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本書十七位分享者的版稅全數捐贈兒童福利聯盟
|
選書源起:
兒福聯盟在網路上舉辦「千方百計,我愛你」活動,引起許多迴響。天下文化於是和兒福聯盟合作,找來資深撰述蘇惠昭小姐,更深入採訪各個名人父母,分享他們獨特的愛孩子的方法。
愛的分享者:
方素惠/《EMBA世界經理文摘》總編輯
包益民/包氏國際公司創辦人、《PPAPER》設計雜誌創辦人
李偉文/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周慧婷/城邦文藝基金會執行長、KissKids兒童學校總監
林書煒/作家、主持人
徐莉玲/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
徐中雄/立法委員
陳瑩/立法委員
陳月卿/飲食作家、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馮燕/台灣大學學務長、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陽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鄒開蓮/Yahoo!亞洲區董事總經理
楊蓓/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蔡恩全/台灣微軟公司總經理
盧秀燕/立法委員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採訪整理
:蘇惠昭她養育孩子的經驗不多,只有一個兒子,但是有七隻貓。她被稱為資深自由撰稿,這是因為通過時間的累積,她採訪過許多人,作家、藝術家、企業家……。她聽了很多故事,希望能把故事寫得貼近真實。她的生活就是過日子。每天看各種類型的書、各種類型的電視電影,每天煮飯、倒垃圾、聊天……。她的願望是,每個孩子都擁有足夠的、健康的愛,以及天下的流浪貓狗都能夠有一個家。
|
<TOP> |
|
|
|
|
|
本書採訪了十七位名人父母,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分享他們與孩子的生活點滴、他們的親子教養觀,以及各自獨特的愛孩子的方法。每個人、每個家庭的親子故事都充滿了愛,溫馨感人,深具啟發性。這是一本實用的教養書,本書搜集許多有創意的小祕方,提供讀者依孩子的性格、家庭的狀況,以及父母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提昇家庭關係,增進親子關係的和諧與親密。
愛的方法
◆有愛,她就敢於嘗試,去做會計、去掃廁所、去鼎泰豐包餃子、去當總統,她會成為真實的自己,她想做的那個自己,什麼都不怕。——包益民
◆愛,就是為孩子挑一本當下最需要的書……。大人還要堅定的相信,「閱讀不是運動競賽,不是為了知識,也不是為了作文得高分。」——李偉文
◆要進入孩子的心,大人必須找機會,和他一對一相處,營造屬於你們私密的、靈魂交流的時光。——周慧婷
◆孩子如果無法了解善良的價值,擁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發自內心的尊重別人,再多的資源都只是表象,將來無益於己,也無利於社會。——徐莉玲
◆「家永遠擁抱你,安慰你,不會怪罪你做不到,為什麼偏要去。」……人有時會因為有路可退,而更加的勇敢,頭也不回的往前走。——陳藹玲
|
<TOP> |
|
|
|
|
兒福聯盟執行長 王育敏
這本書真實呈現家長如何用「愛」陪伴孩子,以智慧教導孩子的過程,孩子能在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最幸福的事。謝謝有這麼多家長無私的分享愛孩子的親子體驗,兒福聯盟希望藉由這本書,將幸福傳遞給更多家庭。
孩子的生活需要父母持續的關心與陪伴,兒福聯盟邀請家長們一起加入 「愛孩子行動」——爸媽記得在忙碌的行程中,每天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停下來聽聽孩子心聲;陪伴孩子一起看書或遊戲。孩子適時得到父母的關愛,生活將不再孤單,可以更自信快樂的成長!
