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關於本書
媒體報導
書摘:柴可夫斯基與流浪漢
後記: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獨奏者

感動分享:發現天堂的方式

推薦閱讀
 
活動辦法:
1至天下文化官方部落格提名你認為
最符合獨奏者精神的音樂
2進行投票,觀看最新統計結果
3凡參加有機會獲得贈書和CD

 

目錄

序曲
街頭的提琴手
第一部 
琴弦上的心靈世界

01 柴可夫斯基與流浪漢
02不安的靈魂
03 我的麻煩,他的期待
04 音樂是他的錨
05 療養所裡的音樂會
06 他需要的不只是藥
07 我的上帝沒有名字
08 他,為何如此陌生?
09 我好孤單
10 不願回到過去
11 誰來告訴我,然後呢?
12 貝多芬也在這裡
第二部 
唐吉訶德與桑丘.潘薩

13 在黑暗城市漫遊
14 他快樂嗎?
15 因為害怕改變……
16 與低音大提琴的初戀
17 漂鳥
18 父親啊,父親!
19 我什麼也沒有放棄
20 在母親的守護下
21 生日快樂,納森尼爾

第三部 繼續當他的朋友
22 讓他找到自己的路
23 我也想成家
24 盲點
25 他眼中的怒火
26 夢想,如雪花飄落
27 滾出去!
28 悲傷過後
29 重逢
30 在音樂的國度裡
31 如果音樂會能繼續……
 

關於本書

  《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羅培茲,一天在街頭遇見一位拉小提琴的流浪漢,儘管流浪漢衣著邋遢,小提琴也只剩兩條弦,但從他的琴聲、他拉琴時隱約可見的優雅,以及他對音樂的投入,羅培茲的直覺告訴他,此人非比尋常。
   隨著彼此的逐漸熟悉,羅培茲驚訝地發現,這名自稱納森尼爾、精神狀況略有問題的神祕男子,過去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也曾和馬友友是同學!於是,他漸漸拼湊出納森尼爾的過去,試圖為他找到展開新生活的機會……
   故事登出後,面臨衝擊的,不只是納森尼爾。原本想藉由納森尼爾的故事感動讀者的羅培茲,更陷入了巨大的矛盾與掙扎:如何才能幫助納森尼爾?他真的幫了納森尼爾嗎?或者,他其實幫了倒忙?
   一個早已失落的夢想,一段街頭偶然邂逅的友誼,以及一股來自於音樂的救贖力量,交織成這個發生於洛杉磯、感動了全美國的真實故事,更讓洛杉磯市因而重新正視精神病患與街頭遊民的生活及尊嚴。
   這系列專欄結集成書後,不但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同時也已由知名導演喬.萊特
(Joe Wright)拍成同名電影,由影帝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與小羅勃.道尼(Robert Dawney Jr.)分別飾演流浪漢音樂家及羅培茲。

同名小說電影,搶先看

<TOP>
 
 

媒體報導

 

