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從電影劇本到琉璃創意-關於張毅
種下一顆種子-張毅自序
 
種下一顆種子
張毅

  在這樣一個文化冷感的世代,夢想建立一個文化產業的品牌,必然面臨產業基礎建立問題。尤其是所謂藝術玻璃產業,投入資金門檻雖然不高,但是,動則數千萬台幣。而且,持續不斷地試驗,尋找一個獨創的表示語言,更是長期的資源投入。
  沒有產業的支持,就沒有創意的語言。沒有產業規模,就不可能支持一個藝術創新。
  觀察一九六零年代迄今的所謂世界玻璃藝術發展現象:
  美國,強調所謂Studio Glass Art,工作室玻璃藝術,要獨立、要自由、要擺脫產業羈絆。五十年過去,我們沒有看到百花齊放的多樣發展,幾位代表藝術家,完全是一個「語言」,一個「風格」,走了五十年。
  在歐洲、捷克、由於波西米亞四百年的水晶玻璃藝術的傳統,是玻璃鑄造藝術大國。拉賓斯基夫婦,在布拉格工藝美術學院的國家社會主義資源支持下,六零年代獨領風騷。但是,捷克分裂之後,社會進入市場經濟,大家為了飯碗,各顯神通。價格競爭不算,對於創作限量件數,完全置之不顧。五十年來,只是每下愈況,是我親眼所見的遺憾。

  如果,要問意大利、法國、相對地,沒有足以引起重視的地位和篇幅。
  琉璃工房之後,中國各大學,廣設玻璃藝術學系無數。
  「身如琉璃,內外明徹」的琉璃定義,到處可見各琉璃品牌引用。

  作為琉璃的濫觴,始作俑者,二十五年來,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反而愈來愈知道「彩雲易散琉璃脆」
因為,產業容易、文化難。
  產業的基礎,大概就如菲利浦.考特勒(Philip Kotler)說的:
  Create , Communicate,  Deliver ,Profit.每一個環節準確執行,大致上總能成就。
  但是,文化,文化不然。勉強用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說法:文化是Attitudes, Values, Beliefs..
  突然想到年輕時候看到雅樂演奏的現場,演奏的人很要緊,更要緊的是現場那數百位鴉雀無聲的聽眾。

  如果九百年過去,那種冷僻、緩慢的節奏和聲音,仍然在那些人的心目中,被珍惜、被尊重、他們肯定清楚他們從哪裡來,也肯定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要往哪裡去。
文化,於焉具體。
  那麼,相較之下,琉璃的路,要成為文化,是長夜漫漫路迢迢了。
  二十五年,勉強自勵,只能說:我們誠意地播下了種子。

   欲見全文請參閱本書

  

 
 
 
 

 

定價:450
網站特惠價:38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讀書俱樂部會員獨享
張毅親筆簽名版,限量20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