親子作家 陳之華
我深深知道,愛孩子的方法真是千百種,但其中卻有許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尊重、支持、鼓勵、陪伴、傾聽、包容……等等。 讀著這本書裡十七位各界人士的教養經驗,我時而感觸良多,時而感同身受,時而拍手讚賞。但更多時候,是在腦海中勾勒著他們親子之間的對話與互動,那應該是多麼令人動容的畫面啊。
藉著閱讀,體認他們的經驗值,在他們的故事裡審視自己和孩子間的互動情景,理解到書中有著不同父母所付出的相同自省、用心、關愛,以及十百種同中有異的愛的方式。我知道,好的親子教養關係不在於完美、無缺,而在於父母是否願意不斷地修正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協助孩子,也同時協助自己與老師。父母這門課的最大豐收,其實就在: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
<TOP> |
|
|
愛的分享者:台灣微軟公司總經理/蔡恩全
愛的方法:不求回饋的愛
還沒長大的爸爸
我想我身上有兩股力量相互拉扯,一股從父親繼承來的權威性格,相信小孩是要嚴厲管教的。一股是後天學來的,我羨慕年輕人的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偷偷跟著學了一點,又不敢徹底自我解放。
廣告說錯了,男人不是做了爸爸才學會當爸爸的,他必須學習很久才學得會,甚至永遠學不會。
女兒出生後,我很不能適應。當時我在HP,太太的工作在台中,女兒就交給員林的丈母娘帶。我固定每星期南下看她,太太因為住得近,比較常去。每一次出現在女兒面前,我不是捏她玩她,就是訓她。她總是一副「這個討厭的男人又來了」的表情,對媽媽的態度則剛好相反。到女兒三歲多,太太轉至台北教書(她是高中國文老師),把女兒一起接上來,全家大團員。
從此幸福快樂嗎?唉,我還是每星期才見到女兒一次。那時我已經換到台灣微軟擔任產品經理,每週工作七天,一到五朝九晚十二,週末週日加班。為了讓女兒見我一面,太太偶爾會在週末帶著女兒到公司「探親」,這種日子連續過了三年。
男人日日夜夜在職場拚鬥,回到家當然要放輕鬆。為了表現和女兒的親暱,我照樣捏她的屁股,嘴巴還念著:「嘿,小妹妹,妳的小屁股有一半是媽媽的,一半是我的。」這是忍不住的習慣,她老是氣得哇哇叫,我還當是小女生的撒嬌。
我真的不知道女兒這麼討厭我的這些動作。直到有一天,阿嬤來台北,那年女兒小四,她跑去對阿嬤說:「阿嬤,爸爸空空肖肖,我受不了。」
這是很正式的控訴,是受害者請求執法者主持公道,一點都不是開玩笑。我這才明白,女兒真的討厭我的動作。從此以後我很克制,不敢隨便出手。
想念我的小妹妹
我要大力讚美我的老婆,她真的是非常會教小孩的媽媽。女兒熱愛閱讀、情繫音樂,都由她一手引導。才小五小六,女兒讀的書就比我多,書架上一排古典文學,性情也比我成熟穩定。而某一部分的我,依然是那個偷芭樂釣青蛙的野小孩。
我和女兒像生在兩個國度、講不同語言的人,而她的心智正以十倍速成長。有一次我看她寫的作文,嚇一大跳,「這真的是妳寫的嗎?」我有點不相信。就在我為事業衝刺,快要六親不認時,她已經飛到我無法觸及的所在了。
一股失落感湧上來,我真的好希望女兒不要長這麼快,無論身體或心智。每回在街上看到綁著兩條辮子晃呀晃的兩、三歲小女孩,我都有一股逗她捏她的衝動。我想念我的女兒,那個昨天還抱在懷裡的妹妹。
女兒和母親是一國的。他們母女的感情好得讓我忌妒,只要媽媽在場,女兒就不讓我碰。換句話說,媽媽是最好的,爸爸媽媽的位階是不同的。媽媽不在,我才可以輕輕擁她一下。
好在妻子願意出手拯救我和女兒的關係。只要是我在家的假日,她多會藉故出門,女兒沒得選,只好和我在一起。我很努力陪她,我們多半看動漫,看著看著竟然也看出了心得:「灌藍高手」、「網球王子」很單調,不知道小女生為何瘋迷;「犬夜叉」則是我的最愛。犬夜叉是一隻半妖,夜半脆弱的時候會變成人。他被封印在神木上,有一個國中少女戈薇掉進食骨之井,穿越時空回到五百年前的戰國時代,解除了犬夜叉的封印……。哇!想像力簡直天馬行空。
有時我也會下廚煮一些東西給女兒吃。無論如何,「有時間單獨在一起」就是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先累積量,才有質變的可能。
韓劇「冬季戀歌」也幫了一點忙。很難得有一齣偶像劇讓母女倆看得如癡如醉,而我則隨著劇情恍恍惚惚回到青春歲月——那時我念電機,其實心繫文史,因此認識了中文系的妻子。人又不是電腦,記憶怎麼可能被重灌?江俊祥(裴勇俊)戴眼鏡真的很帥!友珍的髮型也不錯!有一陣子這些成為全家人的話題。 |
<TOP> |
|
|
|
愛的分享者:作家、主持人/林書煒
愛的方法:和孩子說話,聽孩子說話
孩子成長的國度 
