蔣委員長。9月24日蔣委員長以國家和個人人格不能受辱的理由,要求羅斯福召回史迪威。

  史迪威事後以交出處理租借物資之權,以及不再提與中共合作之事,希望改變蔣委員長的決定,但未能成功。在得知蔣委員長要求將其調走後,史迪威十分驚訝也非常痛苦,他向他的老長官馬歇爾傾訴他的不滿,強烈抗議美國政府竟然接受蔣委員長的要求,他說個人的因素不構成蔣委員長不接受他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蔣委員長不願與日本打戰,他說蔣委員長是中國統一和共同抗日的主要障礙。

  1944年10月9日,蔣委員長再電羅斯福堅持調換史迪威。10月13日,赫爾利也正式建議羅斯福調回史迪威,他指出:史迪威與蔣委員長已失去共信的基礎。蔣委員長對史迪威謀求合作,史迪威對蔣委員長謀求屈服。如羅斯福支持史迪威將失去蔣委員長,甚至可能失去中國。正因中國情況嚴重,美國才應負起責任。赫爾利強調美國能維持中國作戰,美軍將領亦能帶領中國軍隊,美政府更能與蔣委員長合作,但此三事,如史迪威在,便皆不能做到。

  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調回史迪威,並由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接任。美軍戰史謂史迪威之撤換,對三個月後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上對中國之政策有所影響。赫爾利稱馬歇爾1946年在華調處對國府之態度,也與史迪威事件有關。...


<摘自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前 言>

 
 
 
  定價:600
網站特惠價:51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