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流通之巔 俯瞰全局-側寫潘進丁 作者:經濟日報資深記者 王家英
十年前剛接跑便利商店產業這條路線時,這個行業才剛起步,除了統一超商,其他同業都還在衝刺規模及努力從虧損中打平的艱苦階段。
當時全家剛損益兩平,但店數還不到500家,身為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的潘進丁,上有日籍董事長及一板一眼、負責移轉技術的日本顧問,又要面對本土企業禾豐集團家族股東,經常在董事會上挨轟,壓力可想而知。
而後禾豐集團發生財務危機,股權不保,身為專業經理人,潘進丁肩上的壓力與心理的煎熬可想而知,但我看到的依舊是一個剛強、樂觀的形象。
在股權變動的過程當中,國內許多食品集團爭相洽談收購禾豐的股權,潘進丁在其中扮演穿針引線角色,由於日方的支持,以及本土企業對他的肯定,他順利帶領全家度過這個風雨飄搖的階段,而後逐漸壯大、上櫃,三年前甚至與日本全家、頂新集團、伊藤忠株式會社等展開四方合資,由台灣經營團隊登陸打頭陣,負責技術移轉。
這一役順利完成,也讓日方益發肯定潘進丁,在台灣全家董事長的職位之外,去年起,日本全家邀請其成為首位外籍常務執行役員,負責中華經濟圈擴展,可見日方不但重視台灣全家的成功經驗及經營團隊,更肯定潘進丁的貢獻,在保守的日本企業集團,台籍專業經理人可以有此表現,相當難得。
在全家幹部和員工心目中,潘進丁是個很有「威嚴的老闆」,也是個成功的領導者;警官出身的他,凡事以身作則,嚴以律己,臉上自然流露出堅毅的特質,讓部屬不敢怠慢。
聽說,開主管會議時,他通常不會指示太多,但專注傾聽主管報告,在適當時候問一些關鍵問題,由於實務經驗豐富,也非常注重細節,所以問題總是問在刀口上,全家主管常常被問得背上冷汗直流。但是,對於自己一手帶出的子弟兵的個性與家庭狀況,他瞭若指掌,領導統御方法也因人而異,所以很得人心。
台灣全家總經理張仁敦的接棒,是最好的例子。他從籌備時期就與潘進丁共事,經過完整的歷練,更是全家重點培養的總經理人才。三年前,潘進丁指派張仁敦帶一批幹部赴上海籌劃登陸開店事宜,當時張仁敦因家有高齡父母而有所躊躇,潘進丁花了很多時間與他促膝長談分析,一句「未來全家的領導人要了解海外市場建構」,結果,張仁敦臨危受命、全力以赴,再加上潘進丁的全力支持與授權,終於順利開展,讓上海全家打下良好基礎。
在過去十年的接觸中,潘進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大學畢業的他,當了八年警官,卻在32歲那年,毅然放棄二線三星的穩定俸祿,考取公費赴日留學,在日本筑波大學攻讀經營管理,前後花了三年多時間。
回台後,他進入國產汽車的經營企畫室負責評估、開發及導入新事業,1988年,國產與日本Family Mart合作引進這個便利商店品牌,潘進丁負責籌備,從此一腳踏進流通業,也開啟挑戰不斷的流通事業生涯。 (本文未完…摘自《當巷口柑仔店變Wal-M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