2009.7.12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書摘轉載
2009/08/07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烽火中獨奏 《塞拉耶佛》悼亡魂
   不論是《戰地琴人》,或描述音樂奇才的《海上鋼琴師》,動人旋律與人生境遇交織,成為膾炙人口的電影。近來幾部小說也以音樂家為題材,《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以「塞拉耶佛圍城之戰」真人真事為背景,藉著大提琴家在砲火中演奏,刻畫音樂提供的救贖。《戰地調琴師》、《獨奏者》也都是相當受矚目的作品。   
   一九九二年至九五年間,剛自南斯拉夫獨立的波士尼亞共和國爆發內戰,首都塞拉耶佛陷入了現代戰爭史上持續最久的城市包圍戰。一九九二年五月,廿二名在廣場上排隊買麵包的平民百姓被一場砲火攻擊奪走了性命。事件發生後,塞拉耶佛歌劇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手韋德蘭.斯梅洛維奇(Vedran Smailovic)為了悼念無端死去的人們,決定在爆炸的殘破廢墟中,連續演奏雅比諾尼(Albinoni)的G小調慢板,長達廿二天。
大提琴家的救贖 登上國際媒體  
   在流彈飛竄與被狙擊手攻擊的危險中,這位大提琴家的壯舉立刻躍上國際媒體,並啟發英國作曲家懷爾德(David Wilde)創作了〈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一曲,馬友友的專輯《SOLO》中,也有收錄這首曲子。   
   加拿大作家蓋洛威(Steven Galloway)則以此為靈感寫下小說《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他將這場三年的戰事濃縮為短短廿二天,他以大提琴家的演奏為主軸,藉由三個互不關聯的虛構角色,描繪出戰爭的殘酷與人性可能的悲憫。作者描述大提琴家每天下午四點準時彈奏,有時現場有觀眾,其他日子則炮聲隆隆,而大提琴的樂音猶如整部小說的背景音樂。   
   美國作者梅森(Daniel Mason)的《戰地調琴師》則將場景拉到十九世紀末的英緬戰爭,描述英國調琴師艾德格受命前往緬甸叢林,為英國陸軍醫官修復一架名琴。
《戰地調琴師》引讀者入謎題  
   在充滿緬甸異域色彩的氛圍中,小說揭開這座一八四○年艾哈爾平台鋼琴的身世,也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一連串謎題之中:為什麼鋼琴會被運到緬甸戰地?為什麼醫官急著修復它?   
   書中以優美的筆調描寫名琴的知識、專業的調音過程,更有一段描述艾德格彈奏「屬於調琴師的曲子」-巴哈的《平均律鋼琴曲》,以文字演繹琴音,美妙而懸疑。   
另一部真人真事的《獨奏者》,則是《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羅培茲(Steve Lopez)的文章結集,描寫他與街頭小提琴家納森尼爾的相遇。隨著彼此逐漸熟悉,他發現眼前這位穿著邋遢、精神恍惚的流浪漢,雖然拉著只剩兩條弦的小提琴,卻是個音樂天才,更是少數曾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非裔小提琴手,還與馬友友是同學!   
   他漸漸拼湊出納森尼爾的過去,希望幫他展開新生活,說服他接受精神治療,更安排他與馬友友在一場演出的後台相會,馬友友還慷慨拿出自己的琴,請他拉看看。   
   這部感人的友情故事今年被好萊塢搬上大銀幕,由奧斯卡影帝傑米 •福克斯飾演納森尼爾。


2009/8/9
人間福報【許耀雲/天下文化總編輯】
【書評】兩根弦上的靈魂

  最近我的朋友、同事、家人都知道我為一本書著迷不已,在所有我可以表達的地方,MSN、公司內部演講、公開訪談等等,科技白癡的我甚至因此而想上「噗浪」或facebook,只為了尋找和我一樣癡迷此書的知音。是的,讓我深深著迷的這本書就是:《獨奏者》。
   有一個朋友回應說,《獨奏者》真是一本讓人癱瘓的「小說」。是的,《獨奏者》真的是讓人癱瘓的一本書,這朋友真是我可愛的知音,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只不過,我忍不住糾正她一個錯誤:《獨奏者》不是小說啊!如果《獨奏者》是一本小說,那也是一本極其吸引人的小說;但更讓人「癱瘓」的是,它是真實的故事,活生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在人間上演著,正是想到真有一個人這樣活著,我的心不禁揪結著,整個人為這樣的書寫、這樣的故事癱瘓著。
   在洛城的街上,一個不是為錢拉琴的遊民,像學生一樣的認真,對每個從身邊走過的人視若無睹。沒錯,他在練琴。在汽車喇叭、卡車、警車或救護車的聲浪中,「那個孤獨的小提琴手,頭往後仰,閉上雙眼,在音樂世界優遊。他是如此陶醉,讓人看了心碎。」這個癡狂的小提琴手曾經是一流學府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甚至與馬友友同在學校樂團一起練過琴。
   史提夫.羅培茲是洛杉機時報的專欄作者,做了近三十年記者的他,在偶然間,注意到這個衣著襤褸但神態優雅的小提琴手,而這位奇特的流浪漢納森尼爾,讓史提夫一次次的、情不自禁的費時兩年多與他近身相處、訪談,並用誠懇而深刻的筆,帶領讀者感受到音樂奇異的魔力,看到人精神深處可貴又難解的東西,而更觸動人的是,在人人像鮭魚般逆流泅泳、力爭上游的現實中,史提夫與納森尼爾,或者說,我們,其實有著相似的靈魂,相似的悲傷與艱難。
   在史提夫精密的寫作結構下,身為讀者的我,無法停止的翻閱書稿,只想一口氣讀完整本書,太想知道納森尼爾的身世與其後的發展,啊,原來他是一流音樂學府中少有的黑人學生,而且家境毫不寬裕,那肯定要有極高的天賦才能取得那樣的機會。而前途大好的納森尼爾又為何殞落在人間的底層?納森尼爾的故事迷人,然而,史提夫的好筆,讓一切更生動、立體。
   他是受過學院訓練的音樂家,如今流落街頭,還得趕走下水道的老鼠才能入睡。我看著他的眼眸,發現其中沒有一絲悔恨。在他腦海裡,美麗的樂章和醜陋的現實並無衝突。……他的心靈早已穿越時光
   是音樂的力量讓納森尼爾超越現實。中產階級汲汲營營的一切,金錢的保障、社會的成就、健康、甚至愛情……,對他都不具意義,納森尼爾所有的追求,只有音樂。只有音樂讓他的靈魂活著,而只要還能有音樂相伴,再困苦的現實也不在意。
   史提夫在書中交織著自己的故事,對照著正常中產階級的奮力圖存與音樂瘋子的執著,不知怎樣比較值得?但書裡一章章的寫述都扣人心弦,因為某些時刻你總會在史提夫或納森尼爾的靈魂與生命裡,看到自己。


