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獻給 每一位關懷台灣這片土地的人 台灣的納帕谷地 華人文化觀光重鎮 但願世界因友誼而光亮
 
華人文化觀光重鎮 < 目次介紹 >
 

從阿姆斯特丹、曼谷建立區域門戶城市的經驗,
思索台灣在亞太地區航空業的地位,
對松山機場、桃園機場的未來就會有不同想法,
台北和整個北部,也就有海闊天空的發展。

台北還需要松山機場嗎?
當國內航線面臨困境時,下一個要討論的是,靠國內航線生存的台北松山機場。已經有好幾位首長建議,兩岸如果直航,應該讓台北松山機場和上海虹橋機場先直航。虹橋機場與松山機場的角色,有些雷同。虹橋機場離上海市區近,但是上海有了另一個國際機場──浦東機場後,兩個機場開始分工,國際航線使用浦東機場,大陸內地航班就在虹橋機場起降。

如果從短期解決局部問題的角度來看,飛行松山與虹橋機場的空中時間,僅需八十分 鐘。而且兩個機場都在市區,比起往返桃園機場和浦東機場,的確可以省下許多地面交通的時間。

這樣的構想,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但如果從更大的格局、從亞太地區的航空發展, 來思索台灣在其中可以發揮的角色,甚至從五十年、一百年後看台北的都市規劃,松山機場做為兩地直航的機場,格局還是太小。

另一方面,當時政府反對松山機場和大陸的機場直航,提出的是﹁陰謀論﹂,主要以國安局的報告為評估要點,說是擔心大陸飛到松山機場的飛機可能夾帶飛彈,威脅首都的安全。

我覺得,這種論點完全失焦。大陸如果真要攻打台灣,有很多方法,不必如此大費周章。這種思考邏輯,也完全沒有以專業和永續的角度,來看台灣未來的發展。

依我個人看,松山機場對台北市的長遠發展,其實是一個障礙。當機場設在市中心,為了飛航安全,市中心就有相當區域內的建築物必須限高、限建,而顯得矮矮胖胖,不甚美觀。

影響更大的是,地小人稠的台北,因為建築物無法向上發展,形成土地資源和空間運用的浪費,開發商也無法更有效益地回饋地主,因此土地整合不易。如果沒有大格局的改變,台北想要更美麗,幾乎不太可能。從更高的觀點來看台北的發展,那麼,機場應該設在郊區,只要能以快速道路或捷運在兩邊接駁,就能解決距離的問題。

如果將來台北和桃園機場間有機場捷運,車程不過三十分鐘,甚至以磁浮列車接駁,大概只要十五分鐘。現在連上海都已經做到了,十年、二十年後的台北,難道不應該有嗎?到時候,旅客在松山機場搭機和在桃園機場搭機,已經沒什麼差別,台北市區就不需要機場了。沒有松山機場之後,台北市的都市計畫,卻得以海闊天空,完全解放。沒有機場,機場附近的建築物就不必考量飛機會經過而必須限制高度,老舊建築物就能改建得更高。

除了因此釋放出更多的開發商機,政府也可以為了都市美化,以容積率換建蔽率,要求建商留出更多空地,美化環境。但是台北地價太高,為了讓建商仍然有利可圖,得允許建築物向上拉高,多蓋幾層樓。而松山機場廢除不用後的空地,可以一半做為公園綠地,一半用來做新的都市開發。 如此,台北,才會有截然不同的面貌,才有可能變成明日的世界之都。

歐洲首都機場的發展
從歐洲幾個首都機場此消彼長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發現,一個城市有多個機場,有時候是必要的發展趨勢,但也是一件困擾的事。
早在我開始從事旅遊業之前,美國人到歐洲,絕大部分都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轉機。這三個城市,可說是歐洲主要的轉運中心,即英文所說的門戶城市 (gateway city)。早期,這三個城市都只有一個機場。但是停靠的飛機愈來愈多,最後容納不下,於是倫敦和巴黎分別再興建第二座、第三座機場。三個機場之間的交通,並不方便,因此造成轉機時的困擾。飛機飛到第一機場後,如果要再飛下一個航程,可能得再搭車到另一個機場。除了轉車的困擾,還要加上海關通關及重複安檢的不便,旅客也因此抱怨連連。

三十多年前,荷蘭從中看到機會,於是,擴建了一座遠遠超過國內需求的阿姆斯特機場。當時為了鼓勵飛往歐洲的旅客改到阿姆斯特丹機場轉機,荷蘭觀光推廣單位與民航單位,聯合阿姆斯特丹的所有旅館、旅行社,推出「拜訪荷蘭方案」(Visiting Holland program)。

