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2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精采書摘                        •經營不順,要學瘦鵝忍饑挨餓  •王永慶與蔣經國
經營不順,要學瘦鵝忍饑挨餓

  在台灣,嘉義不但盛產稻米,同時也是木材的集散地。大約在1943年前後,也就是王永慶年近三十歲時,他開始轉向買賣木材。也正是這段經歷,使他對嘉義和宜蘭兩地有深厚的感情。可是歷史總是捉弄人,四十多年之後,當王永慶想重回宜蘭蓋石化工廠時,卻遭遇民眾的環保抗爭,並迫使他的工廠幾易他地。

  抗戰勝利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重回祖國的懷抱。光復後的台灣百廢待舉,亟需建築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台灣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迅速上升,遂開始恢復對台軍事與經濟援助。此時當局成立軍事工程委員會,開始大興土木建設軍營,推動建築業率先復甦。王永慶所經營的木材業,由此也跟著水漲船高。

  根據坊間所述,王永慶從事木材生意,對客戶收帳的條件放得很寬,並且從不要求客戶擔保。如此做既沒有因此遭遇倒帳,也沒有和客戶發生過爭執,原因在於他不但了解客戶,而且也和客戶建立了良好的交情。當時有超過半數的營造廠都是他的客戶,遂使他的業務蒸蒸日上。

  前華夏海灣塑膠公司董事長趙廷箴,當時正從事營造生意,需要大量的木材,由於對王永慶提供的服務與協助感到滿意,所以成了王永慶的大客戶。當年趙廷箴要成立營造廠時,必須繳交一筆保證金,於是他找了王永慶,希望他能提供資金支持,王永慶當下借給趙廷箴十幾根金條。等到趙廷箴的樂豐營造廠成立之後,工程上所需要的木材則完全由王永慶承包了。王永慶說:「與人之間總是會互相回報的,所以趙廷箴先生後來向我買木材。」

  到了1946年,王永慶三十幾歲時,傳說他的積蓄已經有5,000萬元了,其財富的累積速度與經營的成功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在經營稻米和木材生意的同時,王永慶還曾飼養過家禽,尤其是他從養鵝中所悟出的經營原理,日後成了台塑企業把握產業週期,透過投資擴張將企業做強做大的一個重要經營策略。養鵝的經歷和心得,後來被王永慶稱為「瘦鵝理論」。

  在二次大戰期間,台灣鄉下的大多數家庭都飼養雞鴨鵝一類的家禽。一般情況下,鄉下人除了給雞鴨鵝餵飼料之外,有時也供以吃剩的食物。但是在戰時的台灣,飼料嚴重缺乏,不要說養家禽,就連人都時常遭受饑餓的折磨,因此都是採用粗放的方式飼養,放任牠們自尋雜草果腹。如此飼養的方式自然使鴨鵝隻隻骨瘦如柴,賣不了什麼好價錢。

  看到這種情況,王永慶想,如果能夠找到飼料,養鵝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他注意到,當時農民在收割高麗菜以後,一般都將菜根和粗葉棄留在田地,任其自然腐爛。因此王永慶便雇工收購這些菜根和粗葉,一方面從統合碾米組織那裡購買稻殼、碎米和死米,粉碎之後再混合起來作為飼料,另一方面他又從各家農戶收購未成年的瘦鵝。這些瘦鵝確實是餓極了,一看到有食物就拚命吞食,直到喉嚨都塞滿了才肯停止。

  幾個小時以後,這些瘦鵝喉嚨裡的食物消化了,於是又再大吃一頓,如此周而復始,從不間斷。三個月之後,這些瘦鵝轉眼間變成了一隻肥壯的大鵝,體重猛增了二、三倍。在正常情況下,鵝一般最多是養到六台斤左右,但在人都難以果腹的戰爭期間,王永慶的鵝卻能夠養到七、八台斤,其經營思路和手法確實高人一等。

有關「瘦鵝理論」的具體內容,王永慶曾於1989年11月訪問大陸時,親自向鄧小平講述過。王永慶說:

  這些瘦鵝經過長時期的饑餓,如果生命力不夠強,可能已經殘廢而難以挽救。但是如果經過長時期挨餓仍不致殘廢,可見其生命力相當強韌,加以飼養以後不但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的成長,甚至成長情形比一般家禽還要良好。

  當時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又遭遇戰爭的特殊情況,我們作為台灣的百姓,實在完全無法伸腳出手,每天默默在鄉下的磚瓦廠度日,隔絕於自我的期望和理想之外,這種境遇就如同瘦鵝每天慘澹的接受饑餓折磨一樣。