<TOP>
 

書摘第一章:柴可夫斯基與流浪漢

 
   那位小提琴手邋遢而優雅的獨特身影,在我腦中盤桓不去,但當我重回潘興廣場找他時,我撲了個空。他的消失,更加勾起我的好奇心。
   這個謎樣的人是誰?到哪裡去了?他有什麼樣的身世?
   三個禮拜後,他回來了,在同一地點現身。我沒急著走向前去,只是站在街道對面看他拉琴。他的琴聲有點刺耳,有些段落不熟,還在摸索的樣子,但我聽得出來,他不是生手。他一定曾在某個地方認真拜師學琴。他看來不是為了錢才拉的。他畢竟是遊民,不是街頭藝人。他像學生一樣認真,對每一個從他身邊走過的人視若無睹。沒錯,他在練琴。
   在路邊鍊琴呢?真是奇怪。公車轟隆駛過,地面也微微震動。在汽車喇叭、卡車與警車、救護車警笛聲的伴奏下,我幾乎快聽不到他的琴聲。我盯著大樓頂端的怪獸石雕和富麗的飛簷。男男女女從這裡走過,人人行色匆匆,沒正眼看這個拉小提琴的人,然後就消失在轉角或走進屋裡。那個孤獨的小提琴手繼續拉他的琴,頭往後仰,閉上雙眼,在音樂世界優遊。他是如此陶醉,讓人看了更加心碎。
   他停下來,我才過去。
   「嗨!」我跟他打招呼。
  他嚇了一跳。以前他看到我,也是這樣。
   「還記得我嗎?」我問。
   「我記得你的聲音。」
   他似乎不信任我,疑神疑鬼的樣子。他說,他想要拉一首柴可夫斯基的曲子。那曲子他曾經很熟,現在卻像一個無可捉摸的夢。我看得出來,這個人精神有問題。我們不時可見這樣的遊魂在大街小巷晃蕩,他們像是住在另一個星球似的,而且用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來,以免讓人看透。他最裡面穿的是一件襯衫,衣領突出來,加上一件破破爛爛的藍毛衣,再套一件咖啡色的T恤,脖子繫著一條黃色絨毛圍巾,褲子鬆垮垮的,即使是腰圍粗三倍的人也穿得下,腳下是雙骯髒的白色球鞋,鞋帶不知到哪裡去了。
   他告訴我,他叫納森尼爾.安東尼.艾爾斯,老家在克利夫蘭。他說,他一定要不斷努力練習,才能回復原來的水準。我告訴他,我想把他的故事寫出來,登在《洛杉磯時報》。
   「真的?」他問:「你真的想寫我的故事?」
   「有何不可?」
   他長相俊秀、瘦而結實,下巴堅毅、有力,而且有著一口皓齒。一看到他,我就想到著名的黑人爵士樂手邁爾斯.戴維斯。我問他住哪。他說,在遊民巷附近的「午夜遊民收容所」。他特別說明,但他不進去睡,還是睡在路邊,只是進去沖個澡、吃個飯。
   「為什麼不進去睡?」
   「不行,」他說:「我不想在裡面睡覺。」
   遊民巷是洛杉磯貧民區遊民的大本營,也是毒蟲、妓女與皮條客的地盤,附近監獄的犯人出獄後無路可走,只能流落到這裡。此地幾乎無時不刻都可以聽到刺耳的警笛聲。對一個努力追尋柴可夫斯基樂曲的年輕人來說,在這種地方過夜,安全嗎?
   「也許,我會去遊民收容所找你。」我告訴他。
   他點點頭,但我看得出來,他不相信我。他把小提琴放在下巴下面,夾好,急於繼續練琴的樣子。我想,要報導他的故事,會很花時間。我必須常常回來看他,有一天他才可能對我敞開心扉。也許,我得跟在他身旁,觀察個一、兩天,看是不是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開始拉琴,我要走了,跟他揮揮手。他朝著我的方向,給我懷疑的一瞥。
   半個月後,我去老地方找他,又不見人影,於是走到第四街和洛杉磯街交會口的收容所去看看。那裡大概有幾十個遊民,有胡言亂語的瘋子,有的像鬼,一看就知道是嗑藥的,還有一些大刺刺地躺在人行道上,不知道是在此小睡,還是等著被抬到停屍間。
   我向收容所的服務人員歐蘭多.瓦爾德詢問。他說,他看過那個拉小提琴的人,但是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而且有一陣子沒看到他了。
