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成功不必在己—讀徐立德先生回憶錄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教授
 

(一)
  這本《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新著,將是百年動盪的大時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灣經濟發展、民主轉型與兩岸關係突破過程中的詳實紀錄。它來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與直接的參與;兼有現場感與歷史感。

   八十年前作者出生於湖北漢口,十四歲隨雙親來台,二十二歲在台灣行政專校畢業,高考及格後分發到考試院擔任薦任科員。他很可能就像大多數公務員一樣,奉公守法、默默工作,然後按部就班地退休。

   但是他勤奮好學與力爭上游的個性,以及工作上的優秀表現,在極年輕時就脫穎而出。二十九歲取得了政大政治學碩士,三十一歲就派至美國美利堅大學進修八個月。

   四十歲以後就歷任財政部常務次長、省財政廳長。五十歲時,他在事業上達到另一高峰:擔任財政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並選為美國艾森豪基金會得獎人。從那時〈一九八一年〉起,徐先生就在台灣政壇占了一席之地。

   從回憶錄第二部開始,他的從政生涯就與台灣經濟發展、國民黨盛衰、李登輝執政、總統大選,及連宋的分與合、兩岸關係的突破,密切相關。關心台灣發展的海內外人士,不能錯過這本書。

(二)

   被認為是「青年才俊」的徐先生,擁有很多特質:才思敏捷、有說服力、做事幹練、做人細心、並且潔身自好。他可以廣交四方朋友,但不失分寸;他為了把事情做好,可以委曲求全。他的決策可以有彈性,但把握住原則。

   這真是台灣走向民主過程中,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條件:廉能、認真、肯做事、有效率、會溝通、能調整。

   四十歲起,徐先生在財經部會擔任次長,然後擔任財經二部部長,開始逐漸「接近」權力核心人士。除了經國先生,他特別受到孫運璿、李國鼎與費驊三位先生的賞識。

   然而政治的詭譎多變,五十四歲時因十信風暴坦然辭去經濟部長,雖然問心無愧,但終有壯志未酬,寫出「面對壓力坦然去職」的內心感受。文中他寫著:「我極喜愛經濟部這份工作,也認為適合我的個性。當時的確也全力投入,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在學者專家企業界共同努力之下,有計畫地將台灣的經濟往前推進。」

   抱著失落,六月選擇去哈佛進修,那是一段放空自己與放眼天下的難得歲月。一年後得公共行政碩士回到台灣。我記得那年〈一九八六年〉暑假在台北,他剛從哈佛回來,聚在一起談起他選過Robert B. Reich、Ezra F. Vogel〈傅高義〉的課,又細讀Arthur Okun 的書: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 ”。這些著作也正是我在美國教書時常引述的,我們談得興高采烈。記得曾告訴他:「我的志趣就是推廣這些理念,你的才華就是要把這些理念變成適合國情的政策。」我心中相信這位進修歸來的「哈佛人」,會有更寬廣的奉獻舞台。

   等待再被重用的那二年,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沉潛。

(三)

   一九八八年八月,徐先生進入中央黨部擔任國民黨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席李登輝變成了直接的長官,他更靠近了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他的事業在六十二歲〈一九九三年〉時,再攀高峰。那一年二月連戰組閣,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曾兼任經建會主委一年半〉。從那一刻起,徐先生就是權力核心之一。

   接踵而來的挑戰一波接一波。台灣的財經與大陸政策,國民黨內部權力的更替,連戰二次參選總統〈二○○○年連蕭配、二○○四年連宋配〉,連戰的「破冰之旅」〈二○○五年四月〉,他無役不與;也無不全心投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部長、副院長、經建會主委任內推動了不少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包括推動加值型營業稅制、創設境外金融中心;改組強化中國生產力中心,創立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推行全民健保、規劃亞太營運中心等等〉也以在野之身,策劃連宋配與「破冰之旅」,但自己從不居功。這種「成功不必在己」的風範,在政壇已是鳳毛麟角。

   台灣有幾個政治人物是可以立大功、成大業、留名歷史的。可惜在權力巔峰時,他們沒有看清世界潮流,也沒有看清台灣前景,只看到片面的民意,部分群眾的歡呼,身邊人士的忘情慫恿;在權力誘惑下;終至產生一廂情願的推斷,帶來了「一步錯、全盤輸」的結局。

   可惜的是,因為這幾個人物的政治操作與翻雲覆雨,使台灣社會的進步停滯了二十年。我猜想作者的遺憾是他盡力想對他們有一些正面影響來扭轉大局;但事與願違,帶給他深沉的失落。

<摘自 出版者的話 成功不必在己—讀徐立德先生回憶錄 高希均 >
 
 
 
 
 
  定價:600
網站特惠價:51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