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醫者」的生命證言

  如何面對疾病,反映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觀或哲學。

  我有一對雙胞胎姊妹花病人都得到膠質瘤,站在醫學研究的立場,她們的檢體是極為寶貴的基因體研究資訊,我正準備將她們的檢體送到美國的尖端實驗室分析。但是,她們的老爸爸不忍愛女受煎熬,趁著情況允許,帶她們到大陸接受另類治療,同時利用生命最末期遊山玩水。

  這樣有任何不對嗎? 我認為沒有,這也是多元化的選擇之一。對比之下,前一章朱海艷的例子,她生命意志堅強,一心一意要活下去,家屬也期待我們能窮盡任何方式來延續她的生命,盡量陪伴兩個孩子長大。

  我了解這個想法,我也真心想要幫他們,不是把它當成一件工作,做完有個交待就算了。我希望用我的知識能力,找出他們最喜歡、最想用的方式,好好渡過這段與疾病抗衡的生命階段。



定價 350 元 / 79折 277
2014/07/04 出版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有各自的看法,對自己身體重大疾病回應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醫療界有所謂「P4 Medicine」哲學,我在此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Predictive」(預測、診斷), 這是醫療專業的基本面; 第二、「Personalized」(個人化的觀照),每個人的癌細胞、致病機轉不盡相同,診斷之後我們會加以分類,找出疾病型態和最正確的治療方向。如此,才可以進一步走到第三步「Preventive」(預防)。

  然而,以上三件事都建立在第四P的基礎上,也就是以病患的「Participatory」(參與)為所有醫療的大前提。

  「參與」是指我們在三個P中提供足夠的資訊,讓病人決定他要如何參與? 如何面對自己生命的重大變化?

  之前日劇「白色巨塔」驕傲自負的財前五郎,就是以其專業,將病人及其他醫師的想法或建議「排除」在外,一心要成就自己專業上的榮光。日後病人因故去世,他面臨醫療訴訟,其中一項反覆爭議之處,便在於他有無詳細檢查出真正的病因,同時對病患詳細解說病情,提供醫治的各種選項? 簡單來說,他是否有確實做到「清楚告知」的基本義務。

  在我的經驗裡,病人往往會因為個人想法、家庭背景,以及支援系統等差異,做出不同決定。因此,醫師應該將決定權還給患者,扮演好專業的角色。

腦神經外科醫師首要品德是耐心

  醫師穿著一身白袍,我常在想,我們在面對什麼? 什麼理由讓我們可以穿上這一身白?

  回到醫療的本質,我們面對的是「有缺陷的生命」、「有障礙的身體」。當醫生,首要當然在面對「疾病」,這點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面對「人」。

  很多人問我神經外科醫師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大家往往第一個想到手要穩、要巧,認為開刀「技巧」很重要,有了技巧,另外還要在手術當下具備「判斷力」。手術時,醫師處在高壓下,任何決策都不能模稜兩可,這是專業成熟度的表現。

  現在很多器械都可以協助手部穩定,甚至做到手達不到的技巧,然而,我認為器械做不到的「耐心」,比技巧來得更重要。若比較「技巧」、「專業判斷」、「耐心」三者的重要性,我仍然覺得「耐心」最重要。因為患者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醫師面對的是有缺陷的生命,我想,不管是內外各種科別,醫師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摘錄自本書終章,更多感動故事請見《醫者,本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