   我有點擔心,這個故事恐怕寫不成了。
   接下來幾個禮拜,我都在忙著寫別的文章。有什麼就寫什麼吧,版面總不能開天窗。我住在銀湖一帶,大約是在洛杉磯市區西北八公里處。有一天,我從家裡開車上班,經過第二街的隧道,發現他就在那裡開一場隧道獨奏會。那裡的車聲震耳欲聾,甚至比潘興廣場的馬路邊更吵。
   這次他想起我是誰了。
   「你到哪裡去了?」我問。
   他說,他都在附近,沒去別的地方。
   有部車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他開始喃喃自語。
   「藍的車、綠的車、白的車、警車,上帝在另一邊牆上。」
   我點點頭,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也許他的精神狀況比我想的要來得糟。我是不是應該先做一點紀錄,還是打幾通電話問問,看有沒有人能來幫助這樣的一個人?
   「你看,杜普蕾在那裡。」有個女人出現在下一個街口。他說:「她真的很棒!」
   我告訴他,那個女人不是杜普蕾。那個傳奇女大提琴家在一九八七年過世了。
   納森尼爾說,是嗎?他不知道。
 「我不知道上帝是怎麼做到的。」他語氣真誠。他的表情告訴我:這個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我連忙在本子上記下他說的話。我也抄下他用麥克筆在購物車上寫的幾個字:「迪士尼音樂廳--貝多芬。」
   我問納森尼爾,搬到音樂廳附近了嗎?他說,沒有,他連迪士尼音樂廳在哪裡都不知道。     「音樂廳就在這附近嗎?」他問。
  「從這裡上去就到了。就是那棟燦爛耀眼的金屬建築,看起來像多面迎風鼓漲的白色船帆。」 「是嗎?」
   他說,從這裡可以望見兩條街外的洛杉磯時報大樓,所以轉移陣地到這個地點。
  「你不是在那裡工作?」他問。
   納森尼爾說,他住過克利夫蘭、紐約和洛杉磯。如果一抬頭就看得到洛杉磯時報大樓,他會比較安心,因為這麼一來,他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他拉了一會兒之後,我們再聊一下。跟他聊天,就像做夢一樣沒頭沒腦。他會天馬行空似的胡思亂想,在完全不相干的主題之間穿梭,例如上帝、克利夫蘭布朗隊、航空之謎、貝多芬的榮光等。他常常提到音樂。這個人還活著,似乎就是為了把腦中那些散亂的音符重新串連起來。
   這時,我才注意到他的小提琴不但有一層塵垢,有的地方白白的,像是發霉,而且少了一、兩樣重要配件。
   「你的小提琴只有兩條弦,」我說:「少了兩條。」 他說,沒錯。看來他很清楚。
   「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拉琴。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少了這條弦,」他指最高音的那條E弦,又說:「那條弦也沒了,能拉的曲子就不多了。」
   納森尼爾告訴我,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想辦法換上好的弦。不過,他自從在克利夫蘭高中學音樂以來,已很習慣拉破琴了。他跟我保證,即使只剩兩條弦,還是可以拉出不少音。
   我一邊跟他說話,一邊注意到有人在我們腳下的人行道上寫了一些人的名字,像是貝比.魯斯、蘇珊、南西、凱文和克雷格。納森尼爾說,那是他用石頭寫的。
  「這些人是誰?」我問。 「喔,這些人嗎?」
  「他們都是我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同學。」

