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購書車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作者簡介

  郝柏村,一九一九年生,江蘇鹽城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2期砲科、陸軍大學20期、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美國陸軍砲校高級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陸軍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等。相關著作有《無愧》、《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八年參謀總長日記》、《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以上均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血肉和淚水築成的歷史長城──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

  我生於一九一九年,鴉片戰爭發生於一八四○年,距我出生七十九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發生於一八五六至六○年,距我出生五十九年;中日甲午戰爭發生於一八九四至九五年,距我出生二十四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發生於一九○○年,距我出生只有十九年。如果你問我,對上述四次戰爭所知多少,我的答案是甚少。

  八年抗日戰爭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二○一四年,就是七七事變的七十七年了。現在八十歲以下的同胞,你問他們對抗戰所知多少,答案和我對鴉片戰爭的了解一樣,不足為怪。更何況由於政治因素,無論大陸與台灣,對抗戰歷史真相或予扭曲、隱藏,或予淡化。

  鴉片戰爭為時僅兩年,雙方使用兵均不及六萬人,戰場僅限於沿海的廣州、廈門、寧波到上海,所波及的人民僅能以百萬計。鴉片戰爭的結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及賠款,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際間的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之役,為時四年,雙方使用兵力,英法兩萬五千人,清廷四萬餘人,結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日甲午戰爭為時一年,雙方使用兵力,日軍兩萬五千人,和軍艦十二艘;清軍六萬人,和軍艦十艘,戰場僅在黃海、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所波及的人民亦僅能以百萬計。清廷失敗,簽訂了馬關條約。

  所有不平等條約的共同點,不外是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劃定租界、行使領事裁判權,及內河航運權。這些不平等條約,束縛了中國一百年。

  一百年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都經由八年的抗戰而取消了;對我們的年輕世代而言,只是歷史的一頁,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及未來發展,似乎沒有關係。八年抗戰雖已勝利結束六十八年,但其所遺留的問題,至今尚未解決,與年輕世代未來的禍福息息相關。

  八年抗戰是攸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聖戰,不是為哪一個政黨的成敗而戰。自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共兩千五百九十四天;戰場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各為三千公里以上,波及地區約五百萬平方公里,戰線曲折綿延達五千公里以上;我方使用兵力為六百萬,日方在一百萬以上。當時全國,從都市的大街小巷,到鄉村的田間瓏畔,都瀰漫著抗戰歌聲。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槍在我的肩膀,血在我的胸膛……
亡國的條件絕不能接受,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萬里血肉長城,是四億五千萬人的淚水,和一千萬人的血肉所築成的,包括因作戰不力而處決的將領,他們的血,也是長城的一塊基石。構築這血肉萬里長城的唯一總工程師,是蔣委員長。

  這就是八年抗戰的歷史真相,但自一九四九年以後,這個真相不見了。中共其實也是抗戰的一部分,勝利後,經由內戰取得政權,誇大自己對抗戰的貢獻,甚至自稱主導抗戰,而以抗戰歌曲為國歌,卻隱藏曲解抗戰歷史的主要部分。我以抗戰人的身分,曾有機會,參觀一個由中共所建的抗戰紀念館,對其內容虛假,深感遺憾,這是對抗戰犧牲一代的侮辱,也是對後世的欺騙。

  在台灣,部分受「皇民教育」的人,從日本的觀點看抗戰歷史,認為八年抗戰與台灣無關,台灣只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切斷與抗戰的關係,從而切斷與大陸的臍帶血緣。權力可以寫今後的歷史,但無權扭曲、隱藏過去的真相,這在學術良知上是不道德的。

  日記的本質是主觀的,讀者可各依自己的立場,有不同面向的解釋,但抗戰是以落後、貧窮而分裂的國家,敢於對世界一流強權說「不」,全憑蔣委員長在內外交迫、危疑震撼中,堅持抗戰到底,鐵一般的意志,甚至不惜退出聯盟作戰,與重慶共存亡的決心;也憑這鐵的意志,喚醒、凝聚與團結中華民族的精神,發揚了民族正氣,是最後勝利的唯一因素,這應是客觀公正的全民共同結論。

  七七事變時,我尚是軍校的學生,到抗戰勝利,我只是少校軍官,但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變化,我身歷其時,真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但所歷所知,僅是片段與局部,就是因身歷其時,閱讀抗戰領導者的日記,能從片段延展全程,能從局部拼成全面,應是最真切的歷史真相,何況有我自己的血和淚在裡面。

  中共經抗戰而壯大,由內戰而執政,是其策略的成功。既以抗戰歌曲為國歌,就應認同抗戰歷史的真相,當無損於現有權力的基礎。六十多年過去了,上一代的恩怨逐漸消失了,抗戰的光輝歷史,不屬於一黨一派,而歸中華民族所共享。回復抗戰歷史真相,是現代文明政府改革開放、擴大胸襟,對全民的至誠表現。