在這個方案中,來自歐洲以外的旅客,不論搭乘任何一班飛機,如果選擇的第一個停靠點是阿姆斯特丹,就可以免費在阿姆斯特丹的旅館住一個晚上,並得到一趟市區觀光的招待。這項措施,果然奏效,而且效果輝煌。

從轉機中心到門戶城市
借鏡荷蘭的經驗,從建立一個區域門戶城市的觀念,思索台灣在亞太地區的航空地位,對桃園機場和松山機場的未來,就會有不同的想法。

台灣地理位置絕佳,和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又有密切往來,航班密集。過去,當日本機場飽和,香港機場尚未擴展的時候,台灣是很有條件做為東南亞的門戶城市。

因為,若要從東南亞飛越太平洋到美國,當時飛機的續航力不足,即使加滿油,還是無法一趟飛到。一定要在中間找個地點加油,再起飛。也許有人會說,要發展門戶城市、轉機中心,台灣沒有經驗,很難成功。讓我們再來看看泰國如何崛起。

四、五十年前,泰國想要發展觀光業,但是泰國國家航空公司泰國航空只有幾架飛機。沒有飛機往來,旅客就無法到泰國,而飛機的往返,又涉及國家與國家之間航權的談判,過程非常繁複。不過,國家發展實在無法長期等待。於是,泰國在國際顧問公司的建議下,決定開放領空。

一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航權,都是互惠的。你讓我的飛機飛到你的國家,我也就同意你的飛機飛進來。而﹁開放領空﹂的政策是,暫且不論航權,只要你有需要,我都可以讓你飛進來。
因此,任何國家的飛機只要申請,都可以飛入泰國。這就解決了泰國航空沒有充沛機隊、無法和其他國家互換航權的窘境。結果,當時幾乎所有從亞洲飛往歐洲的班機,都以泰國做為轉機點。因為,在程序上,飛泰國比飛其他國家容易多了。

那時,美國運通就代理一個所謂的傳教士包機︵missionary flight︶的業務。所有在亞洲傳教的歐洲傳教士,如果要回家鄉,都先飛到泰國曼谷集合,再搭這班傳教士包機飛歐洲。學生包機、軍人包機也在曼谷轉機。

許多歐洲人和在歐洲服役的美軍,因為當地冬天冰天雪地,也很流行到曼谷休假。因為曼谷有三S,就是Sun、Sea、Sand,陽光、海洋、沙灘,加上物價低,對遊客而言很有吸引力。曼谷就此成為東南亞的轉運中心,也開啟了泰國觀光事業的輝煌時代。

而後,新加坡、馬來西亞也跟著開放領空。十幾年前,馬來西亞也曾經推動一項獎勵措施,國際旅客飛到馬來西亞,只要再飛一段馬來西亞的國內線,國內線機票就一律半價優惠。

夏威夷為鼓勵飛機停靠,也曾經讓飛夏威夷的航班,第一年免收地停費(landing fee),費用改由夏威夷政府補助。重要航線在第一年之後,還可以延續補助。各個新航線有任何地勤作業等事務要協調,由夏威夷旅遊局統籌處理。同樣地,以類似的方式,原本自身人口與旅客都不算多的新加坡和香港,都已成為東
南亞的轉運中心、門戶城市。

藉國際機場成為航空大城
而國際機場所在地的桃園縣,應該規劃為一個航空城,讓國內外航空公司進駐,連同
地勤作業、貨運倉儲、維修保養等相關產業,以及為了服務旅客和上述產業員工的過境旅館、餐飲、購物中心,一併做完善規劃。

桃園機場既是國際機場,也是國內機場。如果政府有心要輔助離島或中南部、花東發展國際觀光市場,那麼,就必須讓國際觀光客到桃園機場之後,能就地轉搭國內線班機飛往台灣東部、中南部、離島,省時省事。而桃園有這麼多人潮,自然會帶動觀光旅遊、購物消費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甚至,桃園可以效法荷蘭和法國的作法。

像荷蘭利用國際花卉市場的優勢,成為世界鮮花轉運的主要批發中心;法國利用美食,在離機場不遠的地方,設置全世界最重要的食材供應批發中心,這個食材供應批發中心像荷蘭花市一樣,由外貿商當天選標產品,然後,立即就近由機場轉運世界各地。

當國內航線與國際航線在同一個機場吞吐時,台灣各地的農產品、精密工業產品,包括桃園本身的各類商品,都可以在桃園發展出集散中心的規模,從桃園機場進出。而其他在台北和桃園鄰近的縣市,也應該以此思索自己的定位,規劃更前瞻、能發揮優勢且適宜人居的都市計畫。

 
Copyright © 1999~2008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