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變時代的五大管理主題
許士軍教授(
本文作者: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當今企業經營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就是在變動迅速的經營環境中,為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近年發生於資訊業界中蘋果、迪吉多和網景的困境,既是即係明顯的例子。基本原因在於:過去證明有效的許多想法和作法,乃假定外界環境,包括市場需求、技術、法令規章、競爭型態,甚至人們的價值觀念,都是靜止不動的。令人驚奇和感到敬佩的是,直指這一問題的核心並指點迷津的,不是別人,而是一位1909年出生,於2005年11月11日辭世,享年95歲的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杜拉克在這部《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中,以他一貫宏觀的眼光、深刻的分析和有力的筆觸,探討未來人類社會的走向;有些是趨勢顯然,為我們所知的;但有些卻是透過他的洞察和剖析,才讓我們恍然大悟的。全書共收錄25章專論,歸納為四篇,其標題分別為:
(1) 什麼是管理?
(2) 資訊取代權威的年代
(3) 全球經濟大趨勢
(4) 巨變的知識社會

自這些大標題裡,我們可以體會得到他的思想脈絡,也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

道其精彩內容。

縱觀全書,主要環繞著五個主題,分別是:
(1)外界環境
(2)經營理論
(3)資訊和知識
(4)組織類型
(5)經濟市場。

雖然每一主題有時分散於不同章節中,但是各主題之間卻是環環相扣的。

巨變的外界環境

先就外界環境這個主題而言,不但佔有較多篇幅,同時也構成全書的骨幹。杜拉克在各章中,分別討論到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中的世界經濟、網路社會的興起、組織型社會的特性,以及民主政治的問題等等。特別就經濟成長而言,他指出,今後不再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而出現於通信和資訊、環境生態保育、基礎建設與老年人口這四個新市場。再以世界經濟轉型而言,服務業貿易將取代傳統的商品貿易;今後的跨國投資方式,將由不同形式的「聯盟」進行。這些改變,對於企業經營策略的釐定,都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打造「經營理論」

杜拉克在本書首章中,以「打造經營理論」為全章內容主旨,可見他對於他所稱「經營理論」(theory of the business)的重視。如果我們將他所分析的外界環境視為舞台,則此處所稱的「經營理論」無疑是舞台中的主角。簡言之,「經營理論」代表企業對於本身在所處的外界環境中所持的策略構想。因此,它是一種針對一定時空條件下的企業的特定想法,而不同於通常所認知的一般性和普通性理論,譬如廠商的行為理論之類。這種特定性的構想,依杜拉克的詮釋,包括:
(1) 有關該企業之組織環境的假設
(2) 有關該企業特殊使命的假設
(3) 有關該企業達成其組織使命所需之核心能力的假設。

換言之,杜拉克所稱的企業之「經營理論」,乃建構於其「組織環境/特殊使命/核心能力」一連串假設之上。一企業只要能找到正確有效的「經營理論」,自然也找到了本身的生存理由和發展機會。在這正確的方向下,每個人才能知道,他該集中精力做哪些對公司有貢獻的工作,使組織生產力提升。

企業經營的關鍵資源:資訊與知識

經營理論並不是憑空臆想而來,而是發自資訊和知識。資訊的素材來自資料,但卻不同於資料,在本書第12章〈關鍵資訊〉中,杜拉克指出,資料應配合特定工作和決策的需要予以重組,才能算是資訊。他歸納企業所需的資訊有四種:(1)基礎性資訊,(2)生產力資訊,(3)能力資訊,和(4)珍貴資源的分配資訊。他以成本與價格決策為例,說明當年西爾斯百貨(Sears)或馬克斯賓塞百貨(Mark & Spencer)兩大零售機構的成功,在於一反傳統的「成本導向訂價」作法,而採「價格導向的成本決定」作法。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採取此一作法,乃因擁有充分「瞭解和掌握整個經濟鏈的所有成本」資訊的條件下,才能選擇最佳的價格決策。

