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黃效文
在編寫此第三輯雙冊書〈註〉的過程中,我發覺無意中自然(二十三篇)與文化(二十一篇)主題的文章,幾乎各佔半數,當中雖然有少數文章內容包含了自然與文化兩個方面,但總有一個方面佔主體地位,也方便我以此作分界線。
這輯文章是以我的真實野外工作為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是我的個人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局限在中國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但這些有限的經驗與更大的現實世界中也有不少共通之處,很多中國面對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地面對的問題,我希望讀者會對這些經驗感興趣及引起一些共鳴。
有些文章或許出現重複的主題,這是因為它都與我們學會的一些長期項目有關。這些項目一直在進行中也在變化中,我便有機會重複提到同一主題的不同階段
從一九七四年開始中國探險之旅,隨著歲月增長,我的體悟更多了一點哲學性,有時這些想法會表現在每篇文章結尾的思考高度,或是在較為抽象的表達方式中。這種寫作方式也許可以讓不同背景及文化的讀者,皆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
一些朋友對我的探險生涯感覺好奇,經常詢問這個奇怪行業的不尋常結構及內容。我的答案不外如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探險精神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個三歲小孩。」我認為每個小孩皆是充滿好奇心的小探險家,但在成長過程中,那探險精神埋藏於體內越來越深,要把這深藏的探險精神發掘出來,必須利用一些現代的、無形的鑰匙解開這些內在潛能。每一個人必須自己找到他的鑰匙。
我希望讀者們有一個愉快的閱讀旅程,更有機會開展他們自己的探險之旅。
註:前兩輯為二○○一年出版的《接近天堂》、《邊城顯影》;二○○三年出版的《自然在心》、《文化在心》
後記
這兩本新書《神山隱谷》和《秘境尋蹤》裡的文章,在稍嫌匆促的情況下集結成書。我深知在相關領域的野外報告中,有些較為複雜的觀點應該表達得更清晰,提供更詳盡的註解。因此倘若讀者感覺書中若干段落文義不明,或是需要推想,作者謹在此致歉。
由於「中國探險學會」的工作相當成功,近來我在本會承擔的事務和職責亦大為增加。這些職責包括各種保育活動、學術研究及經濟升級轉型計畫的設計與應用。
同時,我們接到來自國際媒體的大量要求,這些媒體追蹤本會的某些「與別不同」的項目並攝製專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非營利組織而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Discovery頻道,甚至連《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際主流媒體所給予我們的關注,是非常特殊的。對我的團隊來說,這是一種肯定。這個團隊的每一個成員跟我並肩努力,在這個領域裡推動工作,我要向他們致謝。要是沒有他們,本書論及的多項行程不可能實現。
我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閱讀的喜悅,如果有可能,甚至帶來一些啟發。同時,我要感謝協助製作本書的工作人員。由於他們的付出,本書在十分緊湊的情況下,達成本會要求的期限而順利付梓,與讀者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