女兒現在四歲,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讓我感覺像旅行到一個新的國度。女兒兩歲以前還是小小孩,對她不必有太多的要求。兩歲以後自主意識開始發展,「我」冒出來了,語彙雖然不多,卻有了想要表達的東西。換句話說,這時候不只我們說,她也有話要說了,yes or no,不再任人擺佈。
三歲又是一個轉捩點。她已經清楚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接受規範,懂得察言觀色,也可以像朋友一樣的和妳對話——這一點可能有性別差異。舉個例子,有一次她和一群小朋友玩,我看到她對其中一個妹妹很兇,不願分享玩具,又推了人家一把。
「泠泠,妳怎麼可以這樣呢?」我把她叫過來。
「可是妹妹會把我的玩具弄壞。」她清楚解釋自己的行為。
我聽她解釋,接受了她的理由,也從她的想法進一步了解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孩。是呀!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其實比自以為的還要少,所以要多聽孩子說話,聽她的想法。相處模式就不需要建立在相互抗衡和父母親的權威上了。
但是態度很重要。如果她說話的態度不正,口氣不敬,又生氣、又亂叫的,我就不能容許。這是基本的禮貌。
小孩有權利回應,不過必須有禮貌,那代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我家裡一直有褓姆在,大人的態度孩子會看在眼裡,學習模仿,因此我們對褓姆說話從來沒有差別態度。不過有時還是會有無法掌握的狀況,「阿姨,我要喝水。」女兒曾經用命令的口氣大聲呼叫褓姆。當時我聽到立刻嚴厲糾正,「再讓我聽到一次,媽媽就要處罰了,要關廁所。」她最害怕關廁所。
對小孩下指令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明確。習慣養成後,女兒現在一定說「請」、「謝謝」、「阿姨,請過來一下可以嗎?」
上幼稚園後,輪到孩子對你說話了。女兒每天放學回家後總哇啦哇啦說個不停,同學怎樣、老師怎樣、今天做了什麼事,所以她班上每一個同學的名字我都叫得出來。若有特別的事發生,我更會仔細追問,聽她如何形容,怎樣描述一件事情。這讓她感覺爸爸媽媽都認真聽她說,不只是應付應付而已。
和三、四歲的孩子對話,老實說大人一定覺得無聊,降低智商。但還是必須有耐心,這對大人是一種磨練。每一次都用好好好、喔喔喔打發過去,那只會削減孩子說話的興致,接下來孩子就不想和你說話了。
媽媽還好,年輕爸爸可能沒有這種耐心,但女兒的爸爸夠老,老到隨時隨地想和女兒說話,聽女兒說話,連她上學都捨不得。
天使與魔鬼 
當道理講不通,言語失效,孩子就得面對處罰。我小時候經常挨打,源頭都是我的態度不好。父親脾氣很大,沒辦法忍受小孩對他說不。每次他指責我做錯什麼,我總說我才沒有呢,不肯承認。他便說,你小孩子頂什麼嘴,我就把頭一撇,眼睛往上吊,惹得他更加生氣,一巴掌便甩過來。我小一時還被打到眼睛烏青。
可是挨打的童年並沒有在我心中留下陰影,我想是父親事後的態度吧。每一次打完我,他會把我攬在懷裡,跟我道歉,所以我們的感情一直很好。
我也打過女兒。女兒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那一次她不知從哪裡學來的,把一口飯含在嘴裡,然後吐出來,吐得遠遠的,還呵呵呵呵得意的笑,簡直就像「大法師」裡那個魔鬼附身的女生。
這樣連續幾天,「不可以這樣。」她每吐一次我便糾正她一次,附加耐心說明不可以如此的理由。
兩三歲的孩子無法準確判讀大人的心思,到底是說說而已,還是認真的。我猜想,她就是不認為我當真,沒那麼嚴重,再吐它一次,測試媽媽的反應。所以我的態度轉趨嚴厲,指令已經下得非常明確了。這樣大約又過了兩天,當她還是吐了一口時,我一股氣湧上來,便打了她屁股。她嚇到了,因為我不曾打過她。我和她的爸爸也嚇到了,我們原以為自己不會打小孩,以為小孩只要跟她說理,以為我們只要夠愛她,夠親密,她就是個乖乖聽話的小天使。
事後我反省了自己。我認為適度的處罰是必須的,因為每一個天使體內都潛伏著小魔鬼,這是人性。而她的未來還在看不見的遠方,還要面對無數的考驗。
有一次參加藝文聚會,詩人向陽看著女兒蹦蹦跳跳的身影,有感而發的說:「真是一個有福氣的孩子啊!」沒錯,女兒是一個有福氣的孩子,藝術、音樂、文學,我們年幼時因為家庭因素而無緣接觸,或者必須努力爭取才能得到的,她卻生來就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日薰月息。我期望她喜歡這些,願意進一步學習。如果她具有某種才能,我希望她能認真看待,努力琢磨,並懂得以謙卑的心面對人,面對世界。
至於未來她要做什麼,路是開放的,只要有一個專業就行。人有專業就可以活下去,無論是什麼,爸爸媽媽將全力支持。
|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