除了內部資訊,企業還需要獲得外部資訊,其主要作用乃用於檢驗公司的經營理論,此即有關外界環境以及外部機會和威脅的假設。當一個組織以資訊為其運作基礎時,早期所依賴的命令和控制層級即將為資訊系統所取代。這時,那種層級結構就變為多餘的了。

杜拉克在本書以及他的其他著作中都聲稱,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轉型的時代中,正朝著知識型社會邁進。在這個社會裡,「知識是個人乃至整個經濟的主要資源。」前此被認為是主要資源的土地、勞力和資金,在重要性上,都變為第二順位了。由於知識和工作整合必可產生生產力,因此,每個組織的目的和功能,都是為了整合各種專業知識與工作而設計,這也帶來對於管理的最大挑戰。

對於特定機構的探討

在這一個知識型社會中,原有的許多機構都發生本質和功能上的改變。在本書第四篇中,特別包括了兩章討論「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的專論。對於前者,杜拉克寄予極高的厚望;他認為,對於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政府和企業都是無能為力的。這方面的成功,要靠由非營利組織予以完成。他顯示,非營利組織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雇主;他甚至預言,「非營利化」也許是現代社會擺脫福利政治管理不善的最佳出路。

反之,他對於政府機構卻提出予以「徹底改造」的呼籲。這不是哪位總統,或哪個政黨的錯。真正原因是,由於政府在當前巨變的環境中仍然沿續過去那一套結構、政策和規則,以至於產生不能適應的問題。自這點看來,如果政府機構不能好好徹底改造,將會落得和那些被淘汰的企業同樣的命運。在這方面,有關政府組織應當如何改造的問題,書中也有十分精闢的分析。

對於地區經濟的探討

最後一個主題,乃在探討「經濟型態扭轉下的新市場」,也就是本書第三篇所包括的八章專論中的七章,自美國經濟、太平洋盆地、中國大陸、日本以至海外華人等,杜拉克都針對這些地區或特定人群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美、日這兩個已開發國家中,由於通路業者掌握了顧客的行為資訊,因而也掌握了決策的權力,代表這種國家經濟結構的新的現實。至於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的日本,他認為,如今必須改弦易轍,走出自己一條新的途徑。他指責,對於日本所遭受到的打擊,美國不應抱持幸災樂禍或落井下石的態度;反之,美國應設法多去瞭解日本的問題,並給予協助,使其步入坦途。

反之,在探討華人世界的兩章專論中,杜拉克所持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不過,細讀其內容,在「中國大陸潛力無窮」的背後,卻也指出其種種問題有待克服。例如國營事業的龐大人事包袱,城市中緊張的社會關係,金融、醫療和教育條件的落後等等。基於這些現象,他認為,中國大陸的最大市場不在於製造業,而是服務業,這是十分有趣的診斷。

杜拉克注意到華人的超級經濟力量,稱之為「海外華人新勢力」。他們不但為東南亞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起了帶頭作用,也是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而且其業務範圍擴及歐美和紐澳各地。杜拉克似乎對於傳統華人企業集團,多數建立在血緣和婚姻關係這一點上,感到相當大的興趣。

累積近百年的觀察和經驗

人們對於老年人往往持有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固執、保守或抗拒新事物。似乎這一刻板印象很難在杜拉克身上找到半點痕跡;反之,在他所有著作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卻是「改變」和「創新」。這也符合他個人的特質,更可能和他一生的學問閱歷和經歷有關;凡是讀過他那部回憶錄《旁觀者》,應該都會同意這一點。如今,他將累積了將近一世紀的經驗和觀察所得結晶,結合近年世界上最新的發展事實和趨勢;將他最關切的一個問題:「巨變時代的管理」,有系統、而且脈絡分明地,自各個層次、各個構面的問題一一加以剖析和探討。這使身為讀者的我們,不管是管理實務工作者或學界人士,甚至一般對於人類社會前途有某種關心的人,都可從中獲益匪淺。

(本文作者: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