  但是瘦鵝一旦重獲溫飽的機會,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的生長和體態。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也是要像瘦鵝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才能夠忍受持續不斷的折磨,度過重重難關,尋求生存發展的契機。這也就是我的瘦鵝理論的由來。

文未完,摘錄自《台塑打造石化王國-王永慶的管理世界 第一章》

王永慶與蔣經國

企業擴展,當局顧忌

  實際上,王永慶申請自建輕裂廠的根本阻力並不在孫運璿,而是蔣經國。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接任嚴家淦擔任總統。他上任之後,雖然在經濟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但是對於石化上游仍力主公營,不願看到台塑的勢力發展過大,因此指示相關部門加以「限制」。當時曾盛傳李國鼎對王永慶講過的一句話:「你懂不懂什麼叫節制私人資本?」

  自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以來,由他親自過問台塑投資案的事情一共有三件:最早的一件是王永慶投資《聯合報》案;第二件是投資輕油裂解廠案;第三件是投資花蓮水泥廠案。

  1970年代初,台塑集團的快速成長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台灣的輿論也對集團企業的興起,都有廣泛討論,其中的內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

  1973年,台灣前111大企業的營收總額是1,346億元,其中台塑集團一家的營收就高達151億元,占前111大企業營收總額的11.22%。當時,這111家大企業的平均營收為12.1億元,營收在50億元以上的只有三家,最小的兩家營收甚至不足1億元。由此可見,台塑集團的確是有異軍突起,鶴立雞群的味道。台塑對中油「一股獨大」地位的威脅,再加上王永慶向來與「官」保持距離的做法,自然免不了在關鍵時刻「吃大虧」。

  輿論界也普遍持有一種「恐懼」的論調,認為大企業的存在,意味著社會財富正在向少數人和大企業集中,對政府與社會形成了所謂「店大欺客,奴大欺主」的局面。隨之而來的一些社會弊病和黑暗面,如剝削勞工、市場壟斷、污染環境等等,統統都與大企業聯繫在一起。更有甚者,還有人認為大企業的存在和擴張,勢必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並且總有一天,政府的權力會被大企業所控制。當然,從此後的發展來看,這些論調都屬杞人憂天,與政治和經濟變化的實際情況相比,顯然有相當大的出入。

  1972年秋,《聯合報》原股東范鶴言和林頂立決定以出讓股權的方式,退出《聯合報》董事會。為考慮將來合作方便,報社負責人王惕吾希望由王永慶接手,因他信得過。王永慶聞知後就一口答應,條件是他工作很忙,不能直接管報社的事,報紙經營還要請王惕吾全權負責。

  王永慶投資5,000萬元,與《聯合報》系一起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其中王永慶握有50%的股權。新公司的業務範圍非常廣泛,連一向銷售很好的《聯合報》和《經濟日報》也僅是這家公司的一部分。

  新公司的董事長由王永慶擔任,並負責財務部分,業務部分包括出版在內,則由原《聯合報》系的老闆王惕吾負責,並請當時的經合會顧問王作榮擔任常務董事,兼代董事長職務。董事長和常務董事的月薪都是3萬元,兩份薪資合起來共計每月6萬元,折合美金1,500元,另配有座車一部,正好相當於王作榮在聯合國的待遇。除出版公司的事務外,王作榮還負責《經濟日報》的總主筆職務。一切條件均已談妥,只待簽約。

  王作榮那時仍是經合會顧問,禮貌上不能不向主任委員,也就是行政院長蔣經國報告並請求批准。不料蔣經國竟一口回絕,只是簡單地說,王作榮仍應留在政府工作。無奈之下,王作榮只好退出。事隔不久,便傳出蔣經國不贊成王永慶的事業涉及出版業,特別是報紙,其對《聯合報》的投資必須撤回。據傳,蔣經國曾說過,《聯合報》的資金問題由徐有庠解決,於是王永慶不得不退出,5,000萬元作為借款交《聯合報》系處理。

  後來據王惕吾回憶說,《聯合報》在五、六年之後便還清了這筆款項。他說:

  「當時外界流行的說法是:『台塑已經是台灣最大的企業了,如果王永慶還握有台灣最大的報紙,那麼王永慶說的話政府還能不聽嗎?』」王惕吾接著說道:「雖然王永慶介入《聯合報》股權是出於被動,他本身並沒有想掌握輿論的企圖,但是在當時黨政領導圈子眼裡,這並不是他們希望樂見的事。政界中有人直接、間接向王永慶傳話並勸他說:『辦報容易得罪人,對企業經營不利』。」