  我的解讀,多憑個人的記憶,遺漏是難免的,但抗戰中重要決策的形成,日記是真憑實據,但願本解讀,能為歷史留下重見真相的一粒種子。

 

 

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在我成長的少年時代,一九一九到一九三八年,中國和德國同受不平等條約的壓迫。中國自蔣公領導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即致力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此時德國則受第一次大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諸如軍隊不能超過十萬,不得駐軍於萊茵河西岸。

  德國自希特勒專政後,力圖衝破凡爾賽和約。由於日耳曼民族天生的優越感及復仇心,全國團結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勵精圖治,不出十年,進兵萊茵河西岸,併吞捷克,恢復一次大戰前的強權地位。當時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鑑於日本的侵略,熱血沸騰,非常羨慕德國,崇拜希特勒。此際的中國,不僅外患嚴峻,而且內部分裂割據,所以渴望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以統一全國,抵禦外侮。擁護領袖,服從領袖,是當時年輕人的共同思想,蔣公就是我們渴望的民族領袖。為此,我於一九三五年考入中央(黃埔)軍校。

  北伐後,擁護領袖,服從領袖,效法德國,復興中華民族,雖為多數國人的心聲,但當時蔣公的領袖地位,無論在國民黨或全國,可說尚未穩固。即以國民黨內部而言,從中原大戰、閩變以還,一九三六年的兩廣事變即為一例,假抗日之名,行反蔣之實。他如四川、雲南及西北軍頭,亦表面服從中央,而實際割據自雄。益以中共不放棄武裝鬥爭,蔣公乃以安內攘外為基本國策,但終發生西安事變,亦藉抗日以停止剿共。

  一九四五年,八年對日抗戰勝利,那時我在重慶陸軍大學二十期,受最高軍事學府的戰略戰術教育,尚未畢業,一個二十六歲的青年軍官,親歷抗戰勝利舉國狂歡的歲月。一九四九年,則為大陸戡亂全面失敗的一年,我是參謀總長顧祝同上將的上校隨從參謀,又回到重慶,於當年十二月十日,隨同總裁蔣公飛離成都,那時我三十歲。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翻天覆地巨變的五年,其間我親見親聞親歷這一巨變。當然,此時我還年輕,雖近權力核心,但不夠資格參與決策。

  來到台灣後,常在我心頭縈迴的幾個問題是:一、抗戰末期,我們為什麼接受雅爾達密約?二、馬歇爾調停為什麼失敗?三、為什麼堅持動員戡亂?四、為什麼在軍事戰略上,始終犯同樣的錯誤而不知調整?現在,從日記中得到正確的答案。

  談起蔣公日記,我有親切的感受。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我擔任蔣公的侍衛長,在六年近兩千個日子裡朝夕隨侍。每逢新年,我收到和蔣公一樣的日記本,因此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年歲末,蔣公即親自把當年的日記用牛皮紙封好,命我交付經國先生。當然,我從未看過內容。

  一九八八年,經國先生逝世,蔣公日記由孝勇保管。孝勇後來不幸患了絕症,但在有生之年,已對日記妥為安排,囑其夫人方智怡女士處理,其間部分內容,則由秦孝儀先生整理,適度公開。我本來未涉及此事,但基於專業,對大陸軍事失敗的過程,甚有研究的意願,故有本書之誕生。

  從抗戰勝利到大陸失敗,這五年中的史實,大半是我親見親聞親歷的,因此讀蔣公日記,恍如回到抗戰與內戰的歲月,我的感受應和年輕的歷史學者不同。這五年的歷史,是決定台海局勢的根本,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問題的徹底解決,還是離不開這個根本。臍帶可以切斷,但血緣不可能中斷。

  由於我曾隨侍蔣公,所以再讀他的日記,更能感受其獨到之處,包括天生的領袖氣質與使命感,剛毅的性格,強烈的情緒,從大事到小事都有指示的領導風格,面臨壓力而忍耐的痛苦等。

  日記自為其思考與感受的紀錄,故亦常發現前後想法是矛盾的。有時想法是正確的,但又未及實現。日記可證,蔣公是虔誠的基督徒。

我所閱讀的部分,將極端的稱呼改為中性外。日記中有些人名字號,年輕一代不易查考,對我而言,不少是親見者。尤其對於作戰過程的日記,我稍作原委的補充,使讀者易於了解,其餘註釋既憑記憶,亦查證檔案。偶有感評,完全是「事後的先見之明」,但仍基於專業,自信是客觀的,卻無意說服堅持己見的人,只盼還原歷史的真相而已。
 
 
 
 
  定價:1800
網站特惠價:1104(約61折)
目前庫存不足
 
 
  定價:600
網站特惠價:510(約85折)
目前庫存不足