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王永慶 |
天底下沒有因努力而做不到的事
|
王力行•刁明芳
(遠見雜誌發行人•遠見雜誌副社長) |
|
問: |
台塑集團經管績效傲人,累積多年的管理制度,一直是亞洲企業想取經學習的對象,但都只能在殿堂之外,遠觀仰望。這次應允北京清華大學出書,請問你們的考慮和期許是什麼? |
答: |
兩岸人民同文同種,無論先來後到,都是遠從大陸搬遷到台灣。就實質關係而論,台灣和大陸就像家族兄弟,分家後各自謀求發展。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自當基於兄弟同根生的同胞手足情感,以及中國儒家思想「強助弱,富濟貧」的胸懷,彼此互通有無,攜手同心相互扶持,共創美好未來前景。
台塑企業5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累積了若干管理的經驗,恰逢北京清華大學希望以兩岸企業作為主題,介紹其奮鬥的過程與企業管理特色,藉以分享更多華人。若經由北京清華大學的出書計畫,可以使其他企業從台塑企業的經驗和心得當中獲得經營上的良好啟發,進而提升競爭實力,則當為台塑企業所樂見,也因此,我們十分樂意配合。
|
|
管理成效,才是企業的關鍵所在 |
問: |
台塑精神反映在過去半世紀台灣的製造業(資源少,靠進口做外銷,降低成本是關鍵),現在大家都在中國大陸打內銷市場,在管理上,您會給台商什麼樣的建議與忠告? |
答: |
要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並且求得生存與發展,其不可或缺的根本條件就是「價廉物美」,要在中國大陸開拓內銷市場,基本上也是必須在這上面下功夫。
這個道理很淺顯,大家也都明白。但是如何在變動的競爭市場上,持續擁有「價廉物美」的優勢條件,這就牽涉到經營的基本問題。企業的經營效率及管理品質,實際取決於各個管理步驟的精確與合理程度。所謂企業化的經營,並不完全只是重視利潤,由於經營利潤必然遭受諸如景氣變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所以只看經營利潤多寡,並不足以精確顯示管理的實際成效。
換言之,管理成效才是企業謀求穩定,及長遠發展的主要關鍵所在,所以企業管理工作必須針對經營活動的每一個步驟,作徹底的分析與探討,發掘隱藏在各個角落的缺失,並且採取適當的改善措施,如此才能促使企業的體質趨於穩定及強化,即使遭遇外在環境的種種變動,也不致動搖根本。 |
|
|
問: |
「合理化」(資源不浪費、價廉物美)、「追根究柢」(事事要求止於至善)、「瘦鵝理論」(刻苦耐勞面對困境)、「賣也要吃,買也要吃」(買賣雙方脣齒相依)、「切身感」(利潤中心制)等等概念,其中最能闡述台塑式的管理精神,您自己體認最深的是哪一項? |
答: |
回想起來,我們經營事業從無到有,並且發展成為今天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其中一個絕對重要的基礎,就是儉樸的生活和勤奮的工作態度。可以說,今天的事業成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因此這個基礎當然不能動搖,而且必須貫徹始終抱持這一儉樸生活和事事勤勞以赴的哲學。
另一方面,在企業的經營原則上,最重要的就是兼顧客我兩方面生存發展的需要,盡所能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以此協助顧客用戶取得優勢經營條件,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就會擴充經營規模,增加原料用量,終而使供需兩方都能獲取最大的利益。要達成這樣的成效,就必須針對經營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點點滴滴求合理化,並且以「止於至善」作為終極目標。
經過數十年的貫徹實踐,上述種種作為,實際已經成為台塑企業在經營上的一種慣性,並且由此產生了強勁的企業體質,所以即使遭遇到極為不利的經營處境,還是能夠像瘦鵝一樣,在困頓環境中鍛鍊實力與耐力,勉力求得克服後,最終就可以獲取豐碩成果。這樣看來,「合理化」、「追根究柢」、「瘦鵝理論」、「賣也要吃,買也要吃」、「切身感」等等,彼此之間其實是環環相扣,缺一而不可的。
|
|
事業成就,是建立在對社會的貢獻 |
問: |
談到企業社會責任,涵蓋對員工、股東、消費者、社區和環保的責任,台塑在各方面幾乎都是標竿,是怎樣的「起心動念」來面對這些議題? |
答: |
我們認為,企業存在的基本意義,在於能夠同時達成為企業本身創造合理利潤,以及對社會做出良好貢獻的雙重目標。因此,企業在追求經營利潤的同時,若是能夠銘記其對社會之責任,則將永遠有一宏遠之目標等待用心追求,不致有所懈怠。
在企業經營方面,我們對於經營上所涉及的人、事、物,長久以來均不斷點點滴滴加以探討,盡其可能杜絕一切浪費的發生,並進而設想尋求一切可能提升效率的方法,以此達到成本的節省,生產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所需。例如,我們將環保視為生產製程效率的一體兩面,因此訂立了超越國家標準的目標,目前也有達到國際水準的表現。
此外,台塑企業在經營有成之餘,也持續投入教育及醫療服務等多項非營利機構,設立照顧慢性病患的護理之家,開展銀髮族新生活的養生文化村等公益事業,並致力提升其效益與品質。以上種種,都是一個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最直接方式,也是作為台塑企業永續經營的原動力。
總而言之,在我們心目中,一個理想的企業應該是針對它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對內或者是對外,都必須盡所能謀求做到理想的境界。我們以此自我期許,不斷在努力奮鬥,謀求貫徹實踐。
|
|
|
問: |
您自己怎麼看這一路走來,對社會的貢獻、事業的成就,與財富的追求? |
答: |
事業的成就,必須是建立在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基礎上,才具備充分的意義;愈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事業的成就也就愈高。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就會持續自我鞭策,不致有所鬆懈。
至於財富,當它大到一個程度以後,就應該視為是用來從事投資,藉以謀求更大事業成就及對社會貢獻的資金,而非供作個人享受之用。否則,若是單純將財富視為私有物,並且以此作為終極的追求目標,那麼一旦擁有了財富,很容易就會感覺滿足,因而停止了繼續努力奮鬥的腳步。
|
|
|
文未完,摘錄自《台塑打造石化王國-王永慶的管理世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