<TOP>

編輯後記─周宜靜: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獨奏者

 

  一位朋友看了我的相簿問:「為什麼你幾乎不拍人?」去年開始練習拍照後,始終不好意思把鏡頭對著陌生人,任意以鏡頭攫取他人形影。因此,一開始讀到專欄作家羅培茲把他的工作比喻為釣魚,把街頭偶遇的遊民音樂家當成目標時,不自覺蹙起了眉頭。
※ 誰有資格闖入他人的心靈世界?
  隨著故事的緩緩開展,總是把自己形容得冷酷的羅培茲,以敏銳的直覺、精準的觀察力,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敲開了納森尼爾的心門,建立了兩人的友誼。
   納森尼爾來自克利夫蘭,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成長於美國種族與階級對立衝突嚴重的年代,好不容易克服重重困難進入茱莉亞學院,卻又因為精神分裂症而流浪街頭。在羅培茲極具臨場感的筆觸引導下,我們走入了納森尼爾的生命故事,一方面為他感慨惋惜,同時卻又如羅培茲直言不諱的:「我想像得出來,讀者看到納森尼爾從音樂院高材生變成流浪漢時發出的喟歎:『老天保佑,幸好這種事沒發生在我身上。』」
   除了納森尼爾充滿戲劇性的遭遇,羅培茲與納森尼爾在街頭漸漸培養出來的情誼,以及各自不知不覺中的轉變,是全書中最令我感動的。羅培茲比納森尼爾小兩歲,是來自義大利與西班牙的移民後裔。儘管身為白人,許多人因他的姓氏誤以為他來自中南美而加以歧視,這種經驗讓他能夠理解,納森尼爾在那樣的年代躋身以白人為主的茱莉亞學院時,面對的是何等的壓力。
   由於年齡相仿,中產階級的他,回到溫暖舒適的家中面對摯愛的妻女時,經常因想起納森尼爾仍流浪街頭而產生罪惡感;有時,納森尼爾的情況遲遲沒有改善,加上遊民巷裡無數與納森尼爾處境相同的遊民,也總為他帶來深沈的無力感。他對納森尼爾付出的友情與關懷之深,大概是他當初打算寫這個故事時未曾預料到的,而他的罪惡感與無力感,也屢屢擊中我的心,驚覺自己對周遭的世界變得多麼冷漠。
※ 冷靜與熱情之間
   因為在乎納森尼爾的生命何去何從,羅培茲深入了解他的成長與發病背景,詢問多位專家,試圖找出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法。因為希望納森尼爾不再餐風露宿,羅培茲協助他與久違的妹妹重逢,引導他住進療養所;因為希望納森尼爾能重回音樂的世界,羅培茲為他找來了樂器、帶他聆聽音樂會、讓他在交響樂團首席指導下練琴,更讓他與馬友友等音樂家見面……
   這期間,他多次因為納森尼爾的不按牌理出牌而焦頭爛額,因為納森尼爾的陰晴不定與反覆猶疑而心灰意冷,也曾因為擔心納森尼爾安危,在夜裡開車四處尋找他的蹤影。這時,他不再是冷靜客觀的報導者,他不自覺流露的情緒,坦率陳述的疲憊或憤怒,反而為全書增添了溫度:
「我愈在乎他,愈為他擔心,就愈憎恨自己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牽制,為什麼老是提心弔膽……冬天來了,我的不滿和憤怒也與日俱增。納森尼爾還是悠哉游哉地過他的日子,對我的焦躁一無所知。」
  由於陪伴生病的父親的經驗,我十分清楚那種渴望為對方減輕些許辛苦而不可得的無力感,因而更加佩服羅培茲──他付出的心力,早已遠遠超過專欄故事報導者了。但也正是這一切的付出,讓原本不再相信別人的納森尼爾願意重新接納別人,一步步跨出自我的世界,更讓忙盲茫的羅培茲放慢了腳步,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與生命。
