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導讀流通浪潮                    作者:經濟日報資深記者 王家英

      
一位是台灣少數深度研究便利商店產業的學者,一位是一手創立台灣第二大超商的CEO;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與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因「從巷口柑仔店到WalMart-零售達人潘進丁解讀十大流通浪潮」首度交會,激盪出精釆火光。

以下是潘進丁
vs.李仁芳精彩對談,節錄內容:
  問:是否可從流通產業在全球各地的發展歷史,歸納出一個相似的軌跡或差異之處? 這個軌跡及其變化,對研究及觀察流通產業有何意義?

潘進丁:回顧流通業發展,即使在不同的市場,似乎都有類似軌跡,但到了亞洲、台灣、中國大陸,彷彿明顯縮短歷程並出現跳躍式發展。其中有幾個關鍵年代:

1950年代,日本自歐美引進現代化的流通業態如超市、大型店、超商等,積極進行業態的本土化,堪稱流通業態亞洲化的起點。

1990年代,台灣解嚴,各國流通業包括Sogo百貨、萬客隆及家樂福量販、惠康超市及超商等紛紛來台搶灘,堪稱遍地開花,也為台灣流通業現代化開啟序幕。

2005年,則是中國大陸零售業現代化的分水嶺,加入WTO、開放外資獨資經營零售業,加速大陸零售市場百花齊放,各國高手加碼衝刺,競爭明顯激化。同年其實也是台灣流通業嚴苛淘汰賽的分水嶺,各種業態趨於成熟,真正進入微利又超競爭的時代。大陸等海外市場又是各國強敵環伺,台灣流通業下一步要如何走,必須回頭看看來時路,檢視自己的核心能力與不足之處,才能集中資源,放對地方,跨出關鍵的下一步,創造下一波成長曲線。

李仁芳:流通業是典型的地區性產業,演進腳步深受當地社經發展影響,所以儘管可以看到相似軌跡,但進化程度與速度卻不同。

以中國大陸為例,政治上是一個國家,但不論是從經濟或商業角度來看,都是「好幾個國家」,沿海一級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等,與內陸落後地區的市容建設、消費習性、生活習慣,都有極大的落差;就連在上海,繁華的區域轉個彎,可能就進入一個彷如另一時空的古老雜亂巷弄。

理論上,便利商店應該是平均國民所得到達一定水準之後,才會出現的業態,卻因為這種懸殊的落差,而在上海快速成長,並進入高度競爭狀態,這也是超市、百貨、大型量販、超商等在先進國家循序發展的不同業態,幾乎同時在大陸出現的原因。

問:在店數過多、商圈重疊嚴重的情況下,台灣流通業如何加強商品開發力,建立差異化? 自有品牌商品是否是差異化的武器?如此是否會與全國品牌商品形成角力賽?

李仁芳:台灣流通業Overstore的現象相當嚴重,是否會使毛利下降,造成經營壓力? 請問全家如何因應? 畢竟,通路「最靠近買家」的優勢,還是需要靠流通力和商品力來支撐。

潘進丁:毛利下降的趨勢由來已久,國際流通業很早就開始發展自有品牌商品,這也是近十年來流通產業一大浪潮,尤其是歐洲,流通業呈寡占情勢,製造商為了配合通路需求,已淪為通路品牌的代工生產者。

開店密度過高,商圈重疊的Overstore現象,使單店營收下降,商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就益發重要。以全家為例,過去商品採購著重盡快引進流行及暢銷品,在門市銷售。現在的課題則是,建立完整的商品開發機制,觀察消費者生活型態需求,自行主導開發商品,除了從原物料就開始介入,也必須有能力尋找合適的代工者生產,並監督品質。台灣大型便利商店的鮮食就是如此。

問:回顧過去二十年,全球流通零售業的擴張策略不外國際化及併購,這樣的策略運用會如何在亞洲、甚至台灣發酵、擴大? 台灣企業在中國市場可以發揮何種角色?

潘進丁:從國際流通業的成長軌跡看出,國際化及併購是二大重要策略。台灣流通服務業面對全球化浪潮,加上本土市場小、競爭激化,勢必要走出去,華人經濟圈是最有機會成功的國際化舞台。

從流通業歷史軌跡來看,本土市場小,反而加速國際化腳步,歐洲流通業如家樂福、特易購都是最明顯的例子。相對的,美國Wal-Mart及日本零售業者,都因本國市場夠大,而較晚展開國際化之路。

李仁芳:依照潘董的觀察,台灣市場小、競爭激烈,應該可以更早展開國際化,便利商店密度更高居世界第一,競爭更慘烈,其他流通業的情況也差不多,也正因如此,能存活下來的,都很「厲害」,練就一身好功夫,在亞洲市場應該很有機會發揮。

尤其流通業基本上就是一種生活型態(lifestyle)產業,台灣在亞洲地區,可以說是生活型態產業的先導及流行測試市場,再加上外資流通業過去20年,把台灣當練兵場,累積培養出厚實的人才和經營基礎,所以,台灣的流通業和人才,是最有能力在中國大陸市場移植成功經驗的。

全家「登陸」,便是最好的例子,日本全家經過這18年在台灣的發展,很清楚「從東京到上海」,最近的路是「經過台北」,而不是「直達」,這是最明智的決策,也反映台灣流通業的價值和在大陸可以發揮的角色。

潘進丁:確實是如此,台灣企業和人才,因生活型態接近,更了解大陸市場,所以,目前在大陸的流通領先群包括家樂福、大潤發等,剛起步時都大量重用台灣經理人或有過台灣經驗的外籍主管。

李仁芳:零售流通業,幹部人才就是命脈,由於地域性很強,是「在地產業」,人才的蓄積很重要,門市賣場所呈現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下面有許多知識是外面的人難以掌握了解的。

而且賣場愈小,背後的運作系統就得更精準,不論人才和知識,都必須有長期累積、經得起檢驗的「厚基」才行,這也是流通業人才必須自己培養的原因,很多knowhow 不是商學院教得出來的。

十幾年前,我看到7-Eleven在仁愛路、安和路口開了一家門市,大為不解,以為這家店絕對撐不了多久,沒想到它一直開下來,從此,我就決定研究這個產業。

在其他領域,產業發展、變革及未來趨勢,往往是由政府、學術界在做,但流通業的「厚基」掌握在產業界手中,潘董長期研究觀察,並整理出來供大家分享,值得鼓勵。

問:請勾勒未來流通業面貌、發展、主導的因素,及可能出現的重大課題與機會。

潘進丁:主要因素仍是人口結構改變,導致消費趨於兩極化,可以預見的未來,流通業將持續朝低價化及精品化這兩端發展,經營型態和商品結構仍有許多創新的可能。

日本便利商店在精品化方面,已經開始嘗試摸索,香港及台灣的超市業,也有許多例子。在低價化方面,不但日本有百圓商店,美國的上市公司Dollar General(折扣店),也異軍突起,店數快速增加為八千家。Dollar General不同於一般低價商店,除了提供省錢的價值,最重要是提供顧客尋寶的樂趣。「趣味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經營元素。

李仁芳:人口結構變化及所得分配,都是很深沈的力量,影響商品結構及消費型態,流通業不論是追求低價優勢,或走高檔精緻路線,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基本核心能力的強化,經營know-how、人才的累積與傳承,畢竟,人,才是流通業經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