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 回上頁
轉個念海闊天空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來到世上為的是什麼?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為生存而努力奮鬥,不過,我們只是為「活下去」而生活嗎?追求幸福、快樂應該是普遍都能接受的生命追求吧?

理性V.S.不理性

   不論幸福的定義如何,必定需支付代價才能獲得,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如此,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務使代價最低、效益最大,也是天經地義、再自然不過的事。經濟分析中,我們稱這樣的「人的行為」就是「理性的」。也就是說,在從事一項行為之前,應詳細考慮並衡量清楚利弊得失(即成本效益)才進行。

   身而為人,是不是要做一個「理性的人」,時時刻刻從事「理性行為」呢?這是耐人尋味的問題。人類是群居動物,必須與別人交往、相處。那麼,人際間分工合作、和諧相處、與人為善、利人利己,不是最能達到幸福快樂的方式嗎?這些做法不就是「理性」的嗎?

   可是,現實社會中,我們看到四處充斥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相鬥、衝突,甚至相殘、人人為敵等現象。這些不都是「不理性行為」嗎?對於行為者個人來說,也時常出現「任性」、「明知故犯」的行為。因此,要說「人是理性的」似乎有點牽強,但說「人是不理性的」好像也不對。是否可以中庸的說:人,有時理性,有時卻不理性?

   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判別理性或不理性?即使上文的「成本效益」原則——最小成本、最大效益的「理性定義」可被接受,仍然存在成本效益如何衡量的難題。畢竟,「人是主觀的、具有價值判斷」,在不同時點、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之下,即便是相同的一個人,他的「成本效益」內涵很可能是不一樣的,甚至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判斷會完全相反;同樣的一個人都已如此,更遑論「不同的人」呢!所以,要明確區別理性和不理性,並不容易。

如何衡量成本效益?

   即便如此,日常生活中,個人行為和人際間確實有一條「只可意會、難以言喻」的準繩,也有明確的規定。前者如無形的倫理道德,後者則是有形的法律,違背這些準則就成了不理性。而明知不能(可)為卻為之、衝動、憤怒、報復或者違反「常規」,這類行為是否也是不理性呢?林林總總的不理性行為往往會帶來不利的後果。我們該如何防範?甚至進一步化不利為有利?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專門以創意十足的「實驗」方式,從事這類行為的分析。

   在出版了頗受全球人士歡迎的暢銷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之後,他又再接再厲推出這本《不理性的力量》,繼續將其有趣實驗公諸於世。這一次他聚焦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針對人們在職場、日常生活、感情和家庭、公共政策中的不理性思考模式,包括:工作的動機、工作態度的影響要素、愚蠢行為變成習慣的原因、生活的意義、愛情配對、報復等等提出引人入勝的分析。艾瑞利的實驗發現,不理性的情緒不只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也使人時常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做出錯誤決策,更糟糕的是,還會形成惡性循環。他提出突破不理性、做出好決策的方法,讓人們得以打破負面慣性模式,藉由辨識不理性行為而做出正確的好決策。

由負轉正繫於一念間

   關於艾瑞利將「報復」行為由負轉正的分析,我尤其印象深刻且感同深受。一般而言,被人瞧不起、受到侮辱之後,不是懷恨在心、暴力相向,就是沮喪失志、自怨自艾,但艾瑞利卻提出化悲憤為力量、奮發圖強,或是以功成名就、或是娶個美嬌娘、嫁個完美丈夫做為「報復」。這也讓我想起老牌寶島歌王文夏早年的名曲〈男性的復仇〉:內容描述一位被女子拋棄的男性,非但沒有暴力相向,反而將氣憤轉化為上進力量,終成富商再回頭找到該女子,將整個裝滿鈔票的皮箱丟給她做為報復。這較諸生氣爭吵、暴力相向,甚至情殺、毒殺,不失為另一番天地,同時也是增進彼此福祉的好方法吧。

   艾瑞利對不理性的實驗、分析及建議,提醒我們保持理性、在快要失控時趕緊踩煞車、在不理性行為出現而犯錯時應「轉個念」往正面思考的重要;也提醒我們不要明知故犯,最好能遠離誘惑、拒絕沈淪、時刻保持清醒、理性,作個聰明的人!

  這本書的剖析之所以具說服力,主因在於艾瑞利年輕時慘遭重度燙傷、經過三年之大復健的酸甜苦辣諸種痛苦經驗,並由之領略出不理性行為的後果及如何轉為正面思考。誠心寫作的文章自然會觸動讀者的心!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