※ 什麼才是正常?
羅培茲曾以唐吉訶德與桑丘.潘薩來比喻他和納森尼爾的關係:
「納森尼爾就像唐吉訶德,手裡拿的車輪蓋是盾牌,琴弓則是他的劍,我則像他的侍者桑丘.潘薩。儘管他身邊每一個人都墮落了,他還是嚴守自己的道德和藝術規範;他不知自己不堪一擊,因此我不得不保護他。」
   他在書中不斷自問,他只是想伸出援手拉納森尼爾一把,並不想扮演英雄。然而,在試圖幫納森尼爾展開新生活時,他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把納森尼爾當作「被幫助的弱者」,直到納森尼爾一次的失控暴怒,讓他意識到,儘管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納森尼爾也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他也終於能夠接受那始終存在的殘酷事實──無論納森尼爾是否重新接受治療,也許終其一生都未必能回到正常軌道。
   當羅培茲認清了這一點,他不再直呼納森尼爾的名字,改稱他艾爾斯先生。此時此刻的他,並非刻意拉開與納森尼爾之間的關係,相反的,他透過這樣的改變讓雙方的關係回到平起平坐,把對方視為值得尊重的朋友,而不只是接受援助者。他明白,只有這樣,他才能繼續當納森尼爾的朋友,他們的友誼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他剛搬進柏靈頓樓後不久,有一天我才剛轉身離開,他又叫我回去,伸出手來與我握手。他堅定 有力地握著,久久不肯放手,接著露出笑容。我看著他的眼睛,看到一直隱身在瘋狂之後的那一個他。這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一個失去機會的音樂家。的確,我們不像一般人那樣正常交談。然而什麼才是正常?我握著他的手,此時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 他快樂嗎?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納森尼爾快樂嗎?他們兩人,究竟誰比較快樂?而我,快樂嗎?」 「他的勇氣、謙卑以及對藝術的信仰,不但讓他找到快樂和生活的目的,也喚醒我內心的某個部分。……他消除了我的職業倦怠症,讓我明白,堅持信仰也有尊嚴。其實,我不只是拉他一把的人,他也拉了我一把。」
   對納森尼爾而言,音樂是他的國度;對羅培茲而言,寫出令人感動的故事是他的信仰。他們對於生命的態度也許不同,但面對自我時的坦然與堅持讓我感動不已,同時也更堅信,生命有太多種可能,正是各色繁花盛開的樣貌,讓大地如此繽紛豐美。
   去年此時,我脫離了所謂的正常軌道,過著許多人眼中不穩定、沒保障的生活,雖然慢慢找回了沈寂許久的熱情,但面對周遭許多善意但急切希望幫我回到正常軌道的關懷,有時不免有種不知從何解釋起的訥然。納森尼爾和羅培茲的故事為我帶來了許多啟示,套句羅培茲的話,他們的故事也拉了我一把,幫助我滌清了許多思緒。
   在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樂章裡,也許有人會在某段樂句裡與你合奏,也許偶爾你會走了調錯了拍,但最後能從頭到尾一路演奏完畢的,終究只有自己,因為,只有你才清楚自己生命的節奏,只有你才是自己生命的獨奏者。此時此刻,《獨奏者》一書帶給我的共振仍在心底持續著。

