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誤診的黑盒子                                                                                                       ◎作者序
這本書要探討的是,醫師在為病人治療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我是在三年前一個九月早晨帶一群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和醫學生巡房時,無意間想到這個問題的。那時,我是負責「一般醫學」的主治醫師。所謂「一般醫學」涵蓋林林總總的臨床問題,不只是我專長的血液科、腫瘤科和愛滋病,因此我們要照顧的病人,可能有肺炎、糖尿病等常見疾病,還有尚未得到明確診斷的,或者他們的疾病有很多療法,但我們還不知道哪一種比較好。

醫師的想法是否因人而異?還是因科別而異?不同科別的醫師會採用不同型式的思考模式嗎?例如外科醫師的思路是否和內科醫師不同?而內科醫師想的,是否又與小兒科醫師不同?有「最好的」思考方式嗎?醫師在做出正確的診斷以及選擇最有效的療法時,是只有一種思考方式,或者只要思路沒有偏差,條條大路通羅馬?醫師被迫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或遭遇幾乎沒有前例可循的難題時,也就是無法採取程式化的思考步驟,也沒有統計證據可倚賴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思考的?醫師在一般看門診、巡房和碰到病人情況危急時,思考方式是否不同?醫師的思考是否會受到個人感覺的左右?例如對病人的好惡,或是碰到某種社會背景的病人或有精神問題的病人。為什麼即使是有名的大醫師也可能因為錯失重要線索而誤診或採行錯誤的療法?總之,醫師的思考在什麼情況下會出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誤?

以安妮這個病人而言,歷經種種的檢驗和處置,病人和醫師還是有如身陷迷宮,最後正是安妮自己的陳述讓法瞿克醫師找到蛛絲馬跡,帶她走出疾病的迷宮。雖然現代科技出神入化,如高解析度的磁振造影掃瞄影像、DNA分析,使現代醫學如虎添翼,但語言仍是臨床醫療的基石。我們告訴醫師,身體哪裡覺得不舒服,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然後回答醫師的問題。透過這樣的對話,就是我們了解醫師思考最初的線索。因此,本書一開始將探討我們如何從醫師說的話,以及看他是怎麼說的,來了解醫師的思考方式。病人不只可從和醫師的對話來了解醫師的思考邏輯,同時也能看出他的情緒。通常應該是醫師在衡量病人的情緒,很少人了解醫師的情緒和性情也會影響他的判斷。當然,醫師的情緒如何,或許有時只讓我們瞥見一眼,但還是透露很多訊息,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他會做出某種診斷或決定用某種療法。

在這漫長的醫師心智之旅的最後,我們將回到語言。我將在結語提供病人及他們的家屬、親友一些建議,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話語可以幫助醫師思考,如此一來也是幫助他們自己。病人和愛他們的親友如果知道醫師是怎麼想的,了解醫師有時候為什麼在思考時犯錯(即使是經驗老道的醫師也不免如此),就可以知道如何提供最重要的訊息給醫師,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診斷,找到他們需要的療法。

 
 
 
Copyright© 1999~202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文化/小天下/遠見雜誌/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