  1996年3月王惕吾因病過逝,王永慶聞訊深感悲痛。他以<平生風義念故交>為題寫了一篇悼文,其中就提到了當初承購《聯合報》一半的股權後,最終又退出的原因。他說:

  「後來我多少有所了解,辦報除了肩負文化建設的重大使命之外,也涉及種種難以擺脫的是非恩怨,困擾在所難免。所以對於辦報,我深知非自己所能,同時我也明瞭耕耘與收穫之理,只加入作為股東,但是長此對於報社經營皆不能有所助益,實非適當,因此向你提出退讓之意。」

人才受制,王作榮惋惜


  除了《聯合報》的投資案受挫外,當時王永慶也在花蓮濱海地區購置整理了兩百甲土地,準備投資水泥及其他工業,包括興建一座工業碼頭在內。另外,王永慶還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附近購置有水泥礦山,準備設立一座水泥廠,年產量預計在1,000萬噸以上,利用自設碼頭裝船運至高雄等地銷售。

  王作榮是為了台灣經濟的整體利益,才贊成此一投資計畫的。除了這是一個龐大的民間投資計畫,並對經濟成長有重大貢獻之外,主要理由是這個計畫所生產的水泥,是台灣已有水泥生產量的一倍,可以打破水泥業者長期壟斷市場、哄抬價格的局面,並且對於經濟發展一向落後、人民生活較為貧窮、勞力不斷外流的花蓮縣而言,也將有重大貢獻。因此,花蓮縣上下對此一投資案深表歡迎。但後來,該投資案也像其他兩項一樣,被政府相關部門,以距離太魯閣太近,且有可能破壞周邊環境及景觀的理由,長期擱置。雖多次交涉,但最終仍被否決。

  據說,王永慶購買的礦山原來距離太魯閣約10公里開外,但後來在討論中,有人私自更改國家公園面積,將距離縮短至5公里。王作榮認為,即使相距5公里,水泥廠也不會妨礙太魯閣國家公園,更何況從技術的角度講,水泥廠完全可從背面打造直井進行開採,根本不會影響到國家公園原有的自然景觀。

  王永慶申請水泥廠案,真正被否決的理由有二:

  一、台灣水泥業長期為台灣當時最有勢力的財團,及江浙財團所壟斷。而在當時,這兩個財團都與政府決策階層,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有的甚至還可以直接通到政府高層;再說,高層有些事情還須依賴這兩大財團的支持,而僅此一點就是王永慶所無法匹敵的。

  二、蔣經國對台塑集團的限制。蔣經國不願意看到台塑勢力過於膨脹,如前所述,蔣經國曾反對王永慶加入《聯合報》系,即便後來資金已經投下,還是不得不退出。對於王永慶接辦中興紙業公司一事,據傳也是在醞釀很久之後,由有關部門要求王永慶撤資的。當然,對於王永慶申請向石化上游發展,蔣經國也一直持否定態度。

  在當時,政府所有財經決策官員均「仰體上意」,一面倒地反對王永慶提出的投資計畫。為了達到目的,這批官員甚至還舉出各種理由來搪塞。雖然嚴家淦總統公開支持這個計畫,但也是僅表過一次態而已,他曾對王作榮說:「環保景觀重要,自然資源利用也重要。」但最終,嚴家淦還是不敵兩大財團背後的政治勢力,從此便不再發表任何看法。

  王永慶後來的事業當然是成功的,但以他的才能與抱負來說,王作榮始終認為,王永慶的命運多少還是給人有一點有志難伸的感覺。蔣經國自青年時代起即受俄國思想影響,不喜歡龐大企業或大財團,因而難免對王永慶的投資計畫有成見,對其發揮經營才能,擴大事業範圍,無論性質如何,均屢次加以否決。

  王作榮對於台灣經濟因此受到不當政策的阻礙倍感惋惜。他說:

  「就整個台灣的社會利益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是很不幸的事。一個有才能的人,為什麼不讓他充分發揮才能呢?為什麼不幫他發揮才能呢?為什麼要讓人才浪費呢?發現一個真正的人才何其難,而浪費一個人才又何其容易。何況經國先生對於那些以違法聯合獨占,及投機詐欺而成為龐大財團的人,並無能力加以阻止,甚至並不想去阻止,而這些財團對國家、社會,卻是損害多而幫助少。於此,可以看出國家出一個英明的領袖何其難。」


文未完,摘錄自《台塑打造石化王國-王永慶的管理世界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