<TOP>

感動分享:發現天堂的方式

 

天下文化版權部總監 張茂芸
  《獨奏者》,一個看似完美的友誼或勵志故事,卻是一篇處處展現不完美的寫實 告白。在這個充斥「重口味小說」的時節,本書的真誠毋寧更加動人。
   這本書可說建立在種族、階級、貧富等種種強烈對比上。若不是報社專欄作家撞見黑人流浪漢撫弄著「上流社會」才有機緣接觸到的小提琴;若不是作家聽出流浪漢以全副靈魂奏出令人不由駐足的樂音,這個故事就沒有開始。
   於是,作家伸出援手、耐心建立與流浪漢的友誼、引來更多善心人士不求回報的付出;流浪漢有了琴、有了棲身之處、有了能接納他的友人……或許一般的故事,就在這裡畫上句點。多美好的收尾!
   所幸這本書並非如此。
   史提夫•羅培茲畢竟是記者出身,他的筆下沒有作家常用的繁複鋪陳、柳暗花明的轉折,也沒有灑狗血的結局。反之,他以平鋪直敘的筆法,真實記錄了這段原本不太可能開展的友誼,也坦誠寫下自己與「獨奏者」納森尼爾的脆弱、侷限、黑暗面與不完美。
   在書中令我訝異也感動的真誠,出現在史提夫眼見事業之所繫的報社、敬重的專業報人走向黃昏的感慨;他介於客觀報導與涉入受訪者生活之間的掙扎(當然他自知早已跨越了那條界線);他自省在納森尼爾面前的自大與「救星」心態(我很難不想到這點可議之處,但他自己寫了出來);他不諱言自己面對納森尼爾病況的無助、生活可能失序的無力,甚至想全盤放棄的心情。
   奠基於不完美的這種真誠,也展現在這兩人豐富彼此生命的原因如此不同。或許可說,史提夫在物質與生活條件上,為納森尼爾開拓了全新的世界(當然,對不願受束縛的納森尼爾來說,正常的生活或許是間牢籠);但納森尼爾對史提夫發生的影響,是心靈層面的轉化,甚至引領他更深入了解人世的黑暗面──遊民、精神病患、收容所……甚至,在兩人爆發了最激烈的爭執後,從此以「羅培茲先生」、「艾爾斯先生」相稱(從本書第廿九章之後,史提夫改了對納森尼爾的稱呼)。這是從多少磨合中演化出的尊重。
   史提夫以他的記者之筆,不僅逐章帶領我們旁觀這兩人在黑暗與泥沼中摸索出通往天堂的方式,也讓許多在這一路上不吝付出的人物輪番登場,而且同樣精彩──明燈療養所的工作人員、願意主動了解納森尼爾病情並提供建議的醫師、免費幫納森尼爾上課的音樂家……闔上書後,我有個衝動,想多了解這些不計回報的人間天使。
   這本書應只是起點;我期待已久的改編電影,雖有我喜愛的一流卡司,卻難免美化了這個故事。史提夫和納森尼爾,在嚴酷而喧擾的真實世界,仍在找尋那個樂聲處處聞的平和世界。
   但是我想他們兩人證明,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若要發現天堂,不一定需要和黑暗對抗。
   不過,我們確實需要能豐富彼此生命的朋友。


<TOP>
 

推薦閱讀

◎這系列專欄結集成書後,不但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同時也已由知名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拍成同名電影,
由影帝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與小羅勃.道尼(Robert Dawney Jr.)分別飾演流浪漢音樂家及羅培茲。
◆史提夫.羅培茲專欄  ◆納森尼爾基金會
推薦天下文化其他閱讀書籍,帶您進入音樂心靈世界,在心底共振迴盪!

定價:500
網站特惠價:425(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80
網站特惠價:300(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80
網站特惠價:221(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99
網站特惠價:236(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30
網站特惠價:281(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50
網站特惠價:21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320
網站特惠價:272(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50
網站特惠價:213(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60
網站特惠價:205(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299
網站特惠價:236(